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昆明市延安醫院放射科,云南昆明 650051
腎細胞癌也成為腎癌, 是泌尿系統中較為常見的發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該病的發病機制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很明確。腎細胞癌最初起源于近端腎小管內皮細胞,若腫瘤直徑不超過3 cm,則稱為小腎細胞癌, 患者經手術治療,5年生存率可高達80%以上。 晚期腎癌患者的臨床癥狀較多地表現為血尿、腫塊、疼痛,這種癥狀特征很少在早期的診斷中出現。 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健康管理的逐漸重視,提高了腎細胞癌早期診斷發現率。 通過分析小腎細胞癌的CT 影像特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對其影像診斷的認識。為了探討小腎細胞癌的CT 影像特征,該院通過回顧性分析2003年5月—2011年6月該研究收治的17 例小腎細胞癌的CT 平掃和多期掃描影像, 提高了對小腎細胞癌的早期診斷發現率, 對后續的臨床手術治療具有較好的指導作用。 具體的過程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17 例小腎細胞癌患者資料,所選研究對象患者均通過手術及病理證實。 17 例患者資料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5 例。 患者年齡最小33 歲,最大年齡為77 歲,平均年齡(42±4.12)歲。通過對就診的詢問與診斷,有7 例患者沒有非常明顯的臨床癥狀,經常規體檢B 超發現腎腫塊,有2 例有腰痛癥狀,1 例患者呈現無痛性肉眼血尿。
所有17 例患者均經雙腎三期增強掃描,選擇飛利浦MXTwin 雙排螺旋CT 機。 CT 前,要求患者常規禁食超過8 h。 行CT前還要求患者口服3%的泛影葡胺,使其盡量充滿胃腸道。 行CT首先平掃中腹部,再行增強多期增強掃描,采用100 mL 優維顯增強對比劑,選擇肘靜脈團注造影劑,速率控制為2.8 mL/s,層厚采用5 mm 掃描,皮質期控制為30 s 左右,實質期70 s 左右,而腎盂期則控制為大約4 min,掃描時應該保證患者為平靜呼吸狀態。
選擇的17 例小腎癌患者病例中,為右腎病變的患者數量為9 例,左腎病變患者為8 例,腫瘤直徑1.0~3.0 cm。 所有患者中,有15 例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突出腎輪廓,而有2 例患者則位于腎實質內。 平掃過程中發現,有1 例患者腎實質與小腎癌密度相等,而有15 例患者腎癌密度略低于腎實質密度,1 例患者平掃小腎癌密度則略高于腎實質。 所選患者中,CT 掃描發現有7 例患者小腎癌內可明顯地見到略低密度區,1 例呈點狀鈣化狀。 經增強掃描,15 例患者中有12 例的動脈期顯著性地均勻或呈現不均勻強化,通過比較發現,有4 例的強化程度相等于腎皮質,而2例則略低于腎皮質,邊緣顯示非常清楚,有2 例患者小腎癌呈現出輕度強化趨勢。17 例患者中,有2 例可以看出有較為明顯的假包膜征象。 通過后續的手術病理證實,有15 例患者為透明細胞癌,而有2 例患者被證實為顆粒細胞癌。 見圖1,圖2,圖3,圖4。

圖1 平掃左腎實質內類圓形等密度影圖2 皮質期病變明顯不均勻強化,邊緣可見假包膜圖3 實質期病變強化程度略減低圖4 腎盂期病變密度明顯減低
小腎細胞癌大多數情況下發生于腎臟, 通常并不會具有非常明顯的臨床癥狀,早期病灶相對較小,很多病例腎臟輪廓均沒有產生較大的變化, 采用手術切除的方式, 會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由于CT 具有分辨率高、薄層重建、掃描速度快等特點,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由于呼吸移動而導致的漏診。 但是,在實際CT 掃描時, 平掃可能會導致少數患者病變區呈等密度,而且腎盂腎盞都不會呈現較為明顯的變化,也沒有出現壞死、液化病理等,這樣的癥狀很容易被誤診為“駝峰腎”。 CT 增強掃描便是為避免可有效避免誤診的出現, 使得小腎細胞癌患者的檢出率顯著提高。經CT 掃描,能夠非常明顯地顯示腎癌的血供、腎周間隙、腎周血管淋巴結、癌瘤邊緣、鄰近器官等情況,掃描的影像特征為術前手術方案的確定提供了基礎。
經CT 平掃而診斷的小腎細胞癌常為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情況,略高密度情況較難發現。 相比于大腎細胞癌,小腎細胞癌平掃時腫塊密度一般表現較為均勻,這可能跟腫塊內部出血及腫瘤小體積等有關系。若腫塊超過3 cm 時,CT 平掃時,病灶常呈現出不均勻密度情況。 使用對比劑增強之后,因為透明細胞癌胞漿具有數量較多的膽固醇以及腫塊內部出血、液化壞死等因素,這使得掃描時不管腫瘤直徑是否大小,均會呈現出不均勻密度。
許多患者小腎細胞癌邊界顯示較為清楚, 形狀相對比較規則。 有較少一部分患者的癌細胞呈現較低的分化,并表現出浸潤性生長趨勢。 從CT 影像可以發現,瘤灶邊緣不清楚的患者很多不能明顯地見到假包膜。 特別需要謹慎對待的是,若腫瘤患者的細胞癌邊界模糊不清,則說明細胞核分級程度已經很高,具有較為復雜的生物學異質,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惡變,當有這樣的情況時,應該盡快實施手術,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從該研究的病例可以看出, 很多患者的小腎細胞癌皮質期已經顯著強化,實質期增強掃描具有與正常腎實質相等的密度。這說明在早期對皮質掃描能夠降低實質期掃描假陰性出現的機率,對降低漏診有很大的幫助。 綜上,多期掃描能夠大大提升小腎細胞癌早期檢出率和定性診斷率,幫助患者及時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小腎細胞癌一般不具有包膜,其顯示的包膜特征主要是由于腫瘤壓迫周圍的組織而形成的假包膜, 假包膜常見于惡性程度不高的腫瘤,常為早期階段。當采用CT 平掃時,小腎癌假薄膜常呈現為一周較為完整的、密度較低的透明帶,若增強掃描,則可中度強化腎實質期,一般情況下,螺旋CT 對小腎癌假包膜的發現率為15%左右。 該研究中,17 例患者僅有2 例顯示為假包膜,假包膜的發現對后續的手術治療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施裕新,周康榮,胡振民.小腎癌的CT 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8(10):586-588.
[2] 曾培堯.螺旋CT 多期增強掃描診斷小腎癌24 例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6(9):37-38.
[3] 賈喆,劉麗君,毛衛霞,等.腎細胞癌與腎平滑肌瘤的CT 鑒別診斷[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09(14):143-144.
[4] 繆建林,吳繼東,許建國,等.螺旋CT 多期掃描對腎細胞癌的診斷價值[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0(4):52-53,74.
[5] 程志剛,肖秋金,韓偉,等.超聲診斷腎細胞癌的價值并與CT 對照[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5(6):26-28.
[6] 桑俊勇,馬秀琴,申艷光.多層螺旋CT 血管成像技術在孤立性腎細胞癌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7(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