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貴林
(黃河科技學院 河南·鄭州)
第66屆聯合國大會于2012年6月28日宣布,將今后每年的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由此可見,幸福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2012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了《走基層 百姓心聲》調查節目,深入基層對幾千名不同行業的人進行采訪,面對的問題都是“你幸福嗎?”一時間,“幸福”一詞成為媒體熱詞,也引發了中國人對幸福的思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伴隨而來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對當代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幸福觀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人產生了新的選擇困惑和幸福困惑;當前世界各國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將注意力轉向國民幸福問題,中國政府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也不斷加強,溫家寶就曾經指出“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將提升國民的幸福感作為一項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精力旺盛,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又缺少磨難,處事幼稚。因此,了解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對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使他們成為新世紀的社會棟梁,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同時,也為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保健提供依據。
(一)主觀幸福感的歷史。幸福是人們永恒的追求,古希臘時代,西方的學者就有“快樂就是幸福”的觀點,開始探索幸福的本質,為今天西方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礎和歷史背景。我國對幸福的研究可以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是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各家對幸福觀闡述了自己的獨特見解。1930年幸福感理論首次被提出來。20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國外開始了對幸福感的研究。1967年國外開始了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國內研究者自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了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
(二)主觀幸福感的概念。主觀幸福感自問世以來,受到國內外學者的積極關注,但是關于他的定義并不統一,有生活質量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情感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負面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心理發展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相比較而言,大多數的研究者都采用美國學者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所謂的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整體的評價。主要由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體驗和消極情感三個指標組成。根據Diener的定義,主觀幸福感有三個特點,即主觀性、整體性、相對穩定性。所以,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就是大學生對其生活質量的主觀感受。
(三)主觀幸福感的理論基礎。Diener(1999)在《幸福感研究三十年發展》中對西方近30年來主觀幸福感研究的理論進展進行了總結研究,主要理論有:人格-環境交互作用理論、社會比較理論、期望值理論、目標理論、適應-應對理論。
(一)國外主觀幸福感研究現狀。國外對幸福感的研究開始比較早,研究內容也比較豐富,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以wilson(1967)撰寫的第一篇綜述《自稱幸福的相關因素》為標志。目前,國外學者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簡單描述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的人口統計學變量。研究者主要從性別、婚姻狀況、年齡、經濟狀況等不同人口統計學變量,描述不同人群的主觀幸福感。如Bradbum(1969)研究表明,不同經濟狀況的人群,主觀幸福感不同,高收入者會體現出較高的積極情感,而低收入者則消極情感較高;Allen和 Haccoun(1976)發現,不同性別,情緒的體驗強度不同,主觀幸福感不同。
第二階段主要是建構有關的理論框架,探討獲得幸福的各種途徑和跨文化研究。研究者開始建構幸福感的理論,把研究重點轉向個性、氣質、認知方式等內部因素,如Diener把主觀幸福感研究重心轉移到理論建構方面,建立了多種理論解釋模型,如目標模型、社會比較模型、適應與應對模型、人格模型等。
第三個階段主要是將研究方法、途徑和主觀幸福感測量的理論進行整合。這一階段中,研究者基于對幸福感本質的不同理解,形成了生活質量、心理發展、心理健康三種意義上的主觀幸福感測量取向。
(二)國外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現狀。在國外,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很多,大多是建立在成年被試研究的基礎上,專門針對大學生進行過主觀幸福感的系統研究較少。比較著名的有美國心理學家Diener,他編制了國際大學調查量表,從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外在準則、自我體驗等方面對大學生進行了測量。Diener還在2000年組織了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大型跨文化研究,對48個國家和地區中的10,018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
(一)國內主觀幸福感研究現狀。國內關于幸福感的研究起步比較晚,開始于20世紀八十年代,剛開始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研究的內容是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問題。直到近些年才開始了對其他人群的研究,如張力為、梁展鵬(2001)對運動員滿意感與自尊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池麗萍和辛自強(2001)對城市成年人幸福感與社會支持進行了研究;王艷梅(2002)對初中生的幸福感進行了研究;鄭立新、陶開放(2001)對兒童生活滿意度影響因素的研究;楊宏飛(2002)對教師幸福感的研究,等等。另外,研究也涉及到對幸福感的概念、相關因素的分析研究、幸福感的理論發展、理論模型、跨文化研究和幸福感測量等內容。如,王瑛(1998)的《主觀幸福感概述》,段建華(1996)引進修訂了《總體幸福感量表》(GWB)等。
(二)國內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現狀。我國關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漸展開,對主觀幸福感的測評一般采用國外的工具,如段建華(1996)在我國部分大學生試用了Fazio修訂了總體幸福感量表(GWBS),景淑華、張積家(1997)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中采用美國國立統計中心制定的總體幸福感量表(1977)及Kamman和Flett(1983)制定的情感量表,對煙臺師范學院224名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何瑛(2000)應用總體幸福感量表和單項人面量表對重慶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進行了調查。最近十年是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飛速發展的階段,研究者們不僅探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還開始研究相關變量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通過對大量實證研究的分析,可以發現大學生實證研究的變化趨勢,即由最初的人口統計學變量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人格、歸因方式等內部因素的研究。一些學者還開始探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如中國大陸、香港、美國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比較(嚴標賓,鄭雪,邱林,2003)等。
(一)國內研究不足之處。不可否認,近年來我國無論是在主觀幸福感還是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與國外研究相比較,仍然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現在:
1、在研究方法上,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少。單一因素研究多,和其他變量結合研究少。另外,研究方法單一,要么側重于文獻綜述法,要么側重于調查分析法,缺乏多種方法的整合,質與量的統一。
2、在研究內容上,泛泛而談多,深入研究少,對研究結果的深入分析較少,特別是區域性研究不多。影響因素研究多,干預對策研究少。
3、在研究工具上,不統一,不全面。目前,國內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工具,一方面來自國外量表,一方面自編量表。前者版本眾多,缺乏本土化,后者缺乏統一標準和結構,導致研究結果差異較大,結論模糊。
(二)未來研究展望
1、在研究方法上實現整合研究。主觀幸福感既是心理學問題也是教育學、社會學關注的對象,因此首先要實現多學科的整合。其次,無論理論研究還是實證研究都具有單一性、片面性,因此有必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實現量與質的統一。
2、在研究內容上注重深度和廣度。一方面對研究結論深入分析;另一方面結合相關變量進行研究,特別是加強對干預機制和對策的研究,這樣才能實現研究最初的目的。
3、在研究工具方面,在現有的自評量表的基礎上,編制他評量表、內隱式評定量表來拓展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以獲得全面而科學的研究結果。
[1] Diener E.subjective wel l-being[J].Psychologal Bul letin,1984.3.
[2] 陳姝娟,周愛保.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3.
[3] 刑占軍等.幾種常用的自陳主觀幸福感量表在我國城市居民中的應用.健康心理學,2002.5.
[4] 王晶.在寧六所高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5] 嚴標賓,鄭雪,邱林.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來自48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報告[J].心理科學,2003.5.
[6] 陳抗,張英彥.國內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宿州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