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青
(江蘇太倉市第一中學,江蘇 太倉 215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對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江總書記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本文結合《平面鏡成像》實驗探究課,談談教師怎樣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生動形象的物理實驗,既能提高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如何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到探究物理現象、培養思維能力上來呢?筆者認為突出實驗的過程教學是演示實驗的創新之處。物理現象和實驗結論之間的紐帶是過程教學,要得出正確結論,必須先搞清楚過程。在實驗中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看清實驗現象,再分析原因,做出猜想或能進一步得出結論,這些都需要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思考,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
例如《平面鏡成像》一課中,筆者由演示實驗“澆不滅的蠟燭”來引入新課。
實驗開始,學生與老師同時“點燃”放置在鍍膜玻璃板前后且到鏡面距離相等的兩支相同的蠟燭,其實只是學生點燃了鍍膜玻璃板前的蠟燭,而老師耍了花招,沒點燃后面的蠟燭。學生看到的現象是:玻璃板前后兩支蠟燭都已點燃。接下來,教師取一大碗水慢慢澆到后面的蠟燭火焰上,直至它的“燭焰”浸在水中,同時問學生看到了什么現象。學生觀察到:后面蠟燭的“燭焰”并沒有滅!而且燭焰還能在水中燃燒!
就這個演示實驗把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在學生困惑不解時,慢慢轉動玻璃板實驗裝置,真相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原來后面蠟燭沒點燃!然后,再把裝置轉過來,使兩蠟燭再處于前后放置的原位置,這時學生又看到了后面的蠟燭是“點燃”的。再次把裝置轉過來,學生看到的還是沒點燃的蠟燭。取走后面的蠟燭,提問學生透過玻璃板看到了什么現象。
接下來,拿出鏡子放在玻璃板的位置上,再問學生鏡子里面有什么。通過歸納總結引入課題:平面鏡。繼續分析后面蠟燭的“燭焰”其實是前面的蠟燭的像,通過同學們一起在白紙上找像活動,區分虛像與實像。接著是重點內容: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為了分解實驗探究中找像的難度,通過層層深入提問來啟發學生:如果把后面的蠟燭移一下位置再澆水,這實驗能成功嗎?透過鏡子你們看到幾支蠟燭?仍要在鏡子中看到那支澆不滅的“蠟燭”,請同學上來重新擺放后面蠟燭的位置。這位置有什么特別呢?換鏡子做,實驗能成功嗎?之前的實驗演示過程操作,加上連續地層層深入地提問,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順利引入了新課內容,最后為自主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解決如何尋找像的位置提供了方法的遷移。這種突出實驗過程的教學,即能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又最大限度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應堅持蘇霍姆林斯基“獨立發現的道路讓學生去走”的觀點。在具體做法是:根據實驗目的及原理,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從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設想、探索多種方案,優化最佳方案,使問題圓滿解決。如在講到《平面鏡成像》像的特點時,探究實驗中學生可以根據探究前“做出猜想”、“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分析和論證”等幾個步驟來自主進行探究實驗。學生也可以參照課本上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在探究中讓學生思考可以用何種器材更方便,何種方法更準確。例如在器材的準備中,給學生準備刻度尺的同時,也給他們準備方格紙;準備了鍍膜玻璃板又準備了平面鏡。讓學生在思考中選擇器材和實驗方案,在失敗和探索中更正自己獲得成功。這樣設計,可以避免教師、教材對學生思維的壓抑,避免無意識地將學生的思維納入某一特定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用蠟燭來做實驗,現象明顯但有不安全不衛生因素,教師為學生選擇了兩個可以發光的象棋;在作物像位置連線時,由于象棋較大,物像都有大面積,要找物像點就比較難,指導學生思考,并確定物像連線的相應點應該找物像位置的圓點或中心點。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即使學生出現錯誤的猜想和實驗設計,教師也不要簡單地給予批評和否定,讓學生有一種艱難感和成就感,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自己探索的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讓學生在動手中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推理、判斷,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得出結論,使做實驗的過程成為學生再發現的創新過程。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讓學生在動手中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推理、判斷,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得出結論,使做實驗的過程成為學生再發現的創新過程。
例如在《平面鏡成像》一課中,就實施了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可以從演示實驗中獲取實驗的靈感,結合書上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在紙上的分界線處放置玻璃板(平面鏡),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只象棋子,通過玻璃板觀察,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另一只同樣大小的象棋子,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上去它跟前面那個象棋的像完全重合為止。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個象棋的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再移動前面的象棋子,重復上面的步驟,多做幾次。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前面象棋和它的像的位置(后面象棋)的相應點連起來,用刻度尺測量他們到平面鏡的距離,并記錄數據。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體會、研究實驗現象,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記錄得出結論的依據。
在上分組實驗課時,秩序井然,實驗結果(結論)科學準確。實驗中也發現基礎好的或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一直搶著先做,而其他同學坐著看。針對上述情況,在接下來的分組實驗時進行了調整:實驗時,小組協商,每次小實驗一人或兩人為主,其他人在邊上觀察,參與。分工明確,輪流實驗,這樣大家的動手能力都能提高。
課外小實驗和小制作作為課內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補充。器材一般簡單易找,實驗易做,現象明顯,所以要求學生人人都做,并給他們評分記錄成績,還可以挑選好的作品參加展評,留作校史資料。
例如在講授《平面鏡成像》后,可以指點并布置學生利用所學的平面鏡的知識來制作魔盒,正方體盒內側細致畫上黑白相間的正方形格子,一塊與水平面成45度的平面鏡放在盒子內以對角線放置,前面開一個觀察窗口,上面做個投幣口。教師先自制一個魔盒,讓學生把硬幣投入上面的投幣口,看一下會發生什么。這樣做能更好地激起學生制作魔盒欲望。之后布置學生課后要親自制作魔盒,并將學生的作品進行評比,并做展覽。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讓學生動手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課堂心理環境課堂心理環境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種軟環境,其好壞也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成敗。一個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能讓學生充分發揮積極能動性、探索精神、創造能力,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知識的構建者。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投影、錄音等教學輔助用具,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使學生從被動學變為主動學,達到樂學的境界。
例如在講授《平面鏡成像》一課中,通過小魔術表演、魔盒的展示,一方面營造了和諧、歡快的課堂學習氛圍,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探索性、創造性。在較長時間的實驗探究、得到結論之后,考慮到學生心理有點疲倦注意力也會有些分散,筆者就插播一段《加菲貓》“照鏡子”的片段,讓學生帶著問題邊看邊思考,對平面鏡成像特點不僅能深刻理解,而且還能熟練地應用。學生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掌握了物理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健康的情感、美感、興趣與創造力。
物理實驗創新教學目的就是通過實驗教學給學生增加鍛煉機會、開發智力,提高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適應社會發展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德國人類學家米夏埃爾·蘭德曼說:“如果人有某種不可改變的東西的話,那么這個東西就是人的創新本性”。
[1]朱長華.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宿州學院學報,2005,(04).
[2]郝貴有.做好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幾個環節[J].科技資訊,2006,(02).
[3]蘇霍姆林斯基.興趣的秘密何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