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楊 彬 王明筠
2011年貴州電網公司在威寧自治縣迤那鎮啟動“萬個支部結對、萬名黨員幫扶”活動至今,共投入3186萬元對迤那電網進行升級改造,同時投入100多萬元幫助迤那實施基層組織陣地建設、危房改造、產業發展等項目。
“養豬不賺錢,養豬為過年。”兩年前,迤那人何明學和其他人一樣,養豬只為過年。兩年后,何明學辦了一個養殖場,養了60頭豬。何明學說:一年賺了幾萬塊,這讓他“想不到”。同是迤那人,楊得春和王玉蘭也有自己的“想不到”。楊得春想不到自己能住上寬暢的新房子;王玉蘭想不到自己能在10歲時進學堂讀書……
2011年貴州電網公司在威寧自治縣迤那鎮啟動“萬個支部結對、萬名黨員幫扶”活動至今,共投入3186萬元對迤那電網進行升級改造,同時投入100多萬元幫助迤那實施基層組織陣地建設、危房改造、產業發展等項目。貴州電網公司此舉,為迤那人帶來了三個“想不到”。
“如果不是貴州電網公司、不是畢節供電局,我們一家這輩子都不可能住上這樣的新房子。”2011年10月23日,大山村村民楊德春坐在新修好的平房前,正與妻子忙著揀菜。作為村里的特級困難戶,搬進新房以前,楊得春一家5口擠在10多平方米的土墻房里,房屋開裂、屋頂漏雨。談到住進新房的感受,楊得春妻子的眼里泛起了淚光,對于一家五口能住上80多平方米的新房,他們顯得很高興。
和楊得春一家一樣,住上80平米新房的人家在大山村總共有10家。這10家人以前都住在偏僻邊遠的村子里,不是一大家人擠在破舊的小土墻房里就是住在極其簡陋的茅草屋中,既不通電也不通路。2011年,貴州電網公司啟動“雙萬”幫扶活動后,第一件事便是解決這10戶人家的住房問題,在綜合考慮電力、交通等各種因素后,投資25萬元將10戶人家的房子修在了一起。房子修好后,當地政府為了表示對貴州電網公司的感謝,在10戶人家的村頭立了一塊大石頭,將這個僅有10戶人家的地方取名為“南網新村”。
“我沒想到一住進來什么都有,電表是裝好的,電線也是接好的。”村民羅會忠一家是2012年正月十二搬進新居的,當時他是專門搬進新房子過的大年,羅會忠說最讓他想不到的就是一進屋,一拉燈,整個屋子都是亮堂堂的。
“夏天如蒸籠,雨季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據雙營村村委會主任李才州介紹,2011年以前,迤那鎮的雙營村和大山村的辦公場所就是一排簡陋的房屋,辦公條件很辛苦。2011年,貴州電網公司出資43.12萬元分別在大山村、雙營村修建了220平方米的村支兩委辦公活動室,使他們辦公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
“威寧供電局還給我們兩個村的辦公樓制作了宣傳板、公告欄等附屬設施,想得周全得很。”談起貴州電網公司的雙萬幫扶,李才州不禁樹起了大拇指。

電網公司抄表員在抄表的同時將電費清單準時送到老百姓手中。(貴州電網公司供圖)
“自從農網改造后,電足了,電壓穩了,我們也敢規模化養豬了。”來到迤那鎮合心村水塘組的何明學家時,何明學和妻子陳大芳正在喂豬。何明學說,要在前幾年,連開個洗衣機都只能是“半夜機叫”,養豬作為虧本的事,村里根本沒人干。
2011年,貴州電網公司投資1706萬元對迤那鎮全面實施農網升級改造,使當地電壓質量得到了大幅改善。電有保障后,何明學家里養了60多頭豬,同時還兼做烤酒,鑄造鏵口等,每個月用電量需要900度左右。何明學說,電有了保障后,附近村民走上致富路算是真正有盼頭了。
作為大山村里的致富領頭羊——卯斌對電力的支持也有著深深的感激之情。原來,卯斌的養殖場由于地勢偏僻,沒有通電,在一次冰災中凍死了80只小羊,經濟損失達6萬元。雖說時間過去了很久,但談起那一次的損失,卯斌依然一陣嘆息。后來這一情況被畢節供電局得知后,在農網升級改造時,專門為他的養殖場架設了400伏線路700米、電桿9基,并免費安裝了電表,通上了電。“現在有了充足的電為羊羔保溫和羊舍取暖,再來冰災我也不怕了。”卯斌說,他的養殖場現在又養了170只羊,預計年收入20萬元左右。
“正是有了電力的保障,才讓大家辦養殖場、種植場時更放心,更大膽。致富更有望。”在迤那鎮,隨著電力設施的不斷完善,各種養殖種植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發展了起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鎮共有合作社22家。迤那鎮黨委副書記穆春林說,在有了電力保障后,迤那鎮將建設連片的經濟園區,以及中藥材加工廠、烘烤廠、煙葉烤房等,讓村民踏踏實實走上致富路。

快速推進電網建設,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劉 云/攝)
王玉蘭姐弟倆現在是迤那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兩年前,他們絕對想不到自己會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和小伙伴們一起學習。這一切還得從2011年4月偶然發生的一件事說起。
2011年4月的一天,迤那供電所玉龍供電服務站站長劉仕權到合興村做營銷技改表。在登記用戶姓名的時候,一個小女孩站在他身邊,無意中念了一下本子上的名字,這在常人看來十分平常的舉動卻引得坐在旁邊的幾位婦女熱議:“這個小姑娘沒有讀過書,居然認識字。” 聽到議論,劉仕權轉頭看向了身邊的這個小女孩。
詢問之下,劉仕權得知,這名女孩名叫王玉蘭,今年10歲,一直沒上過學。原來,王玉蘭共有7個兄弟姐妹,父親今年60多歲,母親是個帶有智障的聾啞人,家庭十分困難。“這么聰明的女娃娃,不讀書浪費了嘛,我們何不拉他一把。”回到所里后,劉仕權把當天遇到的事和其他同事說了以后,大家立即達成了共識,并自發為小玉蘭捐了款。隨后,合興村村干部幫忙把募捐到的700多元錢用來圓了小玉蘭上學夢。到2012年9月,小玉蘭已經和弟弟王方玉一起成為了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姐弟倆的學習費用都由迤那供電所支助。
“只要他們姐弟倆有本事,我們會一直支助到他們讀大學。”看到小玉蘭和其他的孩子一樣坐進了教室里,供電所的全體人員作出了他們的承諾。
危房改造幫群眾改善生活環境、電網升級改造助產業發展、愛心幫扶助山區女孩圓上學夢。2011年至今,貴州電網公司通過雙萬幫扶為迤那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2011年,迤那鎮8項主要指標增幅超過40%,全鎮生產總值達23933.4萬元,同比增長90.62%;人均生產總值6039元,同比增長64.6%;財政收入1192.92萬元,同比增長47.22%。迤那鎮發生的這些變化,電力功不可沒。迤那鎮黨委副書記穆春林說,有了電力強有力的支撐,迤那這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老少邊窮”地區就有了脫貧致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