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貴平
(中國艦船研究院,北京 100192)
反魚雷魚雷依據發射的平臺和使用功能不同,主要分為艦基反魚雷魚雷和潛基反魚雷魚雷。艦基反魚雷魚雷主要是指從水面艦發射,攔截并毀傷來襲魚雷目標,保護本艦安全的魚雷;潛基反魚雷魚雷主要是指從潛艇發射,攔截并毀傷來襲魚雷,保護本潛艇安全的魚雷。
現代自導來襲魚雷打擊艦艇的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初始機動段、直航段 (慣性段)、發現攻擊段。初始機動段是指在魚雷發射后,進行多次轉角調整,進入設定主航向的階段,本階段一般距離目標相對較遠,其彈道具有機動特性和直航特性。直航段主要是指進入設定主航向到發現目標之前的航行階段,該階段魚雷相對機動小,基本處于直航階段。發現攻擊段是指魚雷發現目標,進行跟蹤導引,直至攻擊到目標的階段,該階段魚雷距離目標近,航行機動性強。
根據來襲魚雷的航行特點和距目標距離的遠近,反魚雷魚雷攔截主要分為3個防御階段:初始段攔截、中段攔截和末端攔截。在初始段攔截,來襲魚雷與本艦艇距離最遠,對魚雷防御報警、反魚雷魚雷及武器系統性能的要求最高;中段攔截對防御報警、反魚雷魚雷及武器系統性能需求次之;末端攔截對魚雷報警、反魚雷魚雷及武器系統需求相對不高。
一般而言,反魚雷魚雷的末端攔截范圍為3 km以內,在這個區域內,來襲魚雷一般已經發現捕獲目標,并開始跟蹤攻擊本艦艇。中段攔截一般在距離本艦艇3 km以外到發射初始機動后的一段范圍,在該區域,來襲魚雷一般處于直航或線導的弱機動導引狀態。初始段攔截是在來襲魚雷初始機動后剛進入直航的附近區域攔截。

圖1 反魚雷魚雷分類與攔截區域劃分Fig.1 Classification and intercept zone of ATT
從攔截的技術難度和技術水平層次而言,初始段攔截是屬于最高技術層次的攔截方法,這對反魚雷魚雷和武器系統性能、報警能力要求最高;中段攔截是就目前技術現狀而言,也是比較難的技術;末端攔截就目前國外反魚雷魚雷的技術進展和報警能力,已經具備了可能性和可行性,也是目前國外在積極研發的技術。目前俄羅斯已經驗證了用于末端防御的反魚雷魚雷,實現了末端攔截。
魚雷末端防御主要集中在3 km以內的區域中,該區域主要分為內層、中層和外層3個防御層次。
內層主要指來襲魚雷位于距本艦艇1 km以內的作戰層。此時一般來襲魚雷已經鎖定并跟蹤本艦艇(或直航雷已經臨近),這時即使使用水聲對抗器材(誘餌或寬帶噪聲干擾器)也很難對抗智能魚雷的對抗策略,所起作用極其有限。同時在這個層次,水聲對抗器材對直航來襲魚雷根本不起作用,無法阻止來襲魚雷的攻擊。在這個層次對抗,所面臨的時間也極為短暫,一般只有30 s左右 (或更少)的時間窗口,軟對抗手段很難在短時間內發揮作用。反魚雷魚雷反應速度快,航行速度快,可主動跟蹤攔截并毀傷來襲魚雷,攔截毀傷效能高 (在該層攔截效能可達90%以上),是該層次最合適的主動防御武器。
中層主要指來襲魚雷位于距本艦艇1~2 km以內的作戰層。一般來講,此時來襲魚雷已經鎖定并跟蹤本艦艇,但相對距離比內層遠些,此時水聲軟對抗器材和深彈等攔截概率一般在40%~60%左右,對抗來襲魚雷所起的作用較低。在此層使用反魚雷魚雷一般攔截概率在80%以上,所以使用反魚雷魚雷是一種比較好的防御對抗方式。
外層主要指來襲魚雷位于距本艦艇2~3 km以內的作戰層,該層來襲魚雷距離本艦艇較遠,使用軟對抗器材可以為本艦艇贏得規避時機,軟對抗效果良好,同時再加以深水攔截彈配合使用,效果更好。在此層使用反魚雷魚雷由于報警精度、來襲魚雷機動等因素,攔截效能相對較低。

表1 國外ATT對各種類型來襲魚雷的毀傷能力Tab.1 Damaging capability of ATT on various incoming torpedoes
綜上所述,反魚雷魚雷適合在內層和中層進行攔截。
反魚雷魚雷就其難度與技術現狀而言,首先應該發展末端攔截反魚雷魚雷,使其能夠攔截毀傷距本艦艇2 km以內的來襲魚雷;另一方面,從艦船適裝性角度而言,先發展艦基反魚雷魚雷是一個較為可行的技術途徑。即首先發展艦基末端攔截反魚雷魚雷。
發展艦基末端攔截反魚雷魚雷具有基本的技術基礎和條件。從魚雷報警聲吶而言,國外水面艦已經裝備了魚雷報警聲吶,其有效作用距離在5 km,在3 km距離內能夠提供精確的攔截信息,這個距離正處于末端防御圈內,為末端防御提供了目標探測和指示技術基礎;另一方面,國外的攔截計算和仿真表明,在1~2 km的范圍內反魚雷魚雷具有高達85%以上的攔截概率;再有從毀傷能力而言,發展相對大口徑的反魚雷魚雷具備良好的技術基礎。同時可以考慮讓水面艦的反魚雷魚雷與魚雷共管,實現以反魚雷魚雷為主,兼顧應急反潛的功能需求。
在完成艦基末端攔截反魚雷魚雷的基礎上,再進行潛基末端攔截反魚雷魚雷的研制,從而具備完善的末端攔截反魚雷魚雷體系。
在完成末端攔截反魚雷魚雷體系后,根據魚雷報警聲吶和魚雷自身技術的發展,進行難度更大的中段攔截反魚雷魚雷。而初始段攔截反魚雷魚雷是最難的技術,是更加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不具備條件,是長期發展的目標。

圖3 反魚雷魚雷發展階段Fig.3 Developing stages of ATT
1)點對點硬殺傷,1枚反魚雷魚雷可對抗1枚來襲魚雷;
139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neumothorax incidence after CT-guided percutaneous core needle biopsy
2)主動迎擊對抗,不被動等待,主動跟蹤前迎,縮短對抗時間;
3)硬殺傷,爆炸毀傷來襲魚雷;
4)攔截范圍大,可多雷攔截,可在中近層范圍實施攔截;
5)攔截概率高,俄羅斯的MTT可在現有的對抗器材的基礎上提高艦船生存能力3~4倍;
6)可多雷協同攔截,提高攔截效能。
1)工作模式:以反魚雷為主、兼顧應急反潛,通過預設確定工作模式;
2)發射方式:艦上管裝發射;
4)自導:采用多模自導工作模式;具有主動/被動/偵察/誘騙等自導工作模式;
5)引信:采用獨立聲引信;
6)控制:采用捷聯航姿測量技術,具有快速響應能力;
7)戰斗部:爆轟型戰斗部;
8)動力:高速動力系統;
9)防御范圍:適應魚雷報警探測能力及反魚雷魚雷航程;
10)攔截概率:攔截概率大于85%。
反魚雷魚雷是國外積極發展的新型主動防御型水下武器,其中美國及歐洲部分國家正在研制階段,而俄羅斯可能已經裝備部隊。反魚雷魚雷將是海軍裝備的重要武器,也是魚雷技術的更高水平的發展,對于提高艦船主動防御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
[1]張義勝,孫振新.水面艦艇的防御技術[J].指揮控制與仿真,2006(2):105-109.
[2]劉偉.外軍的魚雷和魚雷防御技術[J].現代軍事,2005(5):34-37.
[3]陳光,任志良.美國魚雷防御技術的發展歷程[J].水雷戰與艦船防護,2005(4):53-58.
[4]Atlas Elektronik.SeaSpider-Torpedo Defense Hard kill,2010.
[5]GALLETTI P,et al.,Anti-Torpedo Torpedo(HK):Effectiveness Vs Payload,Speed and Maneouvrability[C].2004.
[6]雷凱.ATT -魚雷終結者[J].艦船裝備,2001(7):32-33.
[7]BURGESS R R.The Navy Fashions a Weapon to Destrioy Incoming Torpedo[C].2008.
[8]錢東,張起.歐洲反魚雷魚雷研發展望[J].魚雷技術,2005(12):1-5.QIAN Dong,ZHANG Qi.Development of anti-torpedo in Europe[J].Torpedo Technology,2005(5):1 -5.
[9]陳光.美國魚雷防御技術的發展歷程[J].水雷與艦船防護,2005(4):53-58.
[10]馬玲.“海蜘蛛”反魚雷魚雷[J].現代軍事,2006(3).
[11]錢東,張少悟.魚雷防御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魚雷技術,2005(2):1 -6.QIAN Dong,ZHANG Shao-wu.History and developmental trend oftorpedo defense technologies[J].Torpedo Technology,2005(2):1 -6.
[12]水聲裝備及攻潛武器[R].海軍大連艦艇學院,2006.
[13]姚藍,李貴春.艦艇水聲對抗技術情況介紹[R].中船重工集團第七二六研究所.
[14]DARD M L.Torpedo Hard Kill Based on an Heavy Weight Torpedo[C].UDT,2006.
[15]SSTD:The MU90 hard kill[J].Naval Forces,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