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記者 孟劍
“這幫傻子太愛電影了”,這是馮小剛導演在2013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表彰大會上講的一句話。在1990年,華誼兄弟公司以廣告公司起步,隨后投資多部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迅速在民營影視公司中站穩腳跟。隨后中國電影事業便迎來了蓬勃的發展時期,2012年的電影票房達到170億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目前仍處在高速增長中,行業內部預測,2013年內地票房將有可能突破200億元。
行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行業內中小企業的迅猛發展,小的影視策劃機構越來越多,而多數企業在整個產業鏈中處于最底層,公司的發展舉步維艱。正如馮小剛導演所說的,“電影的魅力太大了”,又讓一批“年輕的傻子”走入了這個行業。
劉先生畢業于杭州一所著名藝術院校,學的是制片管理專業。他特別喜愛表演,在校期間就參加了表演社團,并且拍過一些小成本的影視短片。為了實現自己的影視夢想,大學期間他非常努力地往影視方面發展。大二時,為了參加全國大學生短片大賽,他跑遍整個杭州城,找影視公司拉贊助。經過多方努力,終于拉到幾萬元小投資,并且獲得在橫店影視城免費拍攝的資格。盡管劉先生沒有在這次活動中獲得突出獎項,但收獲頗豐,細心的他弄清楚了影視劇拍攝的所有流程。
本以為在大三時,憑借自己的能力在影視公司里找一份制片的工作,但結果事與愿違。“這個行業比較特殊,只有在影視劇拍攝時,劇組才臨時組建,制作方找制片主任,制片主任和導演一起組建劇組,拍攝結束后,劇組就地解散。制片主任在整個劇組中有絕對的領導權,所以對于資歷比較淺的新人來說,想在大三獲得這樣一份工作,非常困難。”劉先生說。

迫于生活的壓力,大三下半年,劉先生和幾個朋友在杭州開了一家寵物飼料銷售公司,盡管不是自己喜歡的行業,但他做得非常認真。在公司步入正軌后,他的內心開始掙扎,“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劉先生稱。經過慎重考慮,2011年初,劉先生選擇離開寵物飼料銷售公司,與幾名大學同學在杭州成立了屬于自己的影視制作公司。
對于大學生創業,杭州有特別優惠的政策,除了在稅務方面獲得一些減免外,還會有一些免息的小額貸款項目。公司剛成立時,劉先生信心滿滿地準備在影視方面大展拳腳,他首先將大學期間積攢的人脈關系充分利用起來,創作出幾個自認為比較優秀的劇本后,開始拉贊助,尋找大的影視公司,投拍自己創作的劇本,但半個月跑下來,一無所獲。公司成立了,僅員工工資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果不開張,公司就面臨著夭折的危機,迫不得已,劉先生開始轉變運營模式,通過接拍公司宣傳片、微電影的方式與大的廣告、影視公司建立聯系,以此勉強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
隨著商業電影、電視劇市場的繁榮,貼片廣告在影視劇中出現的越來越多,觀眾對于貼片廣告的容忍度也不斷攀升,企業在這方面的宣傳費用越來越高,一些著名導演執導的影視劇中,一個貼片廣告甚至要幾百萬,于是一些企業開始將目光轉移到微電影和公司宣傳片上。

早在2006年,各大實力雄厚的公司開始以微電影形式拍攝廣告,當時“微電影”這個名詞還沒有被使用。2010年由吳彥祖主演的《一觸即發》,是為凱迪拉克汽車拍攝的廣告宣傳片,被業內定義為中國第一部微電影,同時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取得了巨大的商業利益。許多公司為了擴大公司宣傳,減少在大制作影視劇中貼片廣告的成本,紛紛效仿這一做法,開始與視頻網站公司合作,拍攝微電影,為自己的企業做宣傳。2011年,由益達投資拍攝的《酸甜苦辣》系列微電影,在網上獲得了巨大反響,網絡點擊量達幾百萬次,為產品贏得良好口碑。
“我們正是趕上這一好的契機,否則,現在公司可能已經不在了,”劉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既便如此,要想直接從大公司接到單子,也是不可能的。大公司的宣傳都是由公關公司一手策劃的,公司有拍攝需求,首先聯系公關公司,公關公司再去找大的影視公司,溝通拍攝事宜,大的影視公司為了控制制作成本,內部只擁有策劃部門。策劃方案通過后,大的影視公司再尋找小的影視公司,由小公司做具體的執行工作,劉先生的影視公司就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
“一個項目轉手兩三次是很正常的,制作費被層層剝削,到我們手里,利潤已經非常低了。”盡管如此,劉先生也不得不在這種低利潤的情況下,拍出讓客戶滿意的片子,“否則,下次人家不會再把項目交給你操作。”劉先生如是說。
劉先生接到的第一個項目是為電信公司3G業務拍攝微電影,整個制作費用不到20萬元,要拍攝半個月的時間,除了拍攝成本以外,還要給中間人25%的提成,公司最后的利潤只有三四萬元。“在創業之初,有兩三個月甚至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出來。”劉先生補充道。受大公司的制約,在簽訂合同后,一些公司推遲付款時間,為了不影響交片時間,劉先生的公司不得不墊資拍攝。
直到2012年初,公司才慢慢走向正軌,先后與浙江幾家大的公關公司和影視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現在公司的業務也拓展到專題片、影視廣告、微電影,以及視頻設計、策劃這幾個方面,但依然擺脫不了對公關公司和大的影視公司的依賴。好的一點是,隨著自己隊伍的擴大,公司的發展慢慢有了起色,在一些時候,公司開始有了定價權。“現在我們發展的相對穩定一些了,偶爾會自己投資微電影,拍攝一些我們想拍的劇本,提高行業內的影響力,希望未來有機會參與到真正的影視劇拍攝中。”劉先生如是說。
“看到目前中國電影市場這么繁榮,我們也非常希望能夠參與進來,但影視劇的制作成本太高,我們自己創作的項目,拉不到這么好的投資,盡管大的制片方會有扶持年輕電影導演或影視公司的計劃,可像我們這樣的影視公司太多了,沒有一點成績,這些機會我們得不到。我們自己在往好的方向努力,也希望政府能夠對文化創意產業有更大力度的扶持,”劉先生無奈地說。
中國新時代 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