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繼勤 梁 策
資源優化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企業主動尋求資源優化方案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達到最大的受益。但并非所有資源優化方案都對環境有利,環境友好的方案是國外典型化工園區對循環經濟目標的新的調整,而這樣的調整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并將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新的思路。從國外典型化工園區中,我們看到,它們已經逐漸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成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區域甚至世界領導者,并因此取得了更大的經濟效益。這對我國化工園區的發展方向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本文從“資源優化”和“環境友好”兩個方面分析國外化工園區在發展循環經濟上的表現。
資源優化是為達到最大效益化所做的努力,是所有化工園區的主動行為。這種基于利益的主動行為在客觀上緩解了資源短缺問題,減少浪費,還可能帶來更大的環境效益。經調查,國外典型化工園區接受入園企業的首要條件就是,入駐企業的產品必須能與園區內現有的產業形成配套,這樣不僅在基礎設施上可以共用,還可以達到產業集群的效果,降低整體成本。
荷蘭切梅洛特工業園區已入駐眾多的世界級公司,如帝斯曼公司和沙特基礎工業公司,以及Medtronic、Granental、Eurogentec等20 多家公司。帝斯曼公司在此生產許多特種產品,包括高質量生物技術化學品和用于生命科學工業的化學品,以及許多高質量材料,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兼并原帝斯曼石化產品業務后也駐足于此。
荷蘭鹿特丹港化工園區內目前擁5座煉油廠,43家化工和石化公司,3家工業燃氣生產商,4家食用油和油脂生產廠。殼牌、埃克森美孚、BP、科威特石油、道達爾5家公司的大型煉油廠年原油加工能力8500萬噸以上;化學品領域主要有朗盛、阿科瑪、瀚森特殊化學品、阿克蘇諾貝爾、帝斯曼、亨斯邁、萊昂德爾巴塞爾、贏創等多家跨國化工公司,港區產品覆蓋無機化學品、有機中間體、聚合物、精細與專用化學品等幾乎所有化工領域。
法國上諾曼底化工園區的煉油能力占法國的三分之一,擁有世界規模的石化聯合企業和較好的基礎設施。法國的潤滑油、聚合物和彈性體均在此生產。不僅如此,園區還是法國第三大醫藥生產中心,聚集了眾多醫藥生產商,如:阿克蘇、Aventis、Fresenius、Kabi、GSK、Janssen、Pfizer等知名企業。
化工園區一體化不僅能大幅度減少運輸成本、節約資源,而且極大提高效率,是化工園區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上的最優選擇。通過對國外典型化工園區的分析,化工園區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種一體化。
比利時安特衛普化工園區創建于1964年,是巴斯夫按照“一體化”理念在德國本土以外興建的最大生產基地,其規模僅次于路德維希港。與路德維希港基地側重于特種化學品的生產有所不同,安特衛普基地主要致力于基礎化學品、日用品及塑料的規模化生產。目前,安特衛普基地共有54個生產單元,分屬24個工廠,被整合為7條產品鏈——聚亞安脂原料MDI/多經基化合物、苯乙烯、環氧乙烷相關產品、乙內酚胺/聚酞胺、化肥/無機物、丙烯酸/酸性脂以及裂解衍生品。
按照“一體化”理念,每條產品鏈中所涉及的生產單元均“比鄰而居”。由于整條產業鏈中的所有產品都是巴斯夫自己的產品,因此所有的利潤也都留在了這里。“一體化”理念繼續向下延伸,形成了巴斯夫全新的客戶關系戰略——“幫助客戶取得更大的成功”。在這一戰略下,巴斯夫將其客戶整合到一個更為廣義的一體化結構中,與客戶形成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直接到顧客那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為客戶帶去更多利益,實現更大的雙贏局面。
美國休斯頓化工園區企業共享水、鐵路、高速公路和公用設施等;園內生產企業在生產中大量所需的乙烯、丙烯等原料均可通過園區管線互相傳輸,形成園區企業間的產品流。同區內的建設一體化,達到項目設計一體化,利用化工產品上下游關聯的特點,形成化工項目鏈;公用工程一體化,對園區能源供應進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形成一體化的“公用工程島”;物流傳輸一體化,通過輸送管網、倉庫、碼頭、鐵路和道路等,形成園區內一體化的物流運輸系統。
對國外化工園區的分析看出,幾乎所有的化工園區都具有管道、倉庫、碼頭、鐵路和公路等一體化的運輸網絡。一體化運輸網絡,不僅可以節約運輸成本,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運輸時間,保證產品和原材料的補充,為園區內的公司帶去最大的經濟效益。
以荷蘭鹿特丹港化工園區為例。鹿特丹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幾十年前就已發展成為世界最主要的石油和化學生產中心之一。許多世界頂級石油和化學公司都在鹿特丹開展業務。鹿特丹一流的物流和運輸服務是各個公司非常看重的一點。
存儲、倉庫和配送是鹿特丹石油和化學品工業群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許多生產在工廠里建設了自己的儲罐,成為非固定的物流服務提供商,可以為分散在個鹿特丹港的化工企業提供第三方倉儲服務。
鹿特丹地處歐洲市場的心臟地帶,能夠提供6種富有競爭力的內陸運輸模式。歐洲各大經濟中心都處于這些運輸模式的抵達范圍之內,其中以德國中部和南部為重。海洋運輸通常都是由鹿特丹進入歐洲,同時又是從這里離開歐洲。經過鹿特丹港,貨物總能以最快捷、最高效的方式被送往目的地。
在鹿特丹,船舶是散貨(煤、礦及糧食) 和集裝箱的首選運輸方式。萊茵河將鹿特丹與德國和瑞士連接在一起,成為最便捷、廉價和環保的運輸方式。鹿特丹港活躍著至少50家船務公司。鹿特丹每日列車發送量達到幾十列,目前歐洲正在建設貝突威貨運專線,從2007年起實現鹿特丹與德國之間的直達貫通。
鹿特丹有很多運輸公司,可以提供連接歐洲各地150個港口的各類近洋/支線班輪,成為替代公路運輸的一種有吸引力的形式。公路適合短途運輸,鹿特丹港與歐洲高速公路網直接連通。鹿特丹港60%的土地建設了石油和化學品裝置,精心設計的龐大地下管網,承擔了20%的總運輸量,其中以石油和石油產品為主,主要被送往西歐各地的工業用戶。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斯希普霍爾國際機場是歐洲最重要的機場之一,從鹿特丹到該機場只有45分鐘車程,鹿特丹也有自己的國際機場。
園區內完善的后勤服務在各個工廠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能形成工廠之間聯系的紐帶,節約資源,提高效率。
新加坡裕廊鎮管理局(JTC)建立了一體化的后勤系統(ILS),目的也是提高裕廊島產業集群的競爭力。投資商不需在此建電廠、油槽、碼頭、倉庫或辦公室,一切設施向新加坡政府租用即可,減少了其初期投資成本并降低了其投資風險。2003年8月成立的裕廊島“邦巖物流園區”是新加坡第一個綜合性化工物流園區,由JTC公司負責建設,占地80公頃,耗資4500萬美元。Banyan為裕廊島的、化學工業提供整套物流服務,包括倉儲、固體廢棄物、處理、廢水處理、裝運、清洗等。
荷蘭瓦羅帕克-特爾納曾化工園區有配套的熱電聯產等公用工程設施和輔助設施,Delta 公司從事公用工程作業, 美國Filter 公司負責供水服務, 液化空氣公司( LcAirLiquide) 和空氣產品公司(Air Products)供應工業用氮和用氧。Katoen Natie 公司和Vos Logistics公司服務于陶氏化學公司的塑料產品包裝和分銷。
拜耳在德國的工業園內的所有工廠都必須與服務機構簽署服務合同。合同規定,工廠必須從服務機構處購置公用設施;工廠必須通過服務機構的許可部門提出許可申請,服務機構負責管理與當局的溝通;工廠必須遵守服務機構發布的工業園現場規則;工廠必須分擔工業園的總費用和工業園總體規劃、急救站、消防隊、應急響應、治安保衛等費用。服務機構主持每月與工廠經理一起召開的規劃會議,討論實際費用、重大維修和服務機構服務的績效。費用分配的主旨是各方同意的,政府不會加以干涉。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意識到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并不是與環境無關的過程。正像人們所觀察到的那樣, 有時資源再生過程中產生的二次污染對環境的破壞更加嚴重, 而且也要消耗其他的資源。因此,國外典型化工園區將循環經濟的重點開始轉向環境友好,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達到節約資源和優化配置資源的目的。
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是化工園區保護環境的基礎,雖然各個化工園區在制度細節上有所不同,但是環保制度不斷趨于完善和易操作,是國外典型化工園區的共性。
巴斯夫是世界上較早在企業內部成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公司。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由10 名運營部門、職能部門及區域負責人組成,包括氣候保護官。巴斯夫全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下設可持續發展中心,由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專家負責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可持續發展區域指導委員會,以及公司內外各利益相關方的工作。
過去幾十年里,人與環境因素已經融入到陶氏化學的整體商業戰略里,陶氏的“血管”里如今流動著“綠色的血液”。早在1994 年,陶氏在全球第一家提出了1995~2005 年“環境、健康和安全(EH&S)十年目標”規劃。 這一“十年規劃”的具體目標包括:工傷和疾病事故率減少90%、初級泄漏事故減少90%、工藝安全事故減少90%、貨物運輸事故減少90%、車輛安全事故率減少50%、廢物排放減少50%、污水排放減少50%。
經過不斷的改進、創新和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這些目標在2005年已基本實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這10年間,陶氏在產量增加31%的基礎上使工業排放量減少56%,減少了73萬噸固體廢棄物排放,這足夠在270個足球場上堆積高達1 米;減少了8300萬噸廢水排放,這相當于80 萬中國家庭一年的用水量;節約的能量足夠800 萬美國家庭使用一年。在此基礎上,2005年,陶氏又制定了“2015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一陶氏第二個“10 年規劃”涵蓋三大方面:通過創新和產品安全監管實現“可持續的化工”;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在2015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陶氏宣布,2006~2015年把能源利用率提高25%,溫室氣體排放量每年減少2.5%。
在荷蘭切梅洛特化工園區,采取的是推選對外環保代表的方式。 在切梅洛特共有60個工廠,其中DSM有20個,SABIC有10個。眾多化工廠集中在這里,首要問題是如何共同建設維護園區的環保與安全。根據荷蘭法規,一個公司能申請一個環保許可證。園區“住戶”們協商的結果是,切梅洛特作為一個整體單位申請一個許可證。如果每個公司分別申請,則整個園區環保投資將增加一倍。由于DSM在這里的工廠最多,所以被推舉為園區對外的環保代表,負責與政府部門溝通聯絡。在園區內部,各公司與園區簽定了強制性健康、安全和環保協議,環保工作分層合作,責任到戶。為此,切梅洛特成立了專門管理機構,機構指導委員會由DSM和SABIC有關人員組成。這種管理模式除了能節省、環保外,另一大優點是透明度高,各公司環保工作好壞別人一清二楚。DSM在切梅洛特年產值是8億歐元,約占DSM總產值的1/10,每年在此的環保安全投入達1.25億~1.5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