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進軍 閻玉礦 龔裕雕
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廣東深圳518116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僅次于胃癌與食道癌,屬于惡性程度較高消化道腫瘤.對因惡性腫瘤死亡的患者統計發現,伴隨人們飲食習慣以及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存在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上,結直腸癌腫瘤的轉移途徑以淋巴結轉移最為多見.因此,觀察有無淋巴結轉移是對患者進行預后評估的主要方法.以往的研究表明,影響腫瘤發生淋巴結轉移的因素眾多,這些因素可能發生交叉聯系,對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治療造成一定程度的困難.為了研究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的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探討其特點以及預后,現對該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間收治的112例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以及基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共收治結直腸癌患者112例為研究對象,均已被病理證明為結直腸癌,直腸癌70例(62.5%),結腸癌42例(37.5%).男性以及女性患者分別為60例和52例.年齡分布從21~89歲不等,平均年齡63歲.腫瘤大小2~9.6 cm,平均4.3 cm.腫瘤分期:T1:8例,T2:13例,T3:44例,T4:47例.腫瘤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分別為38例、60例、14例.血清CEA水平:75例<5 μg/L,37例>5 μg/L.
腫瘤分期標準:采用美國癌癥聯合會的第7版TMN分期標準[1]:T1期:腫瘤侵到達到黏膜下層;T2期:腫瘤侵犯到達肌層;T3肌層被腫瘤穿透并侵襲腸周組織;T4期:腫瘤穿透臟層腹膜,直接侵襲器官.淋巴結轉移診斷:淋巴結轉移陽性病例:至少有1枚淋巴結檢查結果提示陽性;淋巴結轉移陰性病例:檢測12枚以上的淋巴結,未發現陽性結果.
使用SPSS17.0統計處理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①年齡:為了方便進行統計分析,將患者按年齡分成3個小組,統計淋巴結轉移率.<45歲組患者淋巴結轉移率為39.47%(15/38),45~60歲42.86%(18/42),>60歲40.48%(17/42).3組數據之間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②性別:其中男性患者的淋巴結轉移率為41.94%(26/62),女性患者為48%(24/50).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③腫瘤大小:>5 cm者淋巴結轉移率45%(27/60),<5 cm者為44.23%(23/52),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④血清CEA水平:<5 μg/L的75例患者中,淋巴結轉移率為44%(33/75);>5 μg/L的37例則為45.95%(17/37),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年齡、性別、腫瘤大小、血清CEA水平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
①腫瘤T分期:根據分期標準,T1~T4患者分布為8例、13例、44例、47例.淋巴結轉移率為T1:12.5%(1/8),T2:15.38%(2/13),T3:43.18%(19/44),T4:59.57%(28/47).淋巴結的轉移率隨著腫瘤浸潤程度的變深而發生提高.組間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②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分別為38例、60例、14例,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高分化26.32%(10/38),中分化46.67%(28/60),低分化85.71%(12/14).低分化癌出現淋巴結轉移的概率明顯高于中、高分化癌,進行組間比較,結果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腫瘤T分期以及分化程度與淋巴結轉移之間的關系分析
結直腸癌有著僅次于肺癌的死亡率,晚期結直腸癌會引起癌細胞的各器官廣泛轉移[2],影響機體的各項生理功能.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飲食中蛋白質脂肪成分增多而粗纖維成分減少是大腸癌最重要的病因.當前的研究發現,結直腸癌患者有無淋巴結轉移,是評估預后的重要參考因素[3],特別是影響外科手術治療的療效以及術后生存率.當腫瘤標本檢測出淋巴結轉移,多提示預后較差.其他諸如患者性別、年齡、腫瘤大小、血清CEA水平、腫瘤的浸潤和分化程度等都被認為是臨床進行預后判斷的重要指標.該文通過對112例結直腸癌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發現性別、年齡、腫瘤大小、血清CEA水平等與淋巴結的轉移并無直接聯系(P>0.05).而腫瘤T分期以及分化程度卻對淋巴結的轉移有著直接的相關[4],研究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這與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符合一致.腫瘤的浸潤程度越高,之所以會增加淋巴結的轉移,其機理主要被認為是黏膜層沒有淋巴管,所以淋巴道轉移的可能性極低.隨著腫瘤侵襲程度的加深,腫瘤組織與淋巴管接觸的面積變大,腫瘤細胞進入淋巴道的幾率也越大,出現淋巴道轉移的可能性也相應提高.特別是腫瘤細胞突破漿膜層后,淋巴道的轉移幾率更是極大的提高[5].但是,仍有相當多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同一分化度或同一分期的患者,實際預后仍會有這較大的不同.因此,對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需要從病理、臨床、生物等多個方向進行綜合評估.
如今,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很多研究已經涉及分子生物學方向,如蛋白激酶PKCI蛋白、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目前都證實和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目前對早期非手術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分期時,主要依靠超聲、CT等檢查設備.有研究顯示,國外一些國家通過早期檢查以及腫瘤防治宣傳等方面的努力,結直腸癌患者的死亡率正出現下降的趨勢.因此,對結直腸癌的早期發現、診斷以及干預仍然需要臨床注意.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多見排便習慣的改變以及便血,而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多見乏力、厭食、體重持續減輕、貧血、低熱等全身癥狀,并出現腹痛以及腹部的腫塊,大便性狀的改變.
綜上所述,腫瘤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決定了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可以作為判斷結直腸癌預后的首要標志.在臨床工作中,加強結直腸癌的健康宣教,建立起合理、完善的診察制度,實現結直腸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的近期治療療效,并有效降低臨床死亡率.
[1]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The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M].7th ed.New Yor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2010:143-159.
[2]曾偉,張輝襄,何慧君.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表達與臨床Ⅰ期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轉移的關系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9):190-191.
[3]劉世宇,溫世春.淋巴結轉移陰性結直腸癌的預后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9,6(9):40-41.
[4]王灝,傅傳剛,柴銳,等.T1、T2期直腸癌發生淋巴結轉移及其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0,48(13):968-971.
[5]包向東,程恒金,周慧潔,等.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多因素回歸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6):96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