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淼(天津市天津醫院腦系科,天津 300000)
腦血管病是影響人類健康及生活質量的常見病,其中缺血性腦病占75%~85%[1]。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現有的各種影像學診斷方法中,DSA可以清晰的顯示腦血管各級分支及異常病變,具有MRI和MRA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現將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的經驗報告如下。
40例DSA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45~80歲。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股動脈穿刺,通過動脈血管鞘置入一根特殊的導管,在監控儀器的輔助下插入頸內動脈或椎動脈,注射造影劑后拍片,確定病變部位,協助診斷疾病,確定治療和手術方法。經過治療,3例患者因為血管嚴重狹窄支架無法到位而手術終止,其余37例患者均獲手術成功,無一例發生血栓及穿刺處血腫,腦血管造影術成功率為100%。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評估:DSA是一種有創檢查,但由于采用局部麻醉,患者在清醒的狀態下手術,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因此,通過與患者的交談評估其心理狀態,向患者講解有關DSA的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檢查中應怎樣配合。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手術順利進行。
2.1.2 病情評估: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完善各項化驗檢查及相關的專科檢查。
2.1.3 術前準備:①術前測量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雙足皮膚溫度,以便術后對比。備皮區域內皮膚保持清潔干燥,注意有無皮膚感染及損傷。②監督患者術前3~5 d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如腸溶阿司匹林或波立維等。術前禁食6 h,禁飲4 h,不禁藥(降糖藥和降糖針劑除外),術前30 分鐘肌內注射魯米那100 mg,以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確保手術成功。③備好心電監護儀、注射泵,輸液泵,氧氣、吸痰器等裝置,各種解痙鎮靜劑、抗過敏等急救藥品。
2.1.4 功能訓練:患者術后應臥床休息24 h,術肢制動4~6 h,術前排尿功能的訓練極其重要。當患者感到有尿意時,囑其平臥或側臥位,保持術側下肢伸直,協助其放好尿壺或便盆,讓其放松。30 min后仍未排尿,應適當的給予物理刺激,如熱敷下腹部或聽流水聲誘導其排尿,必要時可采取導尿術。術后應囑患者多飲水,加快造影劑的排泄,促進排尿反射[2]。
2.2 術中護理:術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神志、瞳孔的變化,由于導管推送過程或支架釋放時有可能刺激頸動脈竇而導致迷走神經興奮出現心動過緩、血壓下降;撕裂血管內膜和斑塊使栓子脫落而發生腦梗死等嚴重并發癥,因此要嚴密觀察并認真記錄[3]。
2.3 術后護理
2.3.1 術側肢體護理:術后注意觀察壓迫器壓迫傷口位置是否正確,傷口敷料是否干燥,有無出血、滲血。拔管后也應密切觀察由于壓迫不當、咳嗽、打噴嚏、過早下床行走等原因所致的慢性出血。監測雙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局部血運情況,持續監測24 h,術后12 h內1次/30 min,12 h后1次/h,并做好記錄。如出現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溫下降、感覺遲鈍、小腿劇烈疼痛、則提示有下肢動脈血管栓塞的可能,應及時通知醫生。
2.3.2 用藥護理:我科術后預防性地使用緩解血管痙攣的藥物尼莫地平,同時監測血壓的變化,嚴格控制泵速3~5 ml/h,使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內。術后常規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時,應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如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及牙齦有無出血,大小便的顏色等。
2.3.3 生活護理:保持穿剌部位的清潔,防止穿刺部位感染。定時翻身拍背,促進受壓部位的血液循環,防止發生壓瘡。無惡心、嘔吐者可進食,應囑患者少量多餐。患者48 h后可下床活動,囑患者勿劇烈活動,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應遵循循序漸進、由輕到重,由易到難,由短到長的原則。
DSA作為一種有創檢查,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從而放棄造影手術。本組40例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中3例支架介入術患者由于血管嚴重狹窄支架無法到位而手術終止,其余病例均獲手術成功。無一例發生血栓及穿刺處血腫,腦血管造影術成功率為100%。總之,術前做好患者的全面評估、術后加強觀察和護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確保造影成功具有重要意義。
[1] 殷 勤.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治療頸動脈狹窄[J].醫學研究生學報,2005,17(10):946.
[2] 程敬亮,楊運俊,鄧 軍,等.Moyamoya病CT、MRI和DSA的診斷價值比較[J].鄭州大學學報,2006,41(3):538.
[3] 林秀蘭.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患者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3,17(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