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汽車公司鑄造一廠 ( 湖北十堰 442048 ) 施一知
老裴開始工作是一名普通的大爐熔煉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與生鐵、廢鋼、回爐料打交道,但他由繁瑣操作中領悟到鑄造工作精髓,并深深融入腦海里,烙印在鑄造技術之中,并善于運用簡易操作方法巧妙地解決許多生產過程中難以攻克的質量難題。按他的話說:《金屬加工》這本雜志就是一部知識的寶庫,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經常拜讀她、時常揣摩她,通過借用這部知識寶庫、成才階梯他自學成才,最終從一名普通的大爐工成長為一名對國家和企業有所貢獻的高級技師。
汽車發動機里有種鑄件叫挺桿體,工作時與凸輪軸相互機械運動產生摩擦,因此工藝要求其強度高,抗耐磨性好。采用冷硬鑄鐵材質生產時,常因白口控制不準造成許多不良品,生產很被動,甚至出現機加工設備停工待料,發貨汽車等鑄件裝配的現象。老裴臨危受命,調任到挺桿體鐵液熔煉重任,要求在較短時間內攻克鑄件質量波動的技術難關,限期出成果。他邊熟悉挺桿體生產過程,邊分析廢品產生原因,同時從原《機械工人》中收集有關冷硬鑄鐵生產技術資料細心閱讀,很快掌握了白口變化規律,采用鐵液過熱方法改變石墨形態,大膽將原報廢堆放在廠區公路上的大量廢品鑄件和澆注系統作回爐料逐步投入爐內熔化,對化學成分進行微調,熔煉出高質優良鐵液,從此再未出現因白口問題造成整爐鑄件報廢的質量事故。他配爐料精算到公斤,用合金調整成分精確到兩,加孕育劑精細到克。在改革開放初期的那個年代,經他配料熔煉的鐵液不用化驗就可以出爐,出爐后只需復查驗證。他沒辜負領導期望,兌現了當年就出技術成果的諾言。
廠里有臺從瑞典引進的大型鐵液保溫爐,容量達60多噸,工作溫度高達1500℃,設計爐襯使用壽命3~5年,是公司唯一使用年限最久的鐵液保溫爐。筑爐襯的耐火材料原從國外進口,請外國專家指導筑爐,每次要花大量外匯,投資十分昂貴。技術部將耐火材料國產化替代進口立項進行課題試驗,使用國產剛玉砂和鋁酸鈣作粘結劑替代進口材料,經過多次試驗,采購的兩種國產剛玉砂和鋁酸鈣的實用效果和性能指標都達到了進口材料的技術要求。當年烘爐缺乏先進控制手段,也沒有可借用操作方法,老裴探索出簡易可行又實用有效的操作方法,將烘爐時供油系統控制閥手輪上作刻度記號,進行調節風量、油壓、儲油罐的壓力,實現控制烘爐曲線溫度沿工藝曲線緩慢上升的目的,將三條監測烘爐曲線和一條工藝曲線四線重合在一條線上,保證烘爐、升溫、保溫、燒結各環節的工藝要求,烘出爐襯的使用壽命實現了預期目標。
建廠初期,工藝要求烘工頻爐時送電5min升溫,再停5min保溫。5min看似很短暫,但在烘爐時卻是很長一段時間。在一條工藝曲線上如果送5min電,自動記錄儀上立即顯示升高幾十度,若停5min后溫度立刻又下降許多,這樣記錄儀提供出來的爐襯溫度則是起伏不平的鋸齒狀,偏離有規律工藝曲線。老裴將送電時間由分改為秒,也就是送幾秒、停幾秒,這樣雖然一直守在控制臺上,眼睛盯在儀表盤上不停地送電、停電,換來的爐襯溫度卻一直停留在工藝規定的曲線上,溫差波動很小,烘出的爐襯質量和使用壽命卻大幅提高。
我廠從研發康明斯柴油車凸輪軸產品國產化試制任務時起,他就一直承擔該件的金相檢驗工作,對從自己手中誕生的零件力學性能了如指掌。1996年初,已發售到外地3臺不同批次的商品汽車在行駛中因凸輪軸斷裂打壞發動機缸體,用戶在提出索賠的同時,對該車的凸輪軸質量提出質疑。公司質檢部門非常重視這起質量事故,立即將廢件送到生產廠解剖,重新做金相檢測分析。進行技術鑒定后,凸輪軸鑄件質量完全符合技術要求,某些技術參數還優于美國件。證實了凸輪軸斷裂不屬于生產廠家的產品材質問題,為工廠挽回了經濟損失和聲譽。事后美國康明斯專家多次來廠對凸輪軸鑄件進行抽查檢驗,結果全部符合技術要求。由于對質量工作認真把關,不合格鑄件不出廠,用實實在在的成就贏得各方面的信賴,也為企業在國內外的同行及用戶中塑造了良好的形象。
東風汽車公司與日本合資后,承擔本田凸輪軸調試生產,日本質量評審團金相檢測專家原打算將已抽查的凸輪軸樣品重新進行嚴格分析,在看到老裴認真的工作態度和慎重評定金相質量標準后當即表示欽佩,并放棄抽查樣品的想法,將本田凸輪軸列為日方免復檢產品。但也有人擔憂:“老裴檢測那么多年的鑄件都未經人審核,盡管一直沒有出問題,但要是真的出了質量問題那就不得了”。此事反映到廠部后,質量廠長專門來到檢驗現場了解情況,卻得到基層領導這樣的回答“老裴干活你還不放心,這么多年從未出錯,要出錯早就出了”。這句話是對他的工作恰切、真實的評價。
簡介:裴炎奎(1947—),1965年參軍,1971年進廠從事熔煉工作,因攻克眾多鑄件質量難關,受到廠領導的重視,被指名調技術科參加國家“六五”重點科研項目“蠕墨鑄鐵研發及在鑄造生產自動線大批量生產應用”,并通過了國家科委現場鑒定驗收。參與“大型鐵液保溫爐耐火材料國產化筑爐烘爐工藝試驗項目”和“康明斯八平柴汽車凸輪軸研發項目”,該凸輪軸投產后被評為部級優秀QC成果,個人獲公司工人技術成果二等獎,技術論文在公司科協分獲二、三等獎。1996年被機械工業部授予“突出貢獻技師”,在職期間享受特殊職稱津貼。2002年十堰市委、市政府授于其“車城建設功臣”稱號。多年來,他先后為《金屬加工》等技術刊物撰寫論文二十多篇,多次被該刊評為優秀讀者,并聘為通訊員。退休后擔任東風汽車公司《東風老年報》通訊員、公司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