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海燕 柳海燕 馬 燕
(河北工業大學廊坊分校 河北·廊坊)
2011年10月趙世紅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廊坊市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全面建設文化強市,構建文化強市戰略正式被提出,成為廊坊發展布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上升到發展戰略的高度加以實施。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提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來,我黨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的議題,也是繼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討論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問題之后,中共再一次集中探討文化課題,其戰略部署和政治意義非常深遠。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十八大報告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部分提出,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在報告的第六部分用單獨的篇幅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吹響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角,勾勒出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邁進的宏偉藍圖。廊坊構建文化強市的戰略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可以說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廊坊市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精神重大舉措,高瞻遠矚,立意深遠,為廊坊未來的發展指明了道路。
從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長遠來看,發展最終靠的是文化,當今世界,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文化強市戰略中的“文化”,不僅指狹義的文學、音樂、戲曲、藝術等精神文化,還包括建筑、飲食、服飾、手工藝等物質文化,也就是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皬姟奔仁且粋€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指一個最終的發展目標。文化強市的內涵包括,通過挖掘城市歷史提高城市的文化軟實力;通過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城市的文化生產力;通過打造特色區域文化提高城市的文化核心競爭力,并使這三種力形成合力,成為城市發展的原生動力。
1、深遠而獨特的傳統歷史文化是廊坊文化強市戰略的精神支撐?!疤厣俏幕母偁幜蜕λ??!眹鴥韧庖恍┲鞘卸际且揽刻厣幕蔑@其城市魅力的,如巴黎的服裝、威尼斯的水、維也納的音樂、羅馬的建筑、洛杉磯的電影、里約熱內盧的狂歡、達沃斯的論壇、海德堡的大學城;在國內,北京靠歷史和京味文化、上??繒r尚和海派文化、杭州和成都靠休閑、長沙靠傳媒和演藝、蘇州靠園林等。
廊坊民風淳樸、物華天寶、地靈人杰。縱觀廊坊的歷史,既有發生過重大的歷史事件,又有眾多的文化遺址,還有傳統的民間戲曲、音樂、手工藝。在廊坊的歷史上曾經發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黃帝逐鹿鏖兵經過廊坊;宋遼國界分廊坊于南北;楊家將守三關演義英雄悲歌;明朝中葉,劉六、劉七揭竿起義,狂飆席卷半個中國,令明京都三次戒嚴;清朝末年,廊坊義和團打響了中國人民反擊“八國聯軍”的第一仗,義和團團民用大刀長矛等冷兵器和血肉之軀,成功地扼制了侵略軍進軍北京的意圖,取得了標志義和團運動高潮的廊坊大捷。
在文化遺跡方面,廊坊有具有南方水鄉韻味的勝芳古城、見證歷史的永清宋遼古戰道、劉白村新石器遺址、西小旺商周文化遺址,廊坊市區義和團大捷紀念館、文安海川武館、古城墻,大城張學良祖籍地等,凝固的歷史向后人訴說著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輝煌。
在戲曲、音樂等方面,廊坊有古老的屈家營音樂會、張莊音樂會、勝芳南音樂會、高橋音樂會等。其中,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有著500年左右的歷史,1987年6月,屈家營音樂會在北京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亞太地區音樂學術研討會,20 多個國家的100 多位專家觀看演出后,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屈家營音樂是世界古老的音樂藝術之一,并被譽為“世界音樂之根”。在傳統手工藝方面有花燈、柳編、雕刻、風箏、蒲墊、刺繡、補繡、平繡、納紗、蒙鑲、人造琥珀、絹花等。
目前,廊坊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1 項,省級57 項,市級89 項??梢哉f,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讓群眾知曉了解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對于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是非常重要的,市民對本地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是文化強市戰略的精神支撐,也是文化強市內在的心理基礎。
除此以外,廊坊還有著獨特的地理形態,一條龍河,自京城南下,在廊坊城西東折繞城作臂彎狀;一條鳳河,出京城東去,在廊坊城北南折繞城作臂彎狀,廊坊這座城就在龍河鳳水的懷抱之中。廊坊已經成為“中國龍鳳文化之鄉”,有著深刻的地理、歷史、文化淵源,是“大氣、和氣、銳氣”的廊坊精神的文化根脈。
廊坊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是廊坊的寶貴財富,是廊坊的文化“胎記”,深入挖掘、整理和傳承,使之發揚光大,成為廊坊文化強市戰略的精神支撐,讓獨特的文化歷史成為廊坊的標志性符號。
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廊坊文化強市戰略的基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如同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如果說發展文化產業劍指經濟發展,文化事業則意在民生,在于文化惠民,在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在于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等重要特征,是文化強市戰略的基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讓廣大民眾共享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題中之意。
近年來,廊坊公共文化事業財政支出年均增幅超過30%。按照自身的城市定位,廊坊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構建面向大北京地區、覆蓋全市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打造了一個文化對接和文化吸引平臺,在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方面邁出了堅定的步伐。
在公益性公共文化事業方面,廊坊有很好的探索。比如,霸州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在全國都有名,全國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現場會就在霸州召開。霸州市建成了李少春大劇院、中國自行車博物館、華夏民間收藏館、益津書院等一批公共文化精品設施;以“文化藝術節”為窗口,以“月月唱大戲”、“周周小劇場”、“天天辦展覽”為載體,品牌文化活動異彩紛呈;民間活躍著78 道花會,267 個文藝社團,連續十五年保持“全國文化先進縣(市)”的榮譽稱號,縣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入選第一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此外,2013年1月10日,廊坊市正式被命名為“中國書法城”,成為全國第九家獲此殊榮的城市。
目前,廊坊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依然比較薄弱,農民的文化活動場所較少,活動內容單一。今后,廊坊市需繼續推進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和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組織好“百名畫家畫廊坊、千場演出下基層、萬場電影進農村”等公益文化活動,進一步完善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強調政府與市場的統一,堅持走公共機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建設路徑。一方面要把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鼓勵政府投資、資助或擁有版權的文化產品無償用于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應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商業化、市場化的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同時,還要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只有這樣多層面聯動、協調推進,才能使這一系統工程全面、深入、扎實有效地推進,使之成為廊坊文化強市戰略的基礎。
3、現代化的文化產業是廊坊文化強市戰略的主要發展方向,要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產業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商品經濟之后伴隨著知識經濟快速發展起來的新型經濟類型,是以創造無形資產為主的新產業,在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目的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價值含量最高的產業。世界各國經驗表明,人均GDP 超過3,000 美元時,文化消費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 美元時,文化消費就會“井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
對于廊坊這樣的新興城市而言,由于沒有重工業的基礎,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非常明智的一種選擇。近年來,廊坊的文化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涌現了一批好園區、好項目。大廠評劇歌舞團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夢廊坊”文化產業園進度加快。以大廠評劇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通過積極引導改制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經營服務水平,一批具有現代企業特點、發揮社會文化功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文藝院團蓬勃興起。
在今后一個歷史時期,廊坊要加大工作力度,依托文化歷史傳統、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實施重點戰略,利用好北京、天津的文化資源,做大做強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廊坊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一是促進文化與旅游業結合,利用好廊坊悠久的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通過旅游業提高廊坊傳統歷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有計劃地建設文化主題公園和文化消費市場等形成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同時,開放文化創意園區、文化主題公園、文化用品制造企業等部門,使之成為特色旅游資源;二是以更大的積極性、更優惠的政策引進國內外文化產業大項目,特別爭取文化大企業總部及企業研發中心落戶廊坊,使之自然發揮經濟中心城市的經濟基礎、人才聚集和經濟輻射力的重要作用;三是建立信息化完備的公共交易和機制靈活的研發平臺,促進文化創意研發成果最大限度地與產品對接,使廊坊乃至全國的文化創意研發成果能在廊坊實現產業化、商品化,促進廊坊的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四是對文化產業企業要給予低稅率支持,政府確定新建文化企業的扶植期,在此期間實施免稅和減稅,對資助研發的創新創意成果轉讓交易實施免稅,增強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1]翟琨.文化強市建設的基本理論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1.11.
[2]吳冰.文化強市的內涵特征芻議[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1.11.
[3]李幼斌.文化強市重在建設[J].南方論刊,2012.6.
[4]馬平昌.文化強市靠什么[J].求是,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