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申 鐵
1934年7月,為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作準備,中革軍委命令紅六軍團從湘贛根據地撤離,突圍西征。
1934年9月20日,紅六軍團前鋒五十二團在黎平潭溪擊退阻擊的黔敵周芳仁部,進入貴州。到錦屏縣地域以后,紅六軍團十八師師長龍云指揮擔任先鋒的部隊,避實就虛,穿行在敵軍布防的空隙間,從劍河、天柱兩縣交界一帶走三穗。當紅六軍團走到劍河縣大、小廣一帶時,遭遇先期趕到的湘軍阻截。稍后,桂軍追兵趕到,紅六軍團腹背受敵。此時,龍云奉命率五十二團和五十四團由前鋒改為后衛,與湘、桂兩強敵開展激烈的阻擊戰斗,掩護主力部隊撤離。主力部隊撤離后,五十二、五十四兩團在大廣坳一帶被敵軍包圍,五十二團經激戰后成功突圍,紅六軍團在大廣擺脫敵人后,經劍河縣高丘、三穗縣良上、鎮遠縣報京、臺江縣施洞口進入黃平縣。
一路上,敵湘、桂、黔三省軍隊窮追不舍,龍云率紅五十二團繼續擔任紅六軍團的后衛。10月4日,紅六軍團進入甕安縣猴場,準備西渡烏江,這時接到中革軍委的命令:“桂敵現向南開動,紅三軍已占印江。六軍團應速向印江前進,無論如何,不得再向西移”,要求紅六軍團放棄北渡烏江計劃,而調頭向東北由石阡縣境進入江口地區與賀龍的紅三軍會合。軍團部決定向大地方(地名)一帶轉移,軍團命龍云率五十二團負責阻敵掩護主力部隊往南撤往甘溪方向。
五十二團掩護主力南撤時,遭敵重圍,與敵繼續戰斗至深夜。主力安全撤離后,蕭克派人通知龍云突圍后跟上主力。紅52團在朱家壩一帶完成斷后任后,決定向榮國、甘溪方向轉移,沿主力南撤路線追趕,中午12時,行至關口的大田處被增援的湘黔敵軍和地方民團用機槍和迫擊炮截斷。軍團主力剛過,也面臨敵軍的窮追堵截。為拖住敵軍,保證軍團主力順利南撤,紅52團突破關口后,改道向西走十二山去川巖壩困牛山的大路,并成功地將全部圍追堵截之敵引向川巖困牛山。這樣,圍追堵截之敵全被紅52團拖住,軍團主力安全南撤了,但紅52團所剩400多人卻陷入了困牛山敵軍的重圍之中。由于紅軍連日征戰,少彈缺糧,戰斗力大打折扣,為使隊伍突圍,師長龍云留下100多名紅軍戰士在鼎罐堡阻擊追敵,他帶領200余紅軍戰士沿著懸崖峭壁的z字型小路,身倚巖壁手抓草藤,一個一個地從營盤垴下到三步跳,順河溝突圍,當夜宿營老君山蒙人灣樹林里。負責掩護的100余名紅軍戰士,他們英勇頑強,阻擊著數十倍于已的敵人進攻,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被逼到懸崖邊。
16日下午4點左右,在困牛山虎井溝約500米長的懸崖邊,100余名紅軍戰士,寧死不誤傷夾雜在敵軍中的百姓,寧死不做俘虜,毅然集體縱身跳崖,為革命捐軀,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人類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贊歌。僅有個別戰士被樹藤擋拌,得以幸存;紅52團團長田海清在戰斗中英勇犧牲。16日晚還有少部分紅軍得已突圍。
17日拂曉,師長龍云所率的200余名紅軍戰士,由向導涂三元等帶路,突破了一道道封鎖,分幾路經晏家灣去國榮追趕主力紅軍。后在岑鞏龍場坳一帶,師長龍云不幸受傷而落入敵手,被叛徒指認,身份暴露,被押送貴陽,不久又被移送湖南長沙。他在敵人的威逼利誘面前,堅貞不屈,誓不叛黨,1935年先后被投入國民黨南昌“軍人反省院”和九江“感化院”、湖北“軍人反省院”,1936年1月因傷病交加卒于湖北武漢。解放后,龍云的籍貫一直沒有搞清楚,史學界多沿用龍云是湖南人的錯誤說法。直到2011年,在地方黨史部門的努力下,通過從敵偽檔案上查找出來的線索,終于考證并得到黨史界專家的確認,龍云是貴州錦屏縣茅坪人,是為數不多的苗族紅軍高級將領。

困牛山激戰遺址圖。
紅六軍團經過近80天艱苦轉戰,行程2500余公里,打破湘、粵、桂、黔四省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付出部隊傷亡過半的代價,勝利地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突圍西征任務,并于10月24日在印江縣木黃鎮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勝利會師。自此,來自兩個戰略區的兩支紅軍,結成一個團結戰斗的整體,形成一支強大的戰略突擊力量,為以后發展湘鄂川黔邊區的革命斗爭,以及配合中央紅軍的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