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 瑋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財貿所 江蘇·南京)
目前,江蘇服務業取得了規模上的擴張與質量上的提升,但規模依然偏小,離理論界認為的服務經濟門檻,還有一段征程。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意味著經濟形態的整體提升,發達城市及地區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成功城市的經驗可以給我們一些借鑒和啟迪。
到本世紀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務業就業占全部就業的比重大多為70%;中等發達國家在50~60%之間;發展中國家約為45%左右。這可以說明,當今的發達國家已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中等發達國家基本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發展中國家正在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發達國家與地區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具備的條件是:轉型前擁有較強的工業制造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工業是經濟增長的支撐力量。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地區商務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加大,迫使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升級。轉型后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制造業與服務業高度融合,制造業的比重雖然下降,但實力卻得以提升,形成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引擎拉動經濟增長的態勢。
1、通過制造業延伸其服務環節。制造企業對制造各環節需要增加的服務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對于研發與產品,產品與服務的銜接等方面更有技術優勢。正因如此,將制造業高附加值服務環節外化延伸發展服務業不僅能夠提高服務業比重,也有助于制造業和服務業更深更好地融合發展。以大阪為例,大阪是日本眾多制造業企業集聚之地,是阪神工業帶的核心,大阪將制造業中的研發設計環節通過延伸,獨立外化發展研發創意產業,再通過技術和創新入手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滲透,鞏固提升制造業的同時,服務業也得到較好的發展。例如利用尖端技術和信息通信打造城市IT網絡基礎,吸引了IBM日本公司、日立造船、野村綜合研究所、大阪銀行等制造業、研究機構和金融機構的集聚,造就了大阪制造業與服務業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態勢。
2、立足制造業優勢多元化發展服務業。制造業的發展構成生產性服務業初期的市場。立足于制造業優勢發展的服務業可以產生規模效益,高度發達且門類齊全的制造業可以對服務業形成多樣化的需求,有助于服務業多元化快速發展。同時,立足于制造業優勢多元化發展服務業也有助于服務業不斷引進高端的人才、進行各種技術創新、金融創新和管理創新,有利于現代服務業在較高的起點上發展。幾個城市向服務業轉型都是以原有的制造業基礎為依托發展相應的生產性服務業,例如芝加哥政府1989年提出“以服務業為中心的多元化經濟”戰略。
3、通過區位優勢專業化發展服務業。
服務業的發展總是與其所服務的區域密切相關,立足自身的區位優勢選擇適合的服務業不僅有利于自身服務經濟的形成,也有助于提升其區域經濟地位。以芝加哥為例,芝加哥地處北美大陸中部的核心地理位置,全美1/3的GDP集中在芝加哥周邊300英里范圍內,美國境內生產的商品與提供的服務,半數以上集中在芝加哥周邊500英里范圍內。芝加哥與中西部各州之間相互依存度高,中西部許多小型工業城市仍然是機械、機床、汽車配件、重型卡車的生產制造基地,這些資本貨物的總產出在美國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制造業產品貿易極度繁榮,促使高度專業化的生產部門必須實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協作,這推動了陸地交通運輸的興盛,從而使芝加哥作為中西部貨物運輸、配給的樞紐地位,貿易運輸以及相關的專業服務業、會展業成為轉型后芝加哥的主導產業。
4、通過科學規劃,注重營造產業的軟性基礎。香港政府非常注重產業整體布局的合理性和互補性,對于重大措施對整個社會和整體產業的經濟、就業、環保等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并強調產業資源的聚集度、輻射能力、融合和互補。香港在各階段也非常注重進行公眾咨詢,吸引公眾和社會各類機構的參與。除了硬件建設,香港政府還注重營造產業的軟性基礎。為了培育創新型產業,政府從社會民眾的創新科學意識抓起,于2006年舉辦為期一年的“科學為民”服務巡禮,政府多個部門聯合舉辦一系列活動,讓公眾更多了解各部門在科學方面的成就和利用科技所提供的服務。
1、找準產業突破口是產業轉型的關鍵。找準產業突破口才能開拓城市產業發展新空間,不僅從量上提升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而且能夠促進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制造業的地位也能得到提升,有利于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幾個城市轉型的經驗都證明了這一點,多倫多轉型前以汽車制造、航空航天制造、食品制造等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型后航天、汽車等產業實力得到提升的同時,生物技術、商務服務、金融、旅游以及信息服務業也獲得了發展,形成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局面。大阪則是通過制造業服務環節的外化發展服務業,再通過服務業和信息技術提升發展制造業,實現產業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而芝加哥更是成為國際上立足制造業優勢發展服務業,成功實現經濟轉型的典范,被理論界稱為“芝加哥模式”。
2、人力資源和創新文化是產業轉型的動力。專業人才的集聚成為服務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幾個轉型城市的發展都印證了這一點。例如香港、多倫多,推進知識型服務業的首要戰略是切實營造政策環境,幫助產業集聚成型。多倫多不斷推進對創業人士及活動的支持力度,包括促進研發、推進技術專業化,拓展小企業在當地市場與出口市場的展示天地,拓展對小企業的投資渠道,尋求企業部門中的服務業與制造業供應商,使得多倫多很多地區的創新產品和服務,是由小型或新興企業首先推向市場的。
3、完善制度是產業轉型的保障。相對于其他產業,服務業所具有的非物質性、易復制性、難以標準化等特性決定其發展更依賴于外部制度環境的建設,在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和糾紛也需要更好的法律環境來支持。20世紀八十年代后,美國每年對信息及相關產業的投資逐步遞增。運輸市場的放開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促進了芝加哥等城市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日本通過政府的組織協調政策,保證研發費用支出和公共服務的質量,通過行業標準從制度上保證了商務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服務運作的規范化進程以及契約簽訂的嚴謹程度,促進了大阪等城市商務服務的發展。
1、推進服務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生產性服務業的向前的產業關聯效應可以成為制造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并提供制造業的競爭力。江蘇是一個制造業大省,而金融、物流、商務、研發設計等是提高制造業附加值的關鍵,因此必須著力推動這些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從而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推動江蘇產業優化升級。同時,江蘇服務業本土化需要進一步拓展國際空間,應按照“分類指導、重點促進”的原則,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占全球服務貿易量較大的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等予以重點培育,使之成為新的增長點。
2、完善服務經濟發展的公共政策。更多地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完善服務業發展專項基金,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服務業,特別是重點服務業行業企業,具體可以從稅收、貸款、用地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對于列入鼓勵發展類服務業行業,建立專門的行業發展資助計劃,直接對新進入行業企業進行資金支持。建立以企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開發和技術創新機制。充分集成科技資源,構建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服務經濟的發展提供便捷、廉價的公共技術和資源服務。加大對引進人才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服務業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來江蘇發展。
3、深化服務經濟發展的體制改革。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明文禁止的領域,都要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進入;加快事業單位改制步伐,將營利性或企業化管理的服務型事業單位改制為產權多元化的企業;通過全面引入競爭機制,使服務行業創新能力得到自由發揮,以市場機制實現服務業的大市場、大企業、大品牌。
4、謀求長三角的競合。基于資源稟賦與經濟基礎的不同,江浙滬三地服務經濟的定位各有側重。江蘇和浙江的發展思路是以向制造業的兩端延伸和中間分離為突破口,將軟件業、物流業、旅游業作為發展的重點,拓展生產性服務業領域。而上海則更加強調憑借區位優勢,在物流、金融和創建科技服務平臺上領先一步。主動接軌上海,借梯登高,可以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以更低的成本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特別是需要強化融入意識和開放意識,積極參與上海的服務業分工與協作,通過利益共享和利益補償機制,以集群優勢與規模效應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1] 何德旭,夏杰長.服務經濟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吳先滿,范瑋等.近年江蘇服務貿易發展的綜合分析[J].江蘇商論,2010.12.
[3] 楊玉英.我國服務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與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