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康
(商丘市睢陽區公共事業局,河南 商丘 476100)
城市的建設與發展并不單指城市的高樓建設和道路的改革,還要關系到城市環境方面的問題。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要考慮到整治和環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建設,才能實現城市的可持續和綠色發展。
1.缺乏個性,千城一面
許多城市容易跟風,大城市干什么,我們也干什么,類同的規劃和建筑造成城市沒有了自己標志性的建筑,失去了城市的特色,缺乏文化品味和現代氣息。城市在建設時只關注物質向泰的規劃,忽略精神層面的規劃。
2.不可持續發展,與群眾協調不暢
建設者盲目的開發,違背了城市建設的規劃,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表現在城市的建設有點脫離實際、急功近利追求“政績”,結果帶來了至今難以糾正的損失,群眾對此怨聲載道,牢騷滿腹。此外城市規劃可能涉及到房屋的拆遷與賠償問題,方方面面都關乎著群眾的切身利益,與群眾溝通不好,將阻礙建設的進程。
1.沒有形象,沒有藝術個性和特色的城市是沒有魅力的城市,沒有文化的城市,也是不會有長久生命力的城市。因此建設者要根據城市的特點和文化來建設城市標志性的建筑物,集自然、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的獨特優勢于一身,突出城市個性特點,樹立城市生態風尚。
2.建設者應本著“真誠溝通,維護群眾利益,又快又穩”的原則,依法依規,巧妙靈活得體地妥善化解、處理各種糾紛和矛盾,使得保證建設工作平安和諧的如期進行。
1.城市的整體建設要與環境建設統一規劃和協調。城市的建設、規劃兩個環節是同步進行的,城市的整體規劃較粗,一時間難以跟進建設的步伐,這就要求各部門之間需要統一規劃和協調,是建設面積和綠化面積共同進行。
2.重視居民生態建筑環境的建設。城市的建設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以高新技術為主導,根據建筑物整體建設的各個環節,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創造高效、低耗、無非無污染、健康舒適,環境優雅的建筑環境,提高建筑功能與舒適性水平,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充分展示建筑與環境、人文及科技的和諧統一,創造一個適合人民居住的環境。
1.城市的交通規劃與土地開發相結合。要想使城市的交通規劃與土地開發相結合就要求加強政府在開發管理和土地供應方面的控制和引導作用,逐步調整不合理的設施布局和城市結構形態,適當提高停車場、周邊交通設施疏散能力等項目中配套交通設施的規劃標準,從根本上減少城市交通問題的產生。
2.加強交通政策與其他政策的結合。隨著城市結構的復雜化和城市活動的多樣化發展,交通問題與產業結構、城市布局及生活方式、發展方向、環境問題等其他城市問題之間的聯系越密切。想要更好的發揮出交通設施對城市的支撐作用,就必須從全面、綜合的視角出發,加強交通政策與城市規劃、產業政策、環境政策的結合,考慮和全面評估城市交通系統的定位問題。
3.城市交通網絡化與城市高密度發展趨勢相協調。加快城市建設由主干道、次干道及相應的支路系統組成的配套協調、功能互補的道路系統,建設以城市公路為骨架,多條支路配套的集散網絡,盡快形成現代化、立體化的交通網絡。
1.城市建設投入與發展經濟的關系。經濟是城市建設的基礎,城市建設是經濟發展的條件,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制約,既互為因果,又對立統一。這就需要我們在進行城市建設投入時,要投入的恰如其分,投入的合情合理、投入的積極有效。總的來說就是既要滿足需要、適度超前,又要厲行節約、將就效益。
2.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城市的建設也是要講究經濟效益的,包括微觀效益和宏觀效益、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長遠效益和眼前效益等。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逐步完善的今天,更是要明確地闡明城市建設經濟的合法性和尋求城市建設效益的合理性,并通過相關的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確保城市建設投入的合理收益,也要更多的運用經濟方法和經濟手段推進城市建設,要把城市建設納入“大經濟”的范疇,統籌考慮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能顧此失彼,失之偏頗。
3.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關系。雖然城市建設要講究經濟效益,但決不能為了經濟效益而破壞生態環境,更不能在環境上搞赤字。時刻把防止污染問題貫穿在城市建設的全過程中。環境保護不僅是生態的理智的要求,更是經濟理智的要求。城市的建設發展必須把環境的容量放在重點規劃對象之列,并把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作為城市經濟建設持續增長的先決條件,真正做到經濟、環境和城市建設同步規劃、同步設施、同步實施。
1.加快城市中心區域的建設。加大城市中心區域的政策支持,為中心區域的重點發展提供政策保障。要想推動中心區域的重點建設發展,政策的持續支持是很重要的,通過政策的支持充分調動中心區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首先是要對中心區域驚醒優化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其次要加大城市對中心區域的財政支持,最后要通過機制創新,整合城市資源。
2.處理還市民與城市的問題。提供好城市居民娛樂場所的公共設施以及妥善處理好居民的養老保障問題,使得居民在工作、生活中有幸福感。
城市的建設關系著整個城市的發展,如果逐步實現了思想的轉變、觀念更新、意識提高、理論深化、標準統一,就有了扎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處理好了城市建設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就有了堅實的后盾。總之,城市的規劃建設一定要講“可持續發展”,從一開始建設就要做好長遠的規劃,提高綠化美化的意識,做好用地安排和城市用水的資源條件。
[1]傅守彬.我國的城市建設和容易走入的誤區.經濟日報,2006年10月。
[2]張國明.卞延彬.建設生態化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城市[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3。
[3]孫國強.循環經濟生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