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懷軒
( 河南省育興建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住房需求的不斷擴大,房屋建筑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而以犧牲生態環境、違背可持續協調發展原則為代價的傳統建筑和房地產產業已經走到了盡頭。要想持久發展,就必須發展綠色生態建筑,綠色生態建筑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生態文明建設和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過程。其目的在于實現促進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高度的和諧統一。
生態建筑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建筑本身較傳統建筑大大降低了其耗能。生態建筑尊重當地自然,人文,氣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沒有明確的建筑模式和規則。生態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如綠地,陽光,空氣……注重內外部的有效聯通,其開放的布局較封閉的傳統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區別。
綠色、低碳是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節約能源和資源,減少CO2 少污染,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戶,同時對環境也有重大影響。據統計,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是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占據了環境總污染的1/3 還多,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其中40%為建筑垃圾。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對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設施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所耗費的能源也越來越多,這與日益匱乏的石油資源,煤資源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必須發展生態建筑。
位于倫敦東南部的格林威治新千年村顯示了創新和協調發展兩大特征。它的主體設計由拉爾夫·厄斯金(Ralph rskine)完成,包括多種用途的建筑。公寓大量的采用了玻璃,以及波紋狀的墻板和鍍鋅板。公寓內部參照了北歐風格設計,寬大明亮,有落地窗和可移動的墻。千年村的設計中突出了協調發展的功能:減少了80%的能源消耗和30%的用水;生活廢水循環系統將雨水保留下來沖洗衛生間;40%的木材和鋁制建材得到回收利用;混凝土結構的房屋有儲熱作用,減少了能源消耗。村子采用了熱能和電能合一的供應系統,為住戶提供中央供暖、熱水和電量。村中種植了大量的雪松,它們是天然的遮陽和擋風的屏障,也為花園增添了風景。
荷蘭代爾夫特科技大學圖書館的玻璃外墻及處于館內中心位置的透明圓錐體中空設計,不但引入天然光,節省能源,圓錐體頂部的天窗更能造成空氣對流,將館內的熱氣帶走。圓錐體的天窗成了空間的重心,藏書置于四周;獨立式閱讀座位有的傳統向壁,有的卻相對“開揚”、朝向透柔和日光的圓錐體,讓讀者選擇個人喜愛的景觀。另外有開放式的討論區和提供信息的電腦使用區,除了實際功用,各區臺凳形狀、用色不一,各具視覺美感。空間整潔、靈圣和恬靜,“圖書館是個有靈性的地方(spiritual),在寧靜的環境里,讀者可以感覺自己的內心感受,就像在教堂靈修一樣,與自然、世界,以至宇宙交流。
生態生態建筑設計,指的就是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建筑技術科學、人工環境學、生態學以及其他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把建筑建造成一個小的生態系統,為使用者者提供舒適、健康、環保、高效、美觀的環境的一種設計實踐活動。這里所說的“生態”絕非一般意義的綠化,而是一種對環境無害而又有利于人們工作生活的標志。而要做好這樣一個設計,大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改變原來無視建筑周圍環境的做法,把建筑的外部環境所起的效用放在重點考慮的地位,盡可能多地利用自然環境中的資源和要素,以及周圍其他建筑和設施所能提供的技術性可能。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建筑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型建筑材料層出不窮,設計師們的設計有了更廣闊的天地,除了為藝術形象上的突破和創新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外,也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節約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可能。
太陽能、風能等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有著其他能源封鎖可媲美的優點——可再生,無污染,因此太陽和風對未來的生態建筑設計必然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建筑的外觀和通風系統的設計。這使人們對建筑外立面和建筑的自然通風有了新的理解;視覺的聯系、引進日光照明、自然通風、保溫隔熱、遮陽、充分預防眩光、合理運用太陽能、合理運用風能。
生態建筑是多種技術集成的結果,它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更不能離開政府相關政策法規的鼓勵和正確引導。只有在設計過程中各專業人員的相互合作與共同努力,綜合運用當代建筑學、建筑技術科學、生態學及其他科學技術的成果,從技術、經濟、環境、能源及社會等角度出發,系統地設計與評價建筑的室內外環境,才會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生態建筑。
[1]陳文建,季秋媛,王一斐,陳姣.淺談未來節能建筑的應用與發展[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2]雨辰,龔常.人類不朽的凝固樂章——21 世紀世界建筑經典一瞥[J].上海城市管理2013年02期
[3]劉啟波,周若祁.寒冷地區高校既有建筑節能技術體系研究[J].工業建筑201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