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郭樹涵
作為世界機床界4大名展之一,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于4月22-27日在北京召開。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余家機床企業參展。一直以來,機床工業被稱為“工業之母”,備受各界人士的重視。有人說,要知中國經濟的動向,則要先看工業制造之近況;而要弄清中國工業現狀,則要先看工業機床的情形。
2013年無疑是中國經濟最難看清的一年。強復蘇還是弱復蘇?通脹還是通縮?發展還是倒退?也許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這次機床展中看出端倪。而為了更好看懂這屆機床展會,本刊特意專訪了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的創始人梁訓。
《中國新時代》:現在中國各個行業過剩問題讓人揪心,機床行業現在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梁訓!:機床行業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一般來說,如果國民經濟停滯,機床行業就會受到影響。而從現在情況來看,國民經濟放緩還沒影響到制造業,所以它也沒有波及到機床行業。從機床行業的現狀來看,機床市場并沒有達到供需平衡的狀態。我們制造水平的中低端部分,現在產能過剩。但是進口的高端機床這部分,不但一點都沒有減,而且還在增加。從現在整個機床市場的產銷量來看,50%來自進口,50%由國內企業制造。為什么出現這個現象呢?我想問題就在于機床制造的水平不夠。這從這屆展覽會看的格外明顯,這屆展覽會展覽面積達到12萬平方米,在中國機床展覽會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就算如此,還有機床企業想要參展,只是裝不下了。

梁訓!
《中國新時代》:中國機床的領頭企業,在近幾年有了長足的發展,很多企業并購了世界上最優秀的機床資產,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第二大規模的企業。但它們并沒有對國外機床企業產生什么沖擊,這是為什么呢?另外,現在機床企業的利潤率普遍偏低,機床行業如何做才能扭轉這一情況呢?
梁訓!:確實如此,我們幾個大集團,特別是沈陽機床和大連機床,它們的低檔商品仍然占很大的比重,競爭對象依然是地方企業。這樣是不對的,當然這個趨勢在逐步減弱,不過遠非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因為生產線都是固定的。至于有些小廠就更糟糕了,因為沈陽機床、大連機床它們早就發現這個問題,已經開始采取措施了。但是那些小廠沒有本事采取措施,想變,變不過來,它們整個生產模式不是生產高檔機床的模式。要用產能過剩這個詞來概括整個機床產業,不公平、不完全也不恰當,一棍子掃倒了一大片。真正的問題不是一句話可以概括的。應該來講一些高檔產品產能應該擴大,越擴大越好;產能過剩的那部分應該收縮,越收縮越好。
利潤率上不去確實是機床行業的“軟肋”,但這是個相當復雜的問題,它不僅涉及到機床行業的經濟層面、生產層面,還涉及到機床行業過去基礎問題、現下國際環境問題等。不過話雖如此,但其實這里面最重要的還是產品價格問題。和消費品行業不同,機床行業的價格往往不完全是由生產技術所決定的,發展到現在,中國的機床產品所蘊含的價值已經很高了,甚至可以講在某些產品上,我們做出來的產品和外國產品比起來是完全一樣的,但是中國機床的價格卻只有外國產品的1/2,甚至1/3。
為什么中國機床企業不能獲取高額的利潤呢?這在我看來,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濟體制的問題。我舉一個不太妥當的例子,在消費品市場里,如果國產電視機和國外電視機的性能差不多,那么正常的人都會買價格相對便宜的國產電視,而在機床行業卻不是這樣了?,F在中國對貴重設備需求量最大的是軍工企業或航天航空企業,他們在買設備上不惜工本、舍得花錢,但是他們在購買設備的時候卻因為顧忌責任問題而不敢選用國產設備,這主要是因為如果選用了國外設備耽誤事,責任不在采購人員,其實我常??吹酵鈬鴻C床買回來照樣壞事。
《中國新時代》:在您看來現在中國的機床應該是一個結構上的問題,那么,未來機床企業如何改變呢?
梁訓!:對,確實是結構上的問題,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誰都知道這個問題的關鍵,但要改變不是太容易。在我看來,機床工業要強起來,企業必須走“專特精”發展道路。可是雖然走這條路是沒錯,但并不等于走這條路就解決所有問題。不過話說回來,雖然這并不是一副包治百病的方子,但是這畢竟是一個辦法。我發現一個現象,現在有些機床企業正在做沒有人做過的東西,雖然說市場不大,全國將來買這個產品的廠可能也不過五六家,但是做一臺就不容易,就有了固定的市場。將來如果很多機床廠都像這樣去做,那么中國的機床工業就強起來了。我一直說,不一定去搶那個大,一個產品一做上百臺,這在未來是不可能的。這又牽涉到一個問題,什么叫機床工業?機床工業的模式我專門總結過,機床工業產品要做的精做的好,服務要整套的。這個服務不是說我賣一臺就完了,售后要做好。
我這有份當時給副總理的報告,我就提出我國機床工業已處于危急存亡之秋(這個是1996年),事關整個國家的裝備基礎,實堪憂慮,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時提出的機床工業的12條基本特性(后來有人說是前所未有的,國外也沒有),現在看來還是對的。因為現在還沒有跳出這個框框,還在這個層次中奮斗。有些問題不是說一兩天就換了。現在說產能過剩,很多人會從這個角度、那個角度提問題。它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僅僅一副藥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個問題應該喚起致力于這個行業的人的覺醒。吃了這碗飯,你就不要存在僥幸心理,說我們添設備、蓋廠子就解決問題了,不行,最終會害了自己。我最近七八年寫的文章,很多都是在鼓勵我們的企業走自己的“專特精”道路。

這一點上,我覺得福建很有特色。福建省本來是一個機床工業發展很晚的省份,但是前幾年,我領頭帶著幾個專家過去為他們把脈治病。現在福建省當年那些小廠一個個都成長起來,很厲害。像福建有個廠,搞了個產品發明的專利,現在福建省要它報國家的金獎,有三個院士的簽名。這就是“專特精”道路。你要“特”才有國家的專利,得了這個專利,而且這個專利還不錯,還是專利里的佼佼者,可以提出申請金獎。
最近這一段,我很少去沈陽一廠之類的大廠,雖然當年他們的產業并購把我請去當顧問,我也引導他們搞成了好幾個并購。但我覺得,致力于小廠群體的改變,才是機床工業這個產業克服產能過剩走上持續發展道路的良方。實際上,這個說法也不是從今天開始,我早就在搞這個東西,去小廠動手。現在“專特精”道路的八個典型都是小廠,都是各有特點,稱得起專業小領域的領頭羊、排頭兵,雖然它還很小。
《中國新時代》:那未來“調結構”時,民營企業會不會走到國營企業前面?
梁訓!:不得不承認民營企業在行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它不僅生產量越來越大,而且產品重要性、特點越來越冒尖,這樣的例子也很多。南京有個做研磨機的企業,就開發出了一種大規格的研磨機,滿足了市場的需求。這和現在很多國營企業按兵不動,沒什么貢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在國際并購中也逐漸體現出來,以前有外國企業要賣,我都第一時間跟國有企業說,但他們反映“吃不下”。國有企業現在自顧不暇,根本沒錢并購。但這個消息給了南京民營企業,很快就基本談成,不過最后受到了德國政府的干預。因為研磨機最終是飛機工業、汽車工業的最關鍵工序。德國政府知道這很關鍵,說不行。這個例子很說明問題。
中國新時代 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