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小燦
(北京中咨新世紀會計師事務所河北分所 河北·邢臺)
(一)內部控制相關理論
1、內部控制的定義。內部控制是指被審計單位為了合理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對法律法規的遵守,由治理層、管理層和其他人員設計和執行的政策和程序。具體說來,它是被審計單位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與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與程序。內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過程、控制活動、信息系統與溝通以及對控制的監督等。
2、內部控制的產生和發展。內部控制的產生和發展大體經歷了萌芽、發展和成熟三個階段:
公元前36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時期出現了內部牽制的實踐,在古埃及和古羅馬及我國的西周都出現了以查錯和防弊為目的的內部牽制制度,到15世紀末,意大利出現了借貸的復式記賬法,這標志著內部控制的萌芽出現了。
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內部牽制制度已不能滿足實際的需要,這就促進了內部控制的發展,1936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在其發布的《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審查》的文告中出現了作為審計術語的內部控制一詞。
在以后較長的歷史時期中,內部控制不斷得到發展,1988年4月,美國會計師協會發布的《財務報表審計對內部控制結構的考慮》的審計準則文告中,首次使用了內部控制結構取代了內部控制的概念,它表明了內部控制的整體框架形成。
(二)內部審計相關理論
1、內部審計的定義。內部審計是組織內部專職審計機構或人員實施的審計,是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他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內部審計的主體是組織內部專職的審計機構或人員,范圍是組織的經營活動和內部控制。目的是監督和評價本單位經濟活動的合法性、真實性和效益性,以及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2、內部審計的產生和發展。內部審計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體經歷了古代內部審計、近代內部審計和現代內部審計三個階段。
奴隸社會私有制的出現,使財產所有人委托第三人對自己的經濟進行監督,從而產生了古代內部審計。到了封建時代,古代內部審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主要表現為獨立的審計人員的出現和審計采用了多種形式。
股份制有限公司的出現和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要求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審查公司的財產和信息以保證它們的安全,這就為近代審計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20世紀四十年代,企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和管理層次的分解,為保證財產的安全和經營目標的實現,管理者更加注重內部審計的監督。內部審計師協會的成立和內部審計學專著的出現對現代內部審計的興起有著重大的影響。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現代內部審計以財務審計為主,七十年代后一些新興的審計項目開始發展起來。
(一)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相互滲透
1、內部控制中包括內部審計。內部控制的五個要素有: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其中,控制環境要素中的內部環境要素及監督要素中都包括內部審計。內部審計是企業進行自我評價的一種內部活動,它本身就是一種內部的控制,它依照內部控制的要求,通過內部控制的制度為它制定的審計程序及方法和需完成的任務、達到的目標,協助企業的管理者來監督內部控制的政策及程序的效率性,從而促成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的確立,并為內部控制的改進提供有效的意見。內部審計在企業的風險管理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獨特作用,沒有了內部審計評價與監督的職能,良好的內部控制體系就難以形成。
2、內部審計參與內部控制。內部審計對企業的各種活動都有一定的了解,它易發現和明確各活動環節的缺陷及舞弊的做法,且能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內部審計又站在企業發展全局的角度,為內部控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一定的解決方法。內部審計對內部控制實行獨立的、專門的監督和評價,有利于找尋企業內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及為強化企業的內部控制提供可行性的方案,從而達到為企業規避經營風險和企業長遠發展的目的。
(二)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相互促進
1、完善的內部控制有利于內部審計的發展。從內部控制的定義上來說,完善的內部控制有利于保證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有利于明確企業管理人員的責任,有利于規避企業的經營風險。這三個方面有利于減輕內部審計的工作量,強化內部審計的監督和評價職能。從內部控制的產生和發展上來說,隨著內部控制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內部審計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職能日益凸顯。
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為內部審計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和良好的外部環境,外部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同時,它也促使了內部審計自身選擇方式的多樣性;完善的內部控制也有利于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內部審計效率的提高,審計風險的降低,審計質量的提高,審計的領域的擴大,審計方法變革的加速。
2、加強內部審計有利于內部控制的提高。從內部審計的定義上來說,強化的內部審計通過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影響,為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意見和建議,強化的內部審計監督范圍更加廣泛,在一定程度上為內部控制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從內部審計的產生和發展上來說,強化的內部審計為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監督和評價的保障,它也有利于內部控制制度的貫徹和執行,保證內部控制有效的發揮作用。
強化的內部審計能更加有力地參與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的風險評估,內部審計人員更加清楚本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的建議更具有針對性,更能幫助內部控制制度找出風險評估的關鍵點。強化的內部審計對人員的要求更高,促使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企業人員素質的提升。
(一)統一規范,創新觀念。依據我國的具體情況,相關部門應該擴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施行范圍,使其范圍更廣泛,影響更深遠;進一步完善指引,保證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運行;加強規范及指引對實際工作的指導應用,促進企業進行有效的自我評價。我國的內部控制體系應該是動態靜態相結合發展,企業各級人員應該居安思危,增強風險意識,要考慮到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問題,充分意識到內部控制在風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把內部控制制度真正重視起來,應用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保證其貫徹執行。
(二)合理設置審計機構,提高人員素質。管理者應該高度重視內部審計,將它作為降低風險的關鍵來對待。要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機構設置模式。對于大中型企業來說,應在董事會下面設立審計委員會來領導審計機構;對于小型企業,可依據自身需要設立審計機構,實行多種審計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優勢。
高素質的人員是審計質量的保證,而審計的高質量有利于降低企業的風險,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因此,在審計人員的配備上,首先應考慮學歷上的要求,從根本上保證審計人員的基本理論水平。其次是知識結構性的要求,審計人員是緊緊圍繞企業整個經營管理來工作的,因此必須要有較寬的知識面,既要求有審計、會計專業的知識,又要求有生產管理方面的知識儲備。
[1] 耿建新,宋常.審計學[M].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 王桂云.淺談企業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研究,2007.3.
[3] 陳作習.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關系分析[J].商業時代,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