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磊 李 松
(1.宿遷市規劃局市政規劃處,江蘇宿遷 223800;2.宿遷市規劃局工程規劃處,江蘇宿遷 223800)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宿遷,傳統文明受到巨大沖擊,表現在城市上就是城市特色正在快速地消失。宿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資源遼闊,這為新城的建設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只有將傳承城市特色與城市特色創新和諧統一,才能使得宿遷新城得到合理的規劃。
作為國家級優秀旅游城市,宿遷市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本文在實地調研和文獻查閱的基礎上,提取城市資源相關的信息,作為城市特色規劃的依據。
宿遷歷史文化悠久,是秦漢文化的風云際會之地,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有江蘇省境內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下草灣文化遺址”,夏、商、周三代,古族徐夷在此生息。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封劉商為泗水王,王都設于凌縣,傳五代六王,歷時132年。其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為新城特色品牌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宿遷市區域內有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洪澤湖和駱馬湖,兩湖湖水清澈、水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螃蟹之鄉”。城內有京杭大運河、古黃河,兩河平行流淌,穿城而過。近年來宿遷人圍繞兩河兩湖,初步建成了大運河風光帶、古黃河風光帶、駱馬湖風景區、洪澤湖景觀區,展示了“兩河兩湖秀色,綠色生態宿遷”的城市風貌(見表1)。

表1 宿遷等級景源調查表
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宿遷擁有如西楚霸王項羽及其夫人虞姬,北宋科學家沈括,南宋抗金英雄魏勝,明代大書法家林大木,清末詩人袁枚,民族英雄楊泗洪等無數光照史冊的杰出人物,也留下了項王故里、虞姬廟、霸王橋、乾隆行宮等歷史文化遺跡。豐富的人文環境和歷史文化遺跡理應打造成為宿遷城市特色的名片。
宿遷位于國家沿海開發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兩大區域的交匯之處,起到承接沿海開發轉啟中部崛起的重要作用。同時宿遷是全國知名的改革創新先鋒城市,是江蘇省唯一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改革試點市”。
發展中的宿遷城市空間面臨著老城區、新城區以及湖濱新城等多元發展和突出特色的矛盾,在文化上體現為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突。如何形成融歷史與現代為一體的城市特色整體格局,筆者通過對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條件以及相關政策優勢進行整合,提出了體現宿遷城市文化和城市自然特點,展示城市品牌,延續和創新城市特色的規劃思路。
宿遷城市的拓展和格局的構建,應在滿足城市文化活動背景下以主城區為核心,北進南連,充分利用北部的駱馬湖濱湖資源優勢和南部洋河現有產業優勢,建設湖濱新城和洋河產業新城。并通過運河、古黃河兩條風光帶為紐帶加以串聯,融歷史與現代為一體,形成“北進南連兩河串、一主兩輔濱水城”的新城整體格局(見圖1)。這一構思強化了城市的自然環境特征,保護和延續了歷史文脈,具有獨特的城市格局。

圖1 新城格局總體規劃圖
一主:包括老城區和新城區在內的城市綜合服務核心區(見圖2)。其中老城區以歷史底蘊,文化內涵為吸引點,充分體現出其內涵、古韻氣息;新城區則以綠化、水系、開敞空間以及通過發展大道、洪澤湖路、市府路等城市建筑設計和街道設計體現出現代城市文化的風范,并與正在崛起中的臨近駱馬湖的湖濱新城、南部洋河產業新城遙相呼應、相互補充。
兩輔:湖濱新城、洋河新城分別從生活、生產兩個方面對主城區起著輔助和提升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輔城。其中湖濱新城以旅游休閑功能為主,建成生態宜居新城;洋河新城則依托交通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建成產業新城。
三點:西部宿城區綜合服務中心,東部宿豫區綜合服務中心,南部文體中心(見圖3)。

圖2 新城格局分析圖

圖3 一主兩輔,一城三心格局構思
逝去的歷史文化信息應該在現代的城市生活中得到延續和傳承,將這些歷史文化信息與現代城市功能結合起來,體現在各種不同的城市空間之中。筆者通過對宿遷的歷史文脈空間的梳理,提出“兩脈三街四區”的城市歷史風景及活動系列空間(見圖4)。“兩脈”分別是由運河、古黃河為核心形成的城市生態脈和城市活力脈。其中以大運河生態廊道為依托,向北串聯嶂山通向駱馬湖,引湖納山,形成城市的生態主廊道。古黃河寬度適合,水質良好是展示楚風水韻的魅力之河,是最具特色的城市活力脈。同時規劃時要注重濱河夜景設計,打造獨特的、國內一流的濱河夜景景觀。“三街”分別是位于老城區的東大街(1897項目)——馬陵夜市(老城傳統商服餐飲步街);真如禪寺——項王故里古玩、花鳥景觀步街;以梧桐巷為依托形成的文化休閑景觀街區。“四區”分別是以西楚古城為代表的楚漢文化特色的項王故里景區、古黃河水韻風情景區、古運河風景區、駱馬湖——三臺山風景區等四個歷史文化風景區。
改革創新始終是宿遷更好更快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城市特色空間創新方面,要體現出新時期的宿遷新城精神和氣質特色。筆者認為,宿遷的新城特色空間塑造應突出重點,圍繞城市軸線、重要空間節點和特色街區等城市重點區域空間著力打造(見圖5)。
城市軸線:依托發展大道和市府路一線打造城市綜合發展軸、城市行政禮儀軸兩大城市特色軸線。其中發展大道串聯城市南北不同的功能區,作為體現宿遷現代城市發展面貌的軸線加以打造;市府路一線作為展示宿遷城市行政禮儀文化特色的景觀性軸線加以打造。每條軸線都要有統一的主題,規劃設計要特別注重形態的標志性和建筑風格、色彩的整體性。
城市重要節點:結合宿遷城市空間特點,以虛實呼應、陰陽勾連等規劃手法構筑6個城市物質空間特色節點和7個大型城市生態空間特色節點。城市中心區是最能體現城市活力的空間載體,規劃通過對城市中心區的實體建筑空間塑造來展示現代新城市特色;以大型生態公園的建設來體現城市的生態特色。規劃設計要注重對不同區域、不同功能、不同需求的滿足以及不同環境的自然特征的彰顯。

圖4 兩脈三街四區

圖5 宿遷城市特色景觀體系分析圖
城市特色街區:要馬路也要街道,強調步行交通,塑造有活力的城市特色街道系統。挑選如洪澤湖路、幸福路商業街、古楚園休閑街、宿城新區南海路、清水河風情水街等能體現城市活力與特色的,適合步行參與的城市道路,打造特色時尚街區,形成城市特色街道系統。在具體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獨特公共空間和設施的構建;街區設計時要有人情味,要重視人氣的培育,同樣也要注重特色街區形態的標志性和建筑風格、色彩的整體性。
傳承歷史文脈與創新城市特色的規劃,需要合理的實施路徑才能得以實現,筆者通過總結分析如下:1)領導意識要到位,宿遷的城市特色的傳承與創新需要領導者立足于宿遷實際,把握城市文化脈絡,明確城市經營目標是延續宿遷城市特色,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2)通過完善規劃,強化城市特色。在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的層面做好城市特色的研究,確保城市地面的景觀不受影響,保證城市特色的整體形成。3)強化規劃實施的綜合管理,明確城市特色規劃管理的強制性和引導性內容,切實保障城市特色的延續和創新。
目前,我國新城特色體系構建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關于其規劃設計思路以及相關方法的研究還任重道遠。筆者以宿遷新城規劃為例,集傳承與創新為一體,從設計理念、布局結構、產業運作機制等方面重點提出了新城特色體系構建的思路。相信隨著名城保護理論研究的深入與完善,關于傳承歷史文化與創新新城特色空間的研究也必將成為熱點所在。
[1] 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宿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年至2030年在編)[Z].
[2] 孫世界,董 衛.杭州城市設計中的歷史文化傳承與創新[J].理想空間,2007(2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