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建軍 曹殿波
(黑龍江省海倫市經管站 黑龍江·海倫)
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經成為“三農”工作的主旋律,為欠發達地區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無論是建設新農村,還是為群眾辦實事,興辦公益事業都是一個重要環節。從現實情況看,農村基礎條件滯后,公益事業落后狀況令人堪憂,“臟亂差”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從資金投入看,相當多的縣鄉財力有限、村債務繁重,資金投入乏力。從新農村建設要求看,興辦公益事業是實現生活寬裕、村容整潔的內在要求。因此,必須下大氣力把農民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公益事業辦好、管好,全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財政投入,是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也是統籌城鄉公益事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歸根結底,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核心問題還是一個“錢”的問題。目前,縣、鄉財政都很緊張,興辦農村公益事業困難很大。為此,國家要加大公共財政向農村教育、文化、科技以及其他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出臺一些有利于社會合力興辦農村公益事業的政策措施,使城鄉經濟和社會公益事業同步發展。在具體操作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建設投入,即轉移支付解決一點、村集體拿出一點、發展經濟注入一點、向上爭取撥一點、財政投入增一點、金融部門貸一點、在外人員捐一點、政策優惠讓一點、縣鄉補貼獎一點、多方參與集一點、市場運作引一點、部門幫扶助一點、受益群眾出一點、涉農資金捆一點、設立發展基金儲一點、使用權轉讓收益一點。但一味地躺在國家身上要錢等著建設新農村不可取,立竿見影建成新農村也不現實。因此,村級公益事業還是要立足自身發展,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協力共建。建議設立鄉、村公益事業發展基金,在基金來源上,通過上級爭一塊(爭資金、爭項目、爭政策)、財政撥一塊(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把用于發展農村公益事業的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優先安排)、外商投一塊、集體積累拿一塊、社會資本助一塊、個人捐一塊、“一事一議”籌一塊、資源發包一塊、企業贊助一塊、省市兩級組織幫建一塊等辦法,多渠道籌集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基金。這個辦法的好處是可以規范資金的來源,穩定資金渠道,把各種渠道的資金集中管理使用。
村級公益事業的性質不同,管理的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在經濟發達地區,依靠村集體積累和鄉村財力支持,管理方面的投入壓力較輕。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鄉村兩級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村級公益事業管理、維護方面的資金缺口較大,壓力也最重。由于管理跟不上,資金短缺,有的公益事業項目一次性投入后,得不到及時的維修、保養和管護,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甚至幾年內就達到癱瘓、報廢的程度,不能長久受益。因此,村級公益事業的后期投入和長期管理問題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對于建成后能獲取一定收益的經營型公益事業,如自來水、農機合作社、衛生所、沼氣、“五小”工程等,面向社會,實行市場化運營,探索建立長效管護機制,采取轉讓、出售、承包、租賃等經營管理模式,解決依靠集體管不好、管不了的問題。對于只能投入不能產出的福利型公益事業,如學校、道路、農村五保供養、綠化、亮化、文體設施等,堅持“國投、民決、民建、民管、民享”原則,實行行業管理與村管民管相結合,管理主體必須承擔起維修、管護之責。
當前,在國家投入能力有限、地方財力緊張的情況下,應該說籌集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管理資金,“一事一議”是一個重要途徑。但“一事一議”召集開會難、意見統一難、入戶收費難、資金監管難、籌資籌勞標準低、數額小的問題比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益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研究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推進“一事一議”工作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在這方面,應堅持“三個原則”。一是“上限”原則。困難再大,問題再多,也絕不能突破上級文件規定的費用人均“上限”;二是“必要”原則。鄉村絕不能在“一事一議”上想歪點子,出餿主意,通過議事向農民籌資,彌補經費不足。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的,不是非辦不可的事,絕對不辦;即使是非辦不可的,也要分清輕重緩急,一年集中力量辦一兩件實事,真正把群眾籌集的錢用在大多數群眾都認為必要的“刀刃”上;三是“錢到位事到位”原則。“一事一議”都是師出有名的,群眾前面掏了錢,后面就要看結果。因此,籌資到位后,一定要把錢真正用在所“議”的事上,把該辦的事辦實辦好,讓群眾覺得錢出得不虧。同時,在資金使用上還要把好“五關”:預算關、決策關、公開關、規范關、監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