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山西機械化建設集團公司,山西太原 030009)
強夯法是地基處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我國山區高填方工程、拋石填海工程、超厚濕陷性黃土地基中高能級強夯施工被廣泛應用。我們用W200C型履帶式起重機作為主機和配置門架組成強夯機,在陜西富縣施工工地進行了12 000 kN·m強夯測試,通過測試儀器DADTLOGGER7V13數據采集儀對兩門架立柱做了10個點的應力測試,以此為依據進行一系列計算驗證,驗證800×800截面的門架立柱能否滿足12 000 kN·m強夯施工強度要求,為同類施工提供借鑒。
為了得到門架立柱是否滿足12 000 kN·m施工要求,我們用50 t夯錘起升24 m(風力很小,忽略不考慮),門架立柱使用4 m×4節、3 m×3節、2 m×1節,共計27 m高,履帶式起重機吊桿長28 m;測試點選在夯土含水量比較大的地方,而且在同一點反復夯實進行得到較大的吸附力,測試門架立柱結構應力變化,并記錄了第一、三、五錘的應力和應變。
測試數據見表1。

表1 測試數據表
測點布置在門架兩立柱距地面第二節的桁架下方,其中1,2,3,4,5,6 在同一截面上,7,8,9,10 在另一個立柱同一截面上,5,6點布在橫綴上,其余8點布在柱肢上,以門架放松狀態為零做的測試。進行到第五錘時,夯錘吸附嚴重,再加大力量起吊會對起重機造成損害,認為這時達到了起吊最大值。
強夯地基處理施工,我們通常采用W200C1型履帶式起重機作為強夯機,臂桿長26 m~30 m,附帶輔助裝置——高度26 m~28 m 的門。通過吊 45 t,50 t,55 t的夯錘分別起升 22 m,24 m,27 m這三種方法來實現12 000 kN·m的強夯地基處理,但哪種方案最佳,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1)對相同的夯擊能量,常選用大落距的施工方案,以獲得較大的接地速度,將能量有效地傳到地下深處,增加深層夯實效果,減少消耗在地表土層塑性變形的能量;2)大噸位的夯錘在施工時的吸附力比較大,在起錘過程中,主機的瞬間載荷超過正常工作很多,嚴重影響強夯機的性能;3)門架太高時穩定性比較差,而且安全性也低了。從這幾方面考慮,我們選擇了用50 t夯錘起升24 m來打。
門架格構柱底第二節橫綴上的5,6點,在門架與強夯機垂直面方向的中性面上,這個方向產生的彎矩在兩點上為零,而剪切力最大,因此只考慮剪切應力;而在門架立柱與強夯機工作方向5,6點距中性面最遠,產生的彎矩最大,剪切力最小為零。經過理論計算與試驗數據基本相符,同時根據試驗報告,知橫綴上點5,6處在這三錘測試時,應力變化不大而應力值也不大,說明兩立柱只考慮彎曲,則門架立柱屬于壓彎構件。
1)確定臂桿與水平的夾角θ。在強夯施工時,通常門架不與地面垂直,而是有一定的偏離,即門架頂端垂直地面投影與底端的距離為0.8 m~1.0 m,一般根據門架的長度取值,因測量門架長為27 m,則取值0.8 m,那么門架與地面垂直線所成夾角ψ=
整個門架包括橫擔、十字頭在門架立柱方向上的總長度H=28.37 m;根據強夯機臂桿長28 m和鵝頭結構尺寸,計算出鵝頭耳孔到臂桿支點所在水平面的距離L=28.39 m,再加上臂桿支點到地面距離 2.1 m,那么由兩者的高度相同,即 28.37cosψ=28.39sinθ-0.577 6cosθ+2.1,就可得出吊桿與水平的夾角 θ,我們根據計算測試得θ=68.8°(見圖1)。

圖1 履帶吊與門架工作簡易圖
2)求作用在吊桿上各力力臂。通過臂桿長度、鵝頭尺寸、臂桿水平夾角,首先計算出十字頭和橫擔重量折算到吊桿處的力臂L2,再根據鵝頭尺寸和L2得出起吊重物的力臂L1,假定臂桿力臂L3為重物力臂L1的一半;根據L2及門架地面垂直線所成夾角算出門架作用力力臂L4。
3)計算起升載荷折算到立柱頂端的力。強夯施工時,起升載荷要考慮夯錘在地基中的吸附和無約束的起升時動載,通過比較,還是吸附時的起升載荷大,所以起升載荷按吸附時的最大載荷計算。
在第一錘起錘時基本無吸附力,同時為了測試更準確,起錘速度很慢,基本沒有加速度,所以第一錘起錘時GP=G+Q吊鉤=(50 t+1.5 t)×9.8=50.47 ×104N。根據臂桿力矩平衡,∑M=0(把鋼絲繩看作與吊桿一致,則可視作強夯機卷筒拉力不產生力矩),則 R支L4=GPL1+Q吊L3+(Q橫+Q十字)L2,得R支=55.397 ×104N(其中Q吊臂桿與鵝頭部分自重為7.064 t,Q橫+Q十字橫擔與十字頭部分自重為2.004 t)。
4)根據試驗數據計算出立柱端的力。因門架立柱為壓彎構件,我們只考慮橫向力和軸心壓力。測試點在立柱底部第二節下端,則在橫擔兩邊的支撐力應減去格構柱和連接板自重產生的力(在此處產生的彎矩很小,可以忽略)。同時由于門架在強夯機垂直面有一個傾角 γ =arcsin1.5/27=3.185°,則 R′支= [(σ門A+σ門B)A -2(Q門24+Q連)cosψ]cosγ =55.825 ×104N,其中,Q門24為立柱第二節以上24 m格構柱的重量;Q連為立柱與橫擔連接板的重量。那么兩者的差為 R′支-R支=55.825×104-55.397×104=0.526×104N,這時由于鵝頭重而整個吊桿的中點,按中點位置計算少算的部分。
門架試驗是在微小風力的情況下進行的。我們通常施工時,風力三級時由于離地面距離不同風速差別很大,并且由于門架高達27 m,風對門架上部作用力大,門架晃動厲害,造成夯錘擺動影響施工,所以一般風力達到三級以上,為了保障施工安全和質量,我們就停止施工,因此計算時不考慮風的影響。
第五錘時,發動機加油基本達到了最大功率,吊車卷筒不轉,提不起錘,再進行加大力起吊,對強夯機嚴重不利,則認為此時吊車主卷揚拉力最大。

考慮到前面由于吊桿的重心選擇而產生的差,則:

根據力矩平衡;R支L4=GPL1+Q吊L3+(Q橫+Q十字)L2,則GP=110.015 ×104N。
由于吊車起吊第五錘時,主卷揚機已處于最大能力狀況,且錘未被吊起,可初步認為吊車最大瞬間單繩拉力為:
F繩max=110.015 ×104÷7 ÷9.8=1.604 ×104N。
這次測試選在夯土含水較大的地點進行,并且強夯機在同一地點反復夯土,隨著錘夯出坑的深度逐漸增加,土對錘的吸附力逐漸增大,最后達到很大的吸附,使夯錘深陷。實際工作中,我們為了使強夯機能在主要技術參數內工作(符合產品工作要求),有效地保證強夯機的性能,通過施工方案的選擇和對夯錘的改進,減小吸附力,使強夯機能正常工作并很好完成施工。所以立柱、柱肢的強度按最大承載力時驗算的強度合格,就能滿足正常強夯施工時的強度要求。
根據第五錘試驗數據知σB比σA大,所以對格構柱B的強度進行驗證。

立柱自重為:

則將均布自重荷載換算成壓桿頂部等效荷載:

作用在立柱兩端的軸向力為:

垂直立柱方向有一個橫向荷載:

壓彎構件橫向荷載對構件中點產生的基本撓度:

構件的名義歐拉臨界荷載:

因此立柱中點的總彎矩(y方向):

由于立柱與強夯機方向的夾角ψ=1.698°,同理在格構柱中點的總彎矩(x方向):

依照立柱單柱肢內力公式:

故單肢強度驗算合格。
根據壓彎構件強度公式,立柱強度為:

故立柱強度驗算合格。
通過對吊車最大能力工作時,門架立柱強度的驗證,認為進行12 000 kN·m強夯作業,這套門架立柱強度能夠滿足要求。
[1] GB 3811-2008,起重機械設計規范[S].
[2] 徐格寧.機械裝備金屬結構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3] 胡宗武,汪西應,汪春生.起重機設計與實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
[4] 劉鴻文.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山西省機械產品質量監督監測總站.12 000 kN·m強夯機門架結構應力測試報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