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譯 · 劉佳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7日表示,歐元區的經濟停滯可能要持續更長時間,使得政府和私人部門的減債任務變得更加艱巨,尤其是在“調整疲勞”造成必要的改革出現延誤的情況下。
IMF在半年度《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歐元區仍是全球經濟最薄弱的環節,該地區的長期低增長將弱化中歐和東歐等周邊經濟體乃至其他地區的增長潛能。IMF稱,短期內歐元區仍對全球經濟復蘇構成威脅,主要不利因素包括塞浦路斯事件的連帶影響、意大利的政治僵局,以及歐元區受困成員國的“脆弱”。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為抵御金融危機,歐洲制定了向銀行系統注資的計劃,但現在這一大刀闊斧的計劃卻逐漸失去威力。這些銀行將其中一大部分資金用于購買本國政府債券,令當時全球金融市場感到如釋重負。由于歐洲央行向銀行系統提供了約1萬億歐元(約合1.31萬億美元)的緊急貸款,歐元區受困國家的利率在今年年初顯著下降,一度緩解了人們對歐洲債務危機的擔憂。但最近一段時間,這些國家的利率開始再度攀升。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文章稱,德國各聯邦州財政平衡的義務和機制不應充當歐洲財政平衡的模式。歐洲財政平衡需要靠其他措施來實現,比如共同的歐元債券。提供資金不是為了在從赫爾辛基到里斯本的廣大地域內實現同樣的生活水平。它必須由歐盟控制,以構建競爭力為目的。今天一些成員國的債務給歐洲造成了很大問題。將來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將給歐洲造成更大的問題。必須通過大力節約和深入改革來削減債務。必須在社會上公平地分攤由此產生的負擔。每個債務國都應該將這種觀點作為本國面臨的挑戰加以接受,而不應將這視為歐洲或德國開出的“強制性條件”。歐洲面臨的挑戰則是在弱國推動競爭力和經濟增長。強大的成員國必須出于對自身和整個歐洲利益的考量而接受這一挑戰。歐盟的財政預算只占歐盟國內生產總值的1%,靠這些錢辦不了多少事。
法國《世界報》報道,歐洲中央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彼得·普雷特說,雖然歐洲央行為歐洲銀行業注入大規模流動性,但歐元區形勢“仍舊脆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尚未徹底解決,現在應由各國政府和銀行采取行動來恢復市場信心,歐洲央行的再融資操作首先滿足的是銀行業融資需求,這是重新激活歐洲私人信貸市場的必要條件。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許多發達國家的私營部門借貸過高,私營部門的借貸需求在未來一個時期內仍然有限,但歐洲央行的調查顯示,歐洲銀行業借貸市場前景將會得到改善。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Jens Weidmann)警告,歐債危機還需長達十年才能結束。他沒有理會一些政治領導人有關危機最嚴重階段已經過去的看法。他表示,今后十年內,克服歐元區債務危機及其影響仍是一項重大挑戰。目前的平靜局面可能不穩固,可能使各國和歐洲層面的改革被延誤。歐洲央行也沒有迅速解決問題的辦法。而近期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表示,歐洲危機最嚴重階段已經過去。
中國新時代 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