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珠
(魚臺縣環境監測站,山東 濟寧 272300)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隨著鄉鎮工業的進駐和農村綜合開發規模的日益擴大,農村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我國農村環境的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農村生活環境是發展農業生態經濟,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但當前環境污染導致中國農村有3億多人喝不上干凈的水,全國1.0×107hm2(1.5億畝)耕地受到污染,農村人口中與環境污染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死亡率逐步上升〔1〕。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經威脅到中國農業的基礎條件,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要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優化農村經濟增長。
當前中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總的來說是: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2]。
1.1 生活垃圾和水源污染。結合我國農村生產、生活形成的傳統習慣,很難做到生活垃圾的分類和統一堆放,絕大多數農村生活環境“臟亂差”現象嚴重。同時,村鎮布局不合理,環衛基礎設施不健全、垃圾收集房基本未配套,大量有毒有害垃圾如舊電池、過期藥品、廢棄燈泡等嚴重污染了土地、水源、莊稼。另外,城市垃圾和廢棄物向郊區和農村轉移,也嚴重污染了當地的土壤、空氣和水源。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棄物的不適當使用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帶來長期危害。
1.2 城鎮工業企業污染。近年來,隨著城市產業升級換代和城市環境整治,大批落后的、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和設施向農村轉移,成為農村新的污染源。有些企業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就地就近建廠或依資源隨地建廠,還有些企業粗放型加工、掠奪性生產、高投入低產出,這樣的鄉鎮企業模式既浪費了資源又嚴重地污染著農村環境。
1.3 農業面源污染。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是當前環境管理的薄弱環節。農藥、化肥和農膜的不合理使用加劇農村環境污染。一般,噴灑的農藥只有10%—20%附著在農作物上,其余部分則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而化肥只有30%—50%左右的成分能夠被吸收利用,其余的肥料經揮發、硝化、反硝化擴散到水體、大氣中。農村傳統的農藥、化肥施用方式,不僅造成藥劑浪費、肥料損失,地力下降,有害生物天敵的數量和種類銳減,更是嚴重污染了農村水源和農業環境〔3〕。
1.4 畜禽污染。近些年來,在人口密集地區尤其發達地區畜禽養殖已從分散的農戶養殖轉向集約化、工廠化養殖,禽畜糞便污染大幅度增加,加之其規模和布局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沒有注意避開人口聚居區和生態功能區,造成畜禽糞便還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時,在污染排放強度上并不低于工業企業的集約化養殖場,其污染危害更加嚴重:不僅會帶來地表水的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以及大氣的惡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糞便中所含病原體也對人群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
1.5 農作物焚燒污染。近幾年,在“三夏”、“三秋”季節,秸稈焚燒問題日益嚴重,將秸稈焚燒不僅破壞了土壤結構,影響了大氣環境質量,還對交通安全構成了威脅,形成了新的火災隱患〔4〕。
2.1 環保意識淡薄。一些鄉鎮干部和農民環保意識淡薄是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的思想根源。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環保知識的匱乏,造成廣大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比較差。地方政府重政績,環保宣傳教育不到位。群眾對日常生產、生活污染環境的危害認識不足,又缺乏必要的環境知識。農民為減輕勞動量無節制地使用農藥、化肥等,增收的同時也嚴重污染了農村環境。
2.2 農村環境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在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只重視經濟發展,缺乏科學規劃。鄉鎮企業布局分散、生產無序、排污不規范,雖然采取了治理措施,但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2.3 中國環境污染防治資金在城市和農村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現象。長期以來,中國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農村環保長期受到忽視。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擴散,而農村從財政渠道卻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也難以申請到用于專項治理的排污費。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基層政府提供環保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的能力弱,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于空白狀態〔5〕。
2.4 農村環境立法缺位。我國目前的諸多環境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對農村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體困難考慮不夠。例如,目前對污染物排放實行的總量控制制度只對點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對解決面源污染問題的意義不大;對諸多小型企業的污染監控,也由于成本過高而難以實現。而未建立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制度。資源家底不清,對自然這樣的利用動態缺乏真實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國生態環境趨于惡化的一個基本原因。
2.5 農村的環保技術、監管力量等同環保形勢不相適應,農民對環保問題不知如何解決。
3.1 在新農村建設中全面貫徹“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為核心的生態補償政策,推動更多資金流向農村環保領域。推行農村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自上而下”的籌資機制。并根據地方農業生態環境現狀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逐步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支持農村水源地的保護、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污染防治。同時,還要加大排污費資金用于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比例,以體現對受害者的補償。
3.2 以生態示范為載體,扎實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大力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的建設。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加強村鎮規劃、建設和管理,進一步加快城鎮建設、舊村莊改造和村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減少分散居住給周邊環境帶來的生活污染。進一步引導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引導農民開發生產經濟高效、無污染的農副產品和綠色安全食品,走生態致富道路〔6〕。
3.3 因地制宜,統籌建立城鄉污水處理系統。完善市政污水管網和截污管,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場站。在近郊農村和社區,應建立比較完善的雨水和污水分流收集系統,接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或采用環境工程設施處理;在遠郊鄉村,可利用濕地、溝塘等就地處理或開展”一池三改”,提高污水處理率。
3.4 保障農村飲用水及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強化綜合整治。加強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及其上游工業企業的監管,對一、二級保護區外的超標排放企業實行限期治理或停產治理;強化水源保護區內畜禽養殖污染整治,進一步減輕畜禽養殖對水源的影響;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強化科技支撐與農業生產的指導管理,發展高效、生態、無公害產業,減少氮磷污染物入湖量;盡快實施水源保護區周邊的截污管網工程,擴大收集范圍,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持續開展對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河道的疏浚工作,落實長效管理機制,擴大河道保潔范圍;完善農村廢物資源化、生活垃圾收集和轉運系統,加快生活垃圾收集系統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
3.5 加強輿論監督和宣傳,普及農村生態環保知識。嚴格控制人口的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加強環保知識宣傳,提高城鄉干部群眾生態觀念,形成全民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良好氛圍。加強生態、環境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和法制觀念,建立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機制,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有獎舉報制度,建立環保問題公眾聽證會制度等公眾參與活動,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通過大多數人的共同努力,使農村環境問題得到真正改善〔7〕。
[1]王燦發.環境法學教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2]蘇楊.中國農村環境污染調查[N].經濟參考報,2006-01-15(3).
[3]曾鳴,謝淑娟.中國農村環境問題研究——制度透析與路徑選擇[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4]曲格平,于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M].北京:中央組織部黨建讀物出版社,2006.
[5]郭柒華,張慧玲.我國農村環境管理途徑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7,23(增刊):104-106.
[6]黃勇,李世東.長沙農村環保自治模式調查[N].中國環境報,2008-01-22(3).
[7]張霞.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及對策[J].河北工業科技,2008,5,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