羅 珍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一
(一)構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空間資源課程的原則
1.資源內容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原則。思想政治理論課空間資源課程建設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獲得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 “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的四大要素[1]。因此網絡資源課程的建設內容、形式等如果符合學生的特征,滿足學生的需要,那么學生與學習資源的相互作用就會產生更好的效果,也就提高了學習效果。因此,網絡空間學習資源的設計和開發應該滿足學生的需要,結合學生的特征進行各種資源的設計。
2.資源編排的有序性原則。根據學生需求建立起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空間學習資源應該是豐富而且易于獲得的,但如何有效地對網上龐大無序的資源進行管理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資源管理不當,資源越豐富反而會越雜亂無章,學生很難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因此,進行空間課程資源建設時,資源的編排一定要合理,既要花團錦簇,又要有規律可循。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據教學規律對資源進行整理分類,建設各類資源庫等。總之,教學資源不能雜亂無章,要根據一定的依據進行分門別類,讓學生能夠很便捷的對自己所需資源進行定位,而不至于迷路。
3.資源形式的多樣性原則。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了一個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顯示: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反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這說明多重感官同時感知的學習效果要優于單一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空間資源建設時絕非把書本資源進行電子化的搬家,思想政治理論課空間資源應該與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彰顯網絡優勢,實現多媒體化。資源形式可以有靜態的文字形式,還應有視頻、動畫、音頻、多媒體課件、網絡直播平臺等類型。而且靜態的文字和多媒體課件也可以通過轉換多樣化的格式,例如flash、Ispring、阿里媽媽廣告牌技術,來吸引學生的眼球。
4.資源更新的驅動性原則。目前,在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網站建設中,由于 “一些教師認為一些有價值的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資料是自己辛辛苦苦尋覓收集,甚至研究得來的,不能放在網絡上拱手讓人”[2]。這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程資源在內容上先天不足。有些學校的思政網絡課程建好后并不及時更新和維護,網絡課程內容明顯滯后于教材更新的速度和社會形勢的發展,這就導致了學生利用網絡進行思政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傳統思政網絡課程缺乏人氣,點擊率不高的情況。因此,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思想政治理論課空間資源建設必須加強資源更新的動力機制建設,發動教師和學生共建,從而實現資源共享。
空間資源課程是互聯網云平臺空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后形成的一種新視角的資源課程。空間資源課程應該具有三個特征:“其一是課程內容與具體工作相結合,其二是課程資源實現最小化以便于及時更新,其三是課程能夠利用網絡互連功能將教學資源整合成應用模塊。”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歸結為三部分:收集什么資源、怎樣使用資源、如何整合資源。我院在2010年9月開始運用云平臺空間進行教學,“到2012年3月底,我院教師上傳空間資源250萬個,建立空間資源課程900多門”,掀起了 “空間教學革命”。結合這兩年我院在空間教學和空間資源課程建設實踐,進行經驗總結,以期提供參考和借鑒。
5.資源單元的最小化原則。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程建設的資源分為不同的模塊:電子教案、電子課件、課程視頻等,這些課件或者視頻具有一定程度的整體性,內容要更新就必須 “傷筋動骨”,從而不利于資源更新。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我們應該堅持資源單元的最小化原則。實際上,每個課件包含了很多要素,如知識點、案例,我們可以把每次課的課件作進一步分解,變成一個個概念、方法、原理、案例、項目等,當我們把這些細分后的資源作為課程建設的基本單元,更新的成本就會明顯降低。
6.資源應用模塊化。在互聯網云平臺空間教學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能夠非常方便地組織教育資源進行教學,不僅要快捷地調用教師自己資源庫的課程資源,還要能夠廣泛地鏈接互聯網上所有可以使用的教育資源,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互聯網云平臺個人空間廣泛集成各種教學資源。換言之,就是 “應用模塊化”,用一張表或一張圖能夠把一堂課或一個教學單元的教學資源整合在一起。
(二)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空間資源課程的內容構成
思想政治理論課因其學科性質、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特殊性,因此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空間資源課程的內容建設,既要有滿足教育教學需求的基礎資源庫,又要有滿足教育教學需要的拓展資源庫。
1.基礎資源庫。(1)標準庫。主要有課程目標、課程地位、課程授課計劃、課程考核等,使學生明確課程內容、目標、考試標準。(2)概念庫。介紹思想政治理論課最基本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概論課中最基本的概念如改革開放、愛國主義、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等,在思想政治基礎課中的如學習、人際交往、愛情、友情等。 (3)原理庫。集結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理論。例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發展實質等。 (4)案例庫。主要是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收集、整理的經典案例,一般是法律案例、名人故事、重大事件背景、重要論述內容等。(5)視頻庫。主要是有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關的視頻素材。視頻素材包括教學錄像、典型事例的紀錄片、最新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等。(6)表格化教案庫。主要是指教師利用空間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將每次授課的教學原理、基本概念、典型案例、視頻資源等通過超鏈接技術,以表格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學生通過表格化教案,可以清楚的知道本次課所講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等。
2.拓展資源庫。(1)自我測試。上傳章節的習題、模擬試題、歷年的考試試題等,檢查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2)學習資料。上傳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相關的學習資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3)課程管理。主要設置課程進度、學生評價和建議反饋等欄目。(4)實踐平臺。實踐教學的公共展示平臺,主要欄目設置包括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行動等。(5)優秀學生展示平臺。主要展示在校學生在平時比賽和教學中表現優秀的學生作品和作業,實現榜樣激勵和自我教育的功能。
二
1.解構——分析高職教育目標和學生實際問題
“課程開發必須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職業教育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內容。”[3]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空間資源課程建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使課程資源建設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對于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勢必根據企業行業所要求的職業素質能力與學生實際來確定教學內容,以配合專業課程的教育,以至實現高職教育目標。因此其教學內容絕不能是文字教材的簡單搬家,而應該是結合高職教育目標和學生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解構,變教材體系為教學體系。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我們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來進行運作的。如我們在建設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空間資源課程時,我們通過企業調研了解企業行業所要求的職業素質與能力,把教材內容分為適應篇、思想篇、道德篇和法律篇四個篇章和14個專題進行教學,提高和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2.創作——收集和開發資源
在完成解構、確定教學內容之后,緊接著就是根據相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收集和開發資源。資源的建設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是師生共建資源。在網絡時代,“兩課”教師不可能再如以往那樣成為知識的“壟斷者”或 “代言人”,甚至有時教師的知識信息和新穎度反而不及學生[4],因此我們可以發動學生,收集資料,充實資源。在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ISAS教學、PBL教學法等,把任務分配給學生,實現資源師生共建。第二,同行分享資源。互聯網云平臺空間是一個廣闊的、開放的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通過用戶、機構、文章等關鍵詞進行搜索,通過對用戶搜索確定成為自己的“空友”,并分類進行管理。關注好友動態,實現資源共享。當然,也可以對自己發布的資源點擊分享,然后選擇好友進行分享。第三,教師自創資源。在互聯網云平臺空間,教師自創資源不是指對資源進行整合、設計而以新的形式出現,它主要是指:“教師可以通過屏幕照相、屏幕錄像、手機攝像等方式制作各種教學資源,包括教師實際操作的視頻、屏幕操作的屏幕視頻,都可以上傳空間作為新的教學資源”[5]
3.重構——整合資源
在收集和開發完資源之后,緊接就要對資源進行整理和聚合,拼接不同的資源使之構成一門課程,使學生能夠按照學習任務和要求,便利地打開資源,并在不同的資源間進行切換,便于學生進行學習。為此,我們在整合資源時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資源 “碎片化”。這是一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教師在上傳資源時應該,可以根據課程特點設置概念庫、原理庫、方法庫、案例庫、自測試題庫等等,并采用圖表、文檔、視頻等方式將最小單元課程資源上傳空間分門別類入庫存放。第二,知識 “模塊化”。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重構學習過程,也就是把解構出來的知識、能力、素質、對象、條件、環境等要素資源和教學輔助資源劃歸到課程進行的單元或模塊之中。第三,教學 “表格化”。運用超鏈接技術,將教學單元的課程教學內容全部集中在表格化教案中。表格化教案的特點是整個教學過程一目了然、并通過超鏈接的方式將下一步要學習的內容隨時調出來使用,具有邏輯性、直觀性強的特點。
4.實施和反思——師生在課堂內外開展教學活動
資源建設是為教學服務的。在解構重構的基礎上,我們在課堂內外廣泛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思想交流。在教室課堂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打開云平臺個人空間,靈活調度自己收集的資源進行教學。在無形的網絡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學生通過留言、評論、發送私信、課程交流群組等廣泛地開展交流,使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對教學要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及時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開發新的課程資源,進行新的教學設計。
三
1.資源不斷更新化,學生點擊率提高了。傳統的網絡思政課程一般只重建設不重維護,沒有及時進行課程內容的更新,這些網絡思政課程網站幾乎少有學生光顧。在互聯網云平臺空間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對空間資源課程內容進行時時更新,鏈接網上最新的新聞、圖片、視頻,并且把自己上傳的資源用Flash格式、Ispring格式等動態的形式上傳,提高了資源的點擊率,空間人氣比較旺。對于學習自覺的同學來說,課前瀏覽老師空間已經成為他們的一門必修課,空間資源點擊率明顯提高。
2.教學交流便捷化,學生參與率提高了。在互聯網云平臺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師生互動的形式得到了拓寬——除了傳統的課堂答疑、下堂輔導之外,留言評論、群組交流、發送私信成為更主流的互動形式;時間得到了延伸——學生可以隨時訪問教師的空間,表達自己的觀點,留下自己的感想;空間得到了跨越——與教師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存在座位的優劣,每個學生都處于最前排。學生積極參與評論和交流,參與率明顯得到了提升,師生互動空前高漲。同時互動不局限于一個班級也不再局限于自己任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課堂變大了。
3.考核透明公正化,學生優秀率提高了。在互聯網云平臺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會對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能力、素質和作業要求、考試要求都發表在自己的空間。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出勤情況、學生的作業批閱等,都是在空間完成的,任課教師也將會把學生的考勤結果和作業等級公布在課程下的課程管理欄目進行公示。這一切都是公開透明的,大家都可以查詢。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壓力,但壓力也是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成績優秀率提高了。
4.教師角色多元化,學生滿意率提高了。在互聯網云平臺空間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是空間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使用者,又是學生獲取資源的導航者、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知識重構的指引者、學生學習的監督者。為了能擔任這多重角色、實現成功轉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更為急切提高自己的修為、素養,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用于互聯網云平臺空間教學。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變得更加自信和淵博。這樣的老師讓學生收獲多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評價也提高了。來自學校教務系統的數據顯示,2012年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評價最高分是9.7147,最低分為9.399。同時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是比較滿意的。
總而言之,空間教學是教學中的一場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成長了,學生受益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實踐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的挑戰,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充分利用大學城這個空間,搞好教學,從而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德育功能,促進社會的和諧。
[1]姜大辣.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 [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02.
[2]何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網絡課程建設研究 [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 (1):118.
[3]姜大源 .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其啟示— —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漫談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 (27):7.
[4]許傳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權威消解與建構 [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8):86.
[5]劉洪宇.如何更好地建設空間課程資源 [EB/OL].http://www.worlduc.com /blog.aspx bid-495926(201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