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利率即資金的價格,在利率定價機制前提下,它可以調節資金的供求,進而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利率市場化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自1996年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式啟動以來,我國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逐步放開了開放金融市場利率。我國利率市場化是從貨幣市場起步的。隨著1996年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的建立,中央銀行從1996年6月1日起放開了對同業拆借利率上限的限制,拆借雙方按照自主報價的方式進行融資,并于1996年初對外公布“全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同時,相繼放開了貨幣市場債券回購利率、現券交易利率等。從1997年組建銀行間債券市場起,債券回購利率和債券買賣價格就是完全由交易雙方自行決定。1998年9月放開了政策性銀行金融債券發行利率,隨后,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發行利率全面放開。1999年9月成功實現國債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以利率招標的方式發行。2007年1月4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正式運行,是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關鍵的一步,開創了利率新時代。我國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的市場化利率體系的基本形成,為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深入提供了基礎。
2、逐步放寬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實現貸款利率市場化。1998
年,將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10%擴大到20%,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到50%。1999年允許縣以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將對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規定擴大到所有中型企業。同年,對保險公司大額定期存款實行協議利率,對保險公司3,000萬元以上、5年以上大額定期存款,實行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雙方協商利率的辦法。2004年1月1日,央行再次擴大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3月25日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開了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實行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制度,實現了“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2012年6月,央行宣布將存款利率上限放寬到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下限放寬到基準利率的0.8倍,同年7月,央行再次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7倍。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機構根據商業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水平。同時,對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不再設立上限。
3、逐步推進外幣利率市場化。為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中國人民銀行從2000年9月21日開始,組織實施了境內外幣利率管理體制的改革:一是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各項外幣貸款利率及計結息方式由金融機構自行確定;二是放開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萬(含300萬)以上美元或等額其他外幣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確定。2002年3月,央行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境內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統一納入境內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范圍。2003年7月,境內英鎊、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額存款利率放開,由各商業銀行自主決定。2003年11月,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下限放開。2004年11月,央行在調整境內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的同時,決定放開1年期以上小額外幣存款利率,商業銀行擁有了更大的外幣利率決定權。
4、逐步實現貼現利率和再貼現利率市場化。我國正式開展對商業銀行的貼現票據進行再貼現業務始于1986年,當時再貼現利率是在同期各檔次銀行貸款利率的基礎上下浮5%~10%。從1996年5月起,再貼現利率改為在相當檔次的再貸款利率基礎上下浮5%~10%。1998年,央行改革了貼現利率生成機制,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加點生成,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的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定。2013年7月20日,央行取消票據貼現利率管制,改變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基礎上加點確定的方式,完全由商業銀行自定。
1、利率市場化導致的競爭加劇使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縮小。目前,貸款利率的限制已經完全放開,將來存款利率的上限也放開后,競爭的加劇將使得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縮小,一方面商業銀行為招攬存款勢必會競相抬升存款利率水平,資金成本會上升;另一方面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籌資渠道也會越來越寬泛,優質企業在銀行貸款中的議價能力增強,而貸款市場上競爭激烈,會導致貸款利率趨于下降,因此存貸款利差必然會逐步縮小。
2、利率市場化將使商業銀行面臨利率風險。利率風險是指金融市場利率波動通過存款、貸款、資金交易、投資等利率敏感性業務影響商業銀行實際收益或實際成本,使其實際收益低于預期收益,或實際成本高于預期成本,從而使商業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在利率未市場化前,利率相對穩定,各商業銀行都按照央行所規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銀行的成本、收益主要受資產負債變動影響,波動相對平穩,利率風險問題基本不用考慮。然而,在利率市場化以后,利率波動的幅度和頻率將會大大提高而且可預見性差,利率的期限結構變得復雜化,利率風險因此會加大。
3、利率市場化會使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逐步增加。利率市場化深化進程中,一般來說,銀行負債結構中借入資金會增多,儲蓄存款占比增大。如果沒有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商業銀行片面追求短期利益,過于強調通過提高利率來彌補風險損失,進而導致企業貸款成本增加,而由于銀行和借款人在投資風險上的信息存在著不對稱,在貸款利率提高時,風險偏好的借款人將更喜歡成為銀行的客戶,這樣就產生了“逆向選擇效應”,因為一些優質客戶可能會選擇銀行貸款之外的融資渠道,合格的借款人通過成本-收益的分析會選擇不向銀行融資,而信用程度差、風險偏好的客戶才更愿意向銀行申請貸款。同時,較高的貸款利率會鼓勵借款人把資金更多地投入到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這樣就引致了“道德風險效應”,這會導致信貸市場貸款項目的質量整體水平下降,使商業銀行面臨信用風險增加。
1、實施經營收益多元化策略。根據上文的論述,利率市場化后,存貸利差將會縮小,這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經營收益,只有穩步推進金融創新、調整業務結構、拓寬業務范圍,實現經營收益的多元化,才能減少對存貸利差收入的依賴。為此,商業銀行應穩步擴大中間業務范圍,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來源,逐漸由低層次的結算類和代理類業務向投資理財、財務顧問、資產管理、資金結算、擔保、保函、代理等高附加值的業務發展,使經營收益來源多元化;適應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需要,深化相關金融產品創新,不斷提高收益水平。同時,要實現業務模式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化,培育客戶的向心力和忠誠度,充分挖掘客戶的需求,通過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獲得附加收益。
2、加強對利率風險管理的掌控性。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利率風險將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最主要的市場風險,對利率風險的有效管理將是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最為迫切重要的任務之一。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將擁有更多的定價權,對風險的識別、計量、定價的能力會是其核心的市場競爭力來源。為了提高對利率風險的管理能力:一是要建立科學的利率風險管理、研究機制,增強商業銀行對利率風險防范的靈敏度;二是成立專門部門來負責利率風險的日常監控;三是要加快利率風險管理程序和數據庫的建設,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反饋水平,為金融產品定價模型的建立提供高質量的樣本數據。
3、建立科學有效的信貸風險評級系統,完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都開展了客戶信貸風險評定工作,但就實際運行效果來看,許多銀行由于風險評估系統的指標設置不完善且評估標準的“彈性”較大,難以客觀地反映各類貸款的真實風險程度和對銀行收益的影響。因此,商業銀行應盡快建立科學有效的客戶風險評級系統,加強行業研究和對于非系統性風險的識別能力,在排除行業風險的同時,甄別潛力型客戶并給予合理的風險成本疊加,使客戶風險評價結果趨于客觀和全面,從而使貸款定價能夠真實反映貸款的風險水平與風險匹配,能夠正確地評估貸款的違約率和違約損失率,實現對貸款風險的有效度量和評估,為貸款決策和貸款定價提供科學有效的工具。
[1] 周茂清.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機遇、挑戰及其應對[J].當代經濟管理,2012.6.
[2] 夏德仁,李念齋.貨幣銀行學[M].北京市: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3] 黃金老.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J].經濟研究,2008.1.
[4] 宗良,高揚.利率市場化改革趨勢及對商業銀行的影響[J].國際金融,2011.4.
[5] 尹繼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相關問題及政策建議[J].科學經濟社會,2011.3.
[6] 于成東,辛錫昊.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我國商業銀行發展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理論學刊,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