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雯
(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新疆·庫爾勒)
財務危機是企業組織發展中可能經歷的一種財務狀況,包括比較輕微的資金管理技術性失敗和極為嚴重的破產,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整個過程。對企業財務危機的評價與預警是現代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
傳統財務分析方法對企業財務危機判定主要根據相關財務指標絕對值、比率值或變化趨勢進行判斷。根據使用財務比率的數量,可以將財務分析分為單個財務比率分析與多個財務比率綜合分析兩種。
(一)單個財務比率分析。單個財務比率分析是指根據某一財務比率,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及速動比率等數值及變化趨勢對企業財務危機進行判定與預測。例如,一般認為,制造企業合理的流動比率為2,如果某企業流動比率已低于1,就可能存在償債風險,進而引發財務危機。
單個財務比率分析的優點是計算簡單易懂,并可以結合非財務信息深入分析,有很強的靈活性與適應性。但是,不同的財務比率可能對同一企業有相互矛盾的預測,難以做出正確判斷,同時企業各種財務比率之間具有一定互補性,如盈利能力較強的企業資產負債率比同類企業高可能不會影響償債能力,單個財務比率也很難對企業財務狀況作出全面的描述。
(二)財務比率綜合分析。為了避免單個財務比率存在的問題,研究者可以考慮采用綜合指標進行分析。以綜合指標評估企業財務狀況的方法有多種,比較典型的有以下三種:
1、沃爾評分法。沃爾在其“信用晴雨表”和“財務報表比率分析”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數的概念,把若干個財務比率用線性關系組合起來,以此評價企業的信用水平。首先,選擇7 種財務比率(流動比率、凈資產/負債、資產/固定資產、銷售成本/存貨、銷售額/應收賬款、銷售額/固定資產、銷售額/凈資產),分別給定了其在總評價中占的比重,總和為100 分;然后,確定標準比率,并與實際比率相比較,評出每項指標的得分,求出總評分;最后,根據總評分高低判定企業財務狀況好壞,得分越高,企業財務狀況越好。
沃爾的評分法不足之處是未能證明為什么要選擇這7 個指標,沒有說明其合理性和充分性。從操作上講,當某一個指標嚴重異常時,由于指標得分是以相對比率與權重得分相乘,這會對總評分產生不合邏輯的重大影響,如當財務比率提高一倍其評分增加一倍,而財務比率縮小50%,其評分減少一倍。盡管沃爾的方法在理論上還有待證明,在計算技術上也不完善,但它還是在實踐中被廣泛應用。
2、綜合評分方法。在沃爾評分法的基礎上,后繼研究者在財務比率選擇與計分方法兩方面做了改進。第一,根據經驗,一般認為企業財務評價的內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償債能力,再次是成長能力。它們之間大致可按5∶3∶2 來分配比重。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標是資產凈利、銷售凈利率和凈值報酬率,3 個指標可按2∶2∶1 安排權重;償債能力常用指標分別是自有資本比率、流動比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及存貨周轉率,4 個比率權重相同;成長能力有3 個常用指標,分別是銷售增長率、凈利增長率、人均凈利增長率,權重相同。第二,在計分方法方面也做了相應改進,標準比率應以本行業平均數為基礎,適當進行理論修正,在給每個指標評分時,應規定上限和下限,以減少個別指標異常對總分造成不合理影響,上限可定為正常評分值的1.5 倍,下限定為正常評分值的1/2。
綜合評分法也是根據得分高低來判定企業財務狀況,評分取值范圍越高,企業財務狀況越好,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越小。綜合評分法的關鍵技術是財務比率選擇、標準評分值的確定和標準比率的建立。
3、野田式企業危險度測定法。野田工業企業危險度測定法通過對眾多財務數據的提煉,應用增長性、綜合收益性、短期流動性、長期安全性四個要素來判定企業的危險度。認為過多的數據,往往會成為思考判斷的障礙。第一,從平均銷售額看“增長性”。公司職員的人均銷售額是野田企業危險度測定法的指標。首先要觀察的數據,企業同人一樣,每天都要成長,新興的企業,人均銷售額高,但一旦過了成熟期,成長就會減慢,人均銷售額也會降下來,此時,企業便進入了危險期;第二,從總資產經常利潤率看“綜合效益性”。計算企業效益性通常使用銷售額經常利潤率,即“正常利潤/年銷售額×100%”。但是,在計算這一比率時,沒有將銷售投入考慮進去,因而,野田在判斷企業業績時,使用了總資產正常利潤率的概念,即“總資產正常利潤率=正常利潤/總資產×100%”;第三,從流動比率看“短期流動性”。企業的資金籌集有短期周轉資金和長期設備投資資金之分,為觀察企業短期周轉資金的狀態,選擇流動比率進行考察;第四,從固定長期適合率看“長期安全性”。野田使用固定長期適合率來檢查長期投資額與其資金來源的匹配情況,固定長期適合率=(固定資產/自有資本+長期貸款)×100%。
野田式企業危險度測定法以5 分法來測定,計算方法為某一指標的測評分=5×需預測公司指標值/行業標準值。其中,固定長期適合率為反向指標,即指標值越低越安全。因而,其計算測評分為:固定長期適合率測評分=5×行業標準值/需預測公司指標值。判定法則為4~5 分判定為安全,2~4 分判定為警戒,2 分以下判定為危險。野田式企業危險度測定法不計算綜合得分,結論需要結合對四個指標的評分進行綜合判定,與單個財務比率分析一樣也可能出現4 個指標判定不一致的情況。
傳統財務分析方法在財務評價方面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財務報表本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第一,以歷史成本報告資產,不代表其現行成本或可變現價;第二,假設幣值不變,不按通貨膨脹率或物價水平調整;第三,穩健性原則要求預計損失而不預計收益,有可能夸大費用,少計收益和資產;第四,按年度分期報告是短期的陳報,不能提供反映長期潛力的信息;第五,財務報表公布有一定滯后性,不能反映企業實時的經營情況;第六,財務分析通常假定報表是真實的,而由于存在會計信息失真,這一假定常常會受到或多或少的違背;第七,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賬務處理,會計準則允許使用幾種不同的規則和程序,企業可以自行選擇,雖然財務報表附注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有一定的表述,但報表使用人未必能完成可比性調整工作;第八,很多非財務因素無法計量,無法在財務報表中反映,而其中的一些因素在幫助判定企業財務狀況好壞時是很重要的。
二是傳統的財務危機判定方法在方法論上存在的不足。第一,財務比率變化是一個中間變量,以其來對財務危機作判定與預測可能存在偏差;第二,比率分析有很強的經驗主義色彩,存在較大的主觀隨意性,財務比率的計算是比較簡單的,但對它加以說明和解釋是相當復雜和困難的;第三,行為與跡象在判定企業財務危機發生可能性中廣泛使用,使傳統的財務危機判定方法有很強的藝術性;第四,傳統財務危機判定方法中通常假定財務比率值為線性的,即每一比率值或比率組合計分值對判定財務危機發生概率的邊際貢獻是相同的,這一假定與事物發展規律可能存在不一致。
傳統財務危機判定方法最大的不足是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缺乏競爭性,在這一背景下,很多研究人員轉向新的方法,以尋找更有效率的分析方法。總體來看,主要有財務變量的改良和方法的改良兩種趨勢:
(一)財務變量的改良
1、加入現金流量指標。現金分析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現金流無法根據會計準則進行操縱,它幾乎總是能夠提示出一個公司存亡的關鍵機制,對于一個知道如何運用現金流分析的財務人員來說,公司幾乎無法隱藏任何一個重要流量,除非它采用徹頭徹尾的欺詐行為。
有研究人員以現金流量觀點來評估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認為企業是流動性資產的儲水槽,若水槽的存量變小,資產變少,流入量減少,現金流入減少,流出量增加,現金流出增加,流入流出量的變異性增加,則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概率就會增加。以一個包括凈現金流量占總負債比率的財務危機預測模型研究發現,企業發生財務危機前五年的預測正確率能達到70%以上。
2、考慮產業相對比率。還有學者研究發現,以產業相對比率構建的預測模型預測正確率明顯優于以一般財務比率構建的預測模型。比如,有學者以1963~1979年間澳大利亞被接收或清算的50 家問題公司為失敗企業,再配對以53 家相同年度及產業規模相近的正常公司組成樣本,利用產業相對比率與原公司未調整前財務比率做比較,結果發現使用產業相對比率確實比使用原財務比率更能正確區別危機公司與正常公司。還有學者以1972~1986年57 家危機公司與57 家配對正常公司為開發樣本,1986~1987年34 家危機公司與34 家配對正常公司組成預測樣本,以產業相對比率代替原財務比率,其中產業相對水準比率=公司財務比率/產業平均財務比率×100%。
3、利用審計意見。有學者認為,合理利用審計意見能夠很好地預測企業財務危機。有學者使用1974~1981年間美國破產的60 家企業及沒有破產的55 家企業為前期樣本,再以1982~1985年間的32家破產企業及32 家正常企業為后期樣本,利用三種審計保留意見及6 個財務比率,以單變量及Logistic 回歸分析構建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結果發現在單變量模型中三種保留意見均有助于預測財務危機,而在多變量模型中只有對繼續經營有疑慮的保留意見與其他形態的保留意見,能有效地預測財務危機。
4、放棄財務危機兩分類。從企業發生財務困境至破產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期,根據危機的嚴重程度可能分為多種狀態,僅僅以兩分類法即好公司與壞公司來界定并不全面,因而一些學者試圖將這一時期劃分為多個階段,再建構相應的模型。比如,有學者指出企業失敗前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潛伏期、資金不足期及財務危機期。他放棄傳統的失敗與未失敗兩分類法,在構建模型時以五種狀態來評估公司財務狀況:狀況0,財務穩定;狀況1,減少或停止股息支付;狀況2,技術性失敗與貸款償還違約;狀況3,在美國按破產法第七章或第十一章規定申請破產者;狀況4,破產或清算。
5、考慮其他非財務因素。研究人員一直嘗試使用非財務信息構建準確率更高,結果更穩定的預測模型。有學者認為,高層管理者如CEO 總經理或總裁等離職也可以作為財務危機的指標。以1979~1984年共381 家發生財務危機的公司為樣本,發現52%的公司有高級管理人員異動之情形,而正常公司只有19%。還有學者認為,有的經濟事件有一定的前置時間,如破產前幾年企業通常有到期票據不能及時支付、銀行貸款不能及時償還以及高層管理人員出售公司股票等等,因而有些經濟事件可以用作構建模型的變量。還有學者認為,大多數以財務比率構建的預警模型將因時間推移而改變,區別效果也會退化,為改善這種情況,建議在構建模型時考慮使用長期性或宏觀性的經濟指標,如將利率、通貨膨脹率景氣變動指標等作為構建模型的變量。
(二)評價方法的改良。從評價方法的改良來看,主要有三種方法:
1、Logistic模型。以多變量區別分析建立的預測模型,只能就樣本公司是否發生財務失敗危機進行分類,無法衡量發生危機的概率;同時,區別分析方法假設條件較多,比較難滿足。為改變這種情況,有學者引入Logistic 回歸分析法建立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凈利比總資產、壞賬比營業凈利、費用比營業收入、總放款比總資產、商業放款比總放款、總資產比風險性資產等6 個財務比率具有顯著的預測能力。
2、類神經網絡模型。還有學者開始使用類神經網絡模型預測財務危機。有學者以1975~1982年間的65 家失敗企業與64 家正常企業配對,并將樣本區分為訓練樣本與保留樣本,以Altman1968 計分模型所使用的5 個財務比率為研究變量,使用類神經網絡構建模型,結果發現訓練樣本的判別正確率高達100%,對保留樣本失敗類企業與正常類企業的預測正確率分別為81.75%與78.18%,顯示類神經網絡具有較佳的預測能力。近年來,將類神經網絡應用于公司危機預測分析的研究越來越多。
3、使用其他統計分析方法。為構建預測效果更好的模型,研究人員一方面不斷嘗試使用新的變量;另一方面也不斷嘗試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比如逐步回歸分析法、離位分析法、Probit 模型、Cox 模型、多變量距離分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