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芳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東莞)
高職《稅法》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與企業日常納稅息息相關,而且綜合性和實踐性非常強。如果平時課堂上能做到理論基礎知識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那么不僅學生可以較好地理解稅法理論知識,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因此,對高職《稅法》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材與稅收改革發展不協調。教材是課程教學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學生對于一門課程的學習都是從對教材的直觀印象感知開始的,通過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等階段,最終達到掌握知識、靈活運用的目的。目前,教材側重理論闡述,傾向于稅收知識的羅列,忽視案例分析,也沒有將納稅申報表編寫進去,實踐操作性差,結果就是導致學生能夠計算應納稅額,卻不會進行納稅申報。我國目前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時期,經濟社會變化非常快,要求相關稅收制度也要適應這種形勢,所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每年都有大量的稅收文件實施或修改,即使教材采用了最新版本,許多教材的內容由于不能及時更新,造成教材中部分失效、無用的內容,與實際執行中存在差異。教材內容必須是學習者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存在失效內容的教材讓學生無法重視,甚至產生對課程教學的偏見。
(二)師資素質有待提高。稅法是財經專業的必修課程,教學任務重,且本身又具有專業性、綜合性強的特點。因而,對教師要求比較高。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全面了解經濟、財政、會計等學科知識,掌握稅收法規;另一方面還要求教師要熟悉實際工作中不同的稅收規定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而高職院校的稅法教師大多數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教學中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面對專業性較強的稅法課,勢必造成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理解上的偏差。目前,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不足,直接影響到稅法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法單一。稅法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學基本上都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師生之間缺乏互動。而比較先進的“訂單”培養,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卻很少采用,即使偶爾采用也是流于形式,缺乏堅持和實質性的內容。而且教學中普遍存在只重視對單個稅種獨立進行講授,極少考慮各稅種的內在聯系,只重視稅法自身規定的講解,忽視與相關學科知識連接的現象,對整個辦稅流程也不作全面展示,使稅法課變得簡單和空洞,缺乏實用性和互動性。
(四)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相割裂。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沒有做到一體化,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將實訓教學安排在理論教學完成之后進行,沒有將模擬實訓教學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的始終,技能訓練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實訓模擬軟件、資料短缺,且現有資料缺乏仿真性和可操作性。很多老師在選擇實訓資料時都是編造一些虛擬的企業和一些缺乏客觀依據的業務,缺乏真實感,可操作性差,影響模擬實訓的教學效果;三是模擬實訓教學過分強調稅款的核算,忽視審核、監督能力和稅收籌劃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一)教學模式構建方案
1、基本技能教學模式。以訓練學生稅收基本技能為主要目標。首先,訓練企業稅務登記和納稅事項登記。企業稅務登記包含設立、變更、停業、復業以及注銷稅務登記,重點訓練登記程序、時限、范圍和登記時提供的各種資料。納稅事項登記重點訓練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登記管理規程和稅種認定登記;其次,訓練發票領購與審查。發票領購訓練要求學生熟悉發票的種類、使用范圍和管理規程,重點訓練發票填寫的操作要點;發票審查重點訓練發票真偽鑒別和發票票面邏輯勾稽關系;最后,訓練電子報稅系統操作。通過以上基本技能訓練,使學生認識稅務會計的基本工作,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
2、專業技能教學模式。以增值稅、消費稅、
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五大稅種的納稅申報為主要目標。通過稅收相關理論學習,掌握各稅種應納稅額核算和企業納稅申報表的填寫,能夠對相關涉稅業務進行數據分析和整理,達到熟練掌握電子納稅申報的技能。通過專業技能訓練可以增強學生對實務的感性認知,提高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3、綜合技能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綜合把握企業納稅業務為主要目標。以企業辦稅員崗位職責要求為出發點,選擇真實的企業業務為實訓對象,對企業開業、變更、發票領購和管理、相關涉稅會計核算、網上納稅申報等業務進行綜合訓練,熟悉和掌握涉稅業務在實踐中的應用,提升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模塊涉及企業涉稅程序和方法,符合真實征繳流程,體現企業依法、合理、準確納稅的需要,同時也將相關的知識點聯系起來。
(二)具體實施措施
1、完善教材一體化建設,加快教材內容更新頻率。教材是教與學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應當開發以辦稅員崗位職責和企業工作過程為課程設計基礎的教材建設。隨著稅收制度改革速度加快,稅法教材的變化趕不上現實的步伐。因此,部分教材應做到每年甚至每半年就改版一次以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并突出資料的實用性、職業性和綜合性。為此,應結合會計專業的特點,編寫一套以崗位職責為依據,以培養學生職業崗位應用能力為重心,以融合會計專業資格考試內容為特色,制定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形成理論與實踐教材一體化的、載體多元、內容充實、與時俱進的教材體系。
2、構筑理論與實踐并舉的教學團隊,建立“雙師”素質結構隊伍。要滿足高職稅法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構筑起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并舉的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可以采取培養、引進與聘請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專兼職結合“雙師”素質結構教師隊伍。多渠道鼓勵專業教師利用業余時間或寒暑假到相關企業、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掛職鍛煉或到稅務部門進行調研,了解社會和行業的現狀,搜集各種原始數據和財會、稅務資料;同時提高教師實驗教學的實踐水平、業務素質。學院可制定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的制度,鼓勵專業教師參加各種稅務、會計執業資格的考試,如注冊稅務師、注冊會計師等,對獲取證書的教師予以適當獎勵。從社會引進注冊稅務師、注冊會計師、高級會計師等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充實到專任教師隊伍中。從企業一線聘請一批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任兼職教師,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直接將他們的會計工作實際經驗傳授學生,提高學生的辦稅職業技能。
3、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工學結合突出崗位能力培養是高職會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指導思想,而教學做一體化則是實現工學結合突出崗位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稅法課程具有知識點繁雜,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在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要求下,項目引領任務驅動成為課程開發的首選模式,因而改革中應建立任務驅動法為主的教學方法體系,通過多種手段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可選擇的有效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行業教學法等。其中,在任務驅動法中,教師只是引導者和課堂組織者,首先給定原始憑證,然后由學生判斷是否納稅,如何進行稅款核算和填制納稅申報表,從而使學生擺脫抽象的數據處理,體驗直觀真實的會計核算流程,融崗于教;在角色扮演法中,由師生扮演會計人員、稅務人員、銀行人員等角色,按照一系列仿真辦稅流程進行操作,學生不僅能夠將所學運用其中,而且能夠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就業適應性;在行業教學法中,選取特定行業的典型企業,教師做引導,讓學生先對經常性業務進行思考,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點評,以此鍛煉學生綜合業務處理能力。另外,課程改革還應提高信息化水平,教學中應配備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和設施,在視頻教學和網絡教學方面有所突破。例如,可以在教學中輔以稅收動漫教程,將枯燥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趣味性大大增強,教學效果會比較明顯。
4、以崗位職業能力和工作過程來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稅法課程的設計應以完成辦稅員崗位工作任務作為導向,將辦稅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項目,根據工作項目確定教學項目,在各個教學項目中以職業能力形成為依據選擇教學內容,將分散在各種不同稅收法規中的內容按照工作項目的內在聯系進行整合。同時,在組織教學內容過程中,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進行融合。稅收理論都是體現在各個稅種的法律規范中的,如果按照傳統的做法先講理論后講實踐,學生由于沒有感性認識,很難深入理解這些理論。如果將實踐技能全部學完再講理論,則學生在做實踐項目時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相關理論教學的內容嵌入各個相關工作項目中,穿插到企業辦稅業務的操作過程中,這樣我們同時也兼顧了學生考證、職業發展的需要。
[1]張清亮.高職《稅法》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探討[J].會計師,2010.2.
[2]高巧依.稅法課程教學模式優化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4.
[3]曹佩.高職會計專業《稅法》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探討[J].經濟與法,2010.10.
[4]趙風鳴.高職高職《稅法》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構建[J].山東紡織經濟,2011.5.
[5]劉向紅.高職院校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建構[J].職業技術教育,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