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龍
(仁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昆山 215301)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大量利用,對人類生存、發展、進步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大量燃用化石能源產生的溫室效應對地球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同時,化石能源經長期開采,日趨枯竭,已不足以支撐全球經濟的發展。在尋找替代能源的過程中,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核能的應用,而核能最主要的應用就是核能發電。
人類首次實現核能發電是在1951年。1951年8月,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愛達荷州一座鈉冷塊中子增殖實驗堆上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能發電實驗并獲得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實驗核電站,發電功率5000KW。
我國的核電事業也發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核電事業的不斷發展,由于核燃料和核廢料甚至與之接觸過的物質都具有輻射性,所以核燃料的提取和核廢料的處理也成了兩大難題。
那么,能不能將核廢料循環利用呢?逆反應,也就是吸熱的核反應,既然化學反應中有吸熱的化學反應,比如C+CO2=2CO吸熱,還有硝酸銨溶于水后會吸收大量的熱量,這都是吸熱的化學反應那么核反應中也一定有吸熱的核反應,在放熱的核反應中一部分質量轉換為能量供人們利用,那么根據質能守恒定律,能量也可以轉換為質量。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卻沒有發現吸熱的核反應方程式。
一座合理的核電站應該分為兩部分,第一:放熱,第二:吸熱。核原料放熱發電后,將廢料投入第二部分進行吸熱的逆反應,吸熱后再放熱發電,如此循環利用。可能有人認為,這不是成了永動機了嗎?不用新燃料就可以一直發電,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這不是永動機,站在整個地球的角度看,核電站輸出的電能都到哪里去了?以熱量的形式散發到大自然中了,而現在需要做的是把這些熱量通過吸熱的核反應再吸收回來,這樣做不僅能減少核電站運行的很多麻煩,還可以減輕全球變暖帶來的壓力。
那么全球氣溫到底是怎么變暖的呢?
現在人們都認為全球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過多造成的,可是,大部分氣溫是在1940年之前升高的,1940年之前工業生產顯得不那么重要,而二戰之后是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理論上氣溫應該迅速升高,可是氣溫反而下降了,一直下降了40年,而這40年期間CO2是呈指數性增加的,直到70年代的經濟衰退期,氣溫才停止下降。
而且,能量是守恒的,人類從工業革命到現在,總共用掉了多少煤,石油,天然氣,這些能源利用之后都把熱量散發到大自然中了,比如說電能,可以讓燈泡發亮,而燈泡發亮的過程實際上是把電能轉化成熱量散發到空氣中了;還有石油,汽車行駛過程中,汽油燃燒產生熱量,熱量散發到空氣中了;大工廠也是這樣,所有的大型電子設備用了多少電,就會散發多少熱量。這些熱量散發到空氣中才導致全球變暖。
根據聯合國提供的資料,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增高了0.75度。全球變暖直接導致了冰川融化,冰蓋縮小,冰架斷裂等大量大型自然災害發生。全球變暖導致了16萬冰川正在融化,而歐洲阿爾卑斯山脈冰川面積縮小了三分之一,體積縮小了二分之一等等。所以,人類應盡快發展可以吸熱的核電站,盡早的使這些自然災害得到遏制。
大氣變暖與二氧化碳是什么關系呢?大家都知道水里都含有二氧化碳,而且一加熱就會把二氧化碳排放出來。海水也不例外,由于人類過度使用能源,而又不加以回收利用導致大氣變暖,使全球溫度上升,進一步導致海水溫度上升,然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被排放了出來,當然,人類排放的也占一部分。所以,減少排碳不能使氣溫下降。
所以,發展可以發生逆反應的核電站不僅能減少許多麻煩,使資源合理利用,還能減輕全球變暖。
[1]愛因斯坦.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a].物理年鑒190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