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陳曦
從縮短失業金領取年限,降低稅率等方面來看,這一改革對于個人和政府都是殘酷的。但是它最大的功績在于讓德國變得勤勞起來,無論是德國人還是德國政府都不能再坐享其成
2003年3月14日,時任德國總理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 Schroder)在德國聯邦議院的演講桌前宣布推出“2010議程”,當時,德國是大家眼中的“歐洲病夫”。占勞動力市場11.6%,超過四百萬的德國人在領取失業金。很多人悲觀地認為,德國的失業是永遠無法消除的。當時的德國經濟和勞動部長克萊門特(Wolfgang Clement)公開表示,德國的情況只能處于“控制狀態”。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用來形容經濟最為恰當。雖然德國現在是歐洲的救世主,可是二十年前,德國自己也是一團糟。1993年德國經濟陷入衰退,GDP增長率為1.1%,之后九十年代的增長率一直不高,2001年增長率只有0.6%。數字過于黯淡,讓全世界對德國經濟前景失去了信心。
格哈德·施羅德于1998年起出任德國總理。可以說,自從他上任之后,德國的經濟就一路走低。德國2002年經濟僅增長0.2%,是1993年以來的最低谷。再好的心理建設也難以應付一次次的打擊。似乎是為了絕地反擊,施羅德推出了一系列的重磅改革計劃,稱之為“2010議程”。
2000年左右,德國國民福利非常好,有一段時間,失業者可以領到原工資63%的救濟金,而且最多能夠領四年。福利好自然受到選民的喜歡,但是好福利來自哪里?來自國家預算。2003年德國聯邦政府債務上升到了386億歐元。國家支出來自稅收,付稅的是企業家和雇員。如果企業家付的稅多了,他們只能不得已地壓榨工人的剩余價值。而有工作的人就可能產生逆反心理,“干活交那么多稅,還不如在家里領救濟金呢”。結果自然就是失業率高企。“過多的福利就意味著沒有福利。”德國由于不堪社會福利支出的重負,企業又不愿意投資,失業率居高不下。2002年德國企業破產數量達到3.7萬起,大部分是中等企業,比2001年上漲16.4%。高工資、高福利和高成本是德國經濟的核心問題。
“2010年議程”涉及就業、教育、科研、社會福利和家庭等眾多領域,是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計劃。施羅德在闡述時指出,該議程將重點放在三個主要領域:加速經濟增長,改革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提高德國的國際地位。
回頭再看,這三個目標都實現了,其中對于勞動力市場的改革更是值得他國借鑒。
根據當時的情況,德國必須首先提高就業率,改善就業環境。企業不愿意雇傭工人,以及失業者不愿意或難以找到新工作是失業率高的原因。
1970年,德國員工工資中,企業需要為其繳納的保險中失業保險占1.3%,醫療保險占8.2%,養老保險占17%,三項加起來26.5%。這一比例在后來逐漸增加,到2002年左右,比例已經占到工資總額的40%。
比例增加,員工得到了保證,可企業卻雇不起人了。為減少企業負擔,“2010議程”規定,企業只需為每個低收入工作崗位交納25%的稅費,其中,12%為養老保險費,11%為醫療保險費,2%為稅費。另外,對于家政服務業的低收入工作給予特別照顧,雇主只需要繳納12%的費用。這樣一來,企業為每個就業崗位支付的附加成本降低了,無論是公司還是家庭都樂意雇傭更多的人。對就業者而言,收入將有一定增加。這一政策推出后,從2003年4月1日至6月30日兩個月的時間內,就創造了93萬個就業崗位。
在德國,解雇一名員工是高風險而且高成本的。德國的解雇保護法對雇員數超過5人的企業裁員行為進行嚴格規范和約束,因此增加了企業解雇員工的成本。而企業為了避開“5人以上”這一標準,對新增雇員也會格外小心。
“2010議程”對解雇保護法進行了改革,放寬對小企業雇用定期工的限制。這一規定是有期限的,自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間有效。對于因經營不善而不得不裁員的企業,政府也簡化程序,并降低相關成本。
十年前,德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因此給德國政府增加了不少負擔,醫療支出持續增長。2003年10月17日,聯邦參議院通過了“改革法定醫療保險法”。新法的目的一方面是保證居民繼續享有高質量醫療服務,另一方面是穩定醫療保險支出,降低保費,從而降低工資附加成本。
“2010議程”把失業人員領取失業救濟金的時間縮短了一半。原來,失業人員可以領取至少兩年的失業救濟,議程規定時限縮短為12個月。對于年滿55歲的失業者給予特殊待遇,申領時限可延長為18個月。這一措施沒能立刻執行,而是自2006年開始生效,給予失業人員一定的緩沖適應期。
為了促進就業,德國政府把勞動部門的職能多元化,從以管理失業者為主轉為幫助失業者再就業。第一個改變是,職業中心把勞動局和社會福利局的職能合二為一。而且,職業中心與企業建立聯系,負責為每個注冊的空缺職位提供人才建議。
另外,失業者有義務到職業中心報告。各地的職業所為失業者介紹臨時的工作。在失業者暫無臨時性工作時,服務所對其進行培訓,協助其獲得服務所之外的工作機會。
計算機剛出現時,德國曾經有一大批只會打字的企業秘書失業。可能借鑒于此,德國把拯救這次失業潮的重點放在了“培訓”上。
2003年1月1日開始,有關職業培訓準備的內容就作為一個獨立的部分引入職業教育法。德國教育和研究部以及經濟和勞動部帶頭開展旨在為青年提供學徒崗位的活動。
“2010議程”的主旨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增強德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復蘇和就業增長。“2010年議程”一開始就受到廣泛關注,并一度引起眾多質疑。不過,當時經濟學界普遍認為“2010年議程”是向正確方向邁出的第一步。當時德國的權威經濟顧問小組“五賢人委員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也對該方案充滿期待。
對于政府而言,實施“2010議程”是痛苦的,稅收減少了不說,工作職能還增加了不少。更殘酷的是,“2010年議程”實施后,短期效果是相當負面的。在2005年2月德國失業人口飆升至520萬人。施羅德稱德國企業不雇傭更多的工人是因為“懶惰”。不論原因是什么,公眾看到的事實就是失業率更高了,所以在大選中,默克爾戰勝了施羅德。
2003年,安格拉·默克爾屬于在野黨,作為一位來自于東德的并不知名的物理學家,她對于“2010議程”的評價是“中規中矩”。
有趣的是,自從默克爾上臺后,德國失業數字一直在下降,到2011年,失業率已經從十年來的10%的平均水平下降到7%左右,是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最低值。“2010議程”在降低失業率方面毫無疑問是成功的。
十年之后,默克爾成了德國的國民母親,德國再次成為歐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十年后來看“2010議程”是成還是敗呢?從勞動力市場來看,德國在歐洲有最高就業率和最低青年失業率。一些國家把“2010議程”當成德國成功的說明書,對它進行研究和學習。施羅德也因此成為全世界會議的座上賓。
可能任何政策在民主國家都會受到攻擊,現在,還有人詬病“2010議程”。從縮短失業金領取年限,降低稅率等方面來看,這一改革對于個人和政府都是殘酷的。但是它最大的功績在于讓德國變得勤勞起來,無論是德國人還是德國政府都不能再坐享其成。另外,“2010議程”簡化了行政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現在,德國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比從前更嚴謹和勤奮,這一特質讓德國能在金融風暴中生存下來。
中國新時代 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