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玉享 武漢紡織大學
WTO的根本原則是通過開放市場實施非歧視性的貿易規則來推進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降低國際貿易中制成品貿易的門檻。加入WTO十多年來,我國雖然享受到“四個與中國加入WTO的承諾相關的、分階段取消對中國到發達國家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的多纖維協定配額”賦予的部分權利,使我國的紡織類體育用品,如體育服裝、體育鞋帽等在短時間內出口總量顯著增長,也帶來國內體育用品產業的迅猛發展。但是,由于我國加入WTO后,一些發達國家利用多種纖維協定的配額制度以及各種各樣的“技術標準”、“環保標準”和“社會標準”,對我國體育服裝和鞋帽產品的出口進行限制,使得我國體育服裝出口貿易面臨極大的阻礙,出口貿易增長的瓶頸問題十分突出。
我國體育服裝出口金額在體育用品出口金額中所占比重較小(見表 1),2009 年占比 22.834%,2010年占比21.833%,2011年占比23.59%,2012 年占比 23.72%,連續四年都未超過30%。從2009年到2012年體育服裝出口增長率連續下降,這不僅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技術標準”、“環保標準”和“社會標準”有關,還與自2008年以來出現的雙反等非關稅壁壘和人民幣持續升值有關。

表1 我國體育服裝出口情況一覽表(億美元)
2008年體育服裝出口11.28億件(套),出口金額44.97億美元。其中運動套裝出口總量7.74億套,占體育服裝出口總量的68.6%,出口金額36.68億美元,占體育服裝出口總額的81.6%,列出口第1位;游泳服出口3.55億件,占體育服裝總量的31.3%,出口金額7.42億美元,占體育服裝出口總額的16.5%;而滑雪服出口僅 0.047億套,出口金額 0.856億美元,占體育服裝出口總額的1.9%,比重過小。顯然,我國目前的體育服裝出口仍以運動服為主,而游泳服、滑雪服的出口仍不是主流。
“入世”后,我國對美國、歐盟、加拿大等國出口的運動服裝和鞋帽顯著增加。以匹克為例,近年來匹克的國際化戰略進程加速,在全球已有200多家代理銷售網點,海外銷售額占比逐年提升,2011年出口額達5720萬美金,其海外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10%,為了開拓海外市場,匹克同時在美國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商標注冊,2012年,匹克公司在美國的直營專賣店正式投入營業,成為國內第一家在美國開設旗艦店的中國體育用品品牌。體育服裝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一個行業。國內企業在多年來料加工的歷練中,生產工藝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力價格的優勢加上日益提高的生產工藝水平,使得我國的體育服裝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以歐盟和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卻不斷利用多種纖維協定的配額制度以及各種各樣的“技術標準”、“環保標準”和“社會標準”,對我國運動服裝和鞋帽產品的出口進行了限制。據《中國體育用品行業2012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國內六大著名品牌總庫存金額高達37.21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的36.99億元有所增長,而這直接導致各品牌門店倒閉如潮。為應對歐美傳統市場因趨于飽和而設置的貿易壁壘、高額關稅等“障礙”,我國體育服裝行業應將眼光轉向其他發展中國家。目前巴西、印度、中東等是亟待開拓的新興市場。特別是巴西,因為未來幾年內,包括世界杯、奧運會等賽事都會在巴西舉辦,而巴西人口眾多,體育用品行業發展不成熟,很多產品依靠進口。
目前我國比較有名的體育服裝品牌有:1)李寧、2)安踏、3)匹克、4)361 度、5)特步、6)康踏、7)喬丹、8)貴人鳥、9)鴻星爾克、10)德爾惠。但這些品牌與國際著名體育服裝品牌相比,在海外市場占據的份額較小,除了李寧和匹克這兩家公司在海外的影響力比較大外,其他的只是在國內市場有比較大的影響力。當然,這與公司的品牌國際化力度密切相關,為了品牌國際化,匹克、李寧甚至不惜重金請大牌代言。2006年李寧成功簽下前湖人隊巨星大鯊魚奧尼爾,匹克則于2010年8月底簽下姚明火箭隊隊友凱爾·洛瑞,但在對品牌的長期規劃上,這兩個公司還有待加強。
與這些知名的國內體育服裝企業相比,我國仍有很多服裝企業由于缺乏品牌營銷的能力,仍處于替人做嫁衣裳的OEM階段。比如,南京邊城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為奧地利著名戶外運動服品牌諾詩蘭作運動服代工,上海道爾奮針織有限公司為耐克旗下的匡威品牌做代工,建邦服裝(惠州)有限公司為美國著名戶外運動服品牌哥倫比亞做運動服代工。因此,要想體育服裝能夠真正走向世界,需要將品牌做大做強。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美國啟動了三輪刺激經濟的量化寬松政策,美元泛濫導致的輸入型通脹使我國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2012年企業購進價格指數的漲幅主要體現在石化制品和農副食品領域,其中,因伊朗地緣政治風險帶給石油煉化、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化纖制造業、橡膠塑料制品業等產業的購進價格指數達到55%以上,處于制造業的領先地位。這些因素均導致體育服裝行業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同時,國內市場由于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導致租金成本不斷上升,加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都使體育服裝行業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成本問題。
根據2011年特步半年報,員工成本從2010年同期的8131.8萬元人民幣增加至9534.5萬元人民幣,同比增加17.2%;原材料銷售成本為5.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18.7%。除此之外,有些體育用品公司在宣傳推廣上的開支也有不小增長。以安踏為例,2011年上半年的廣告及宣傳開支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2.0%,與2010年同期相比增加0.8%。
目前我國體育服裝在質量上還存在著固色差、尺碼不統一、尺寸不準及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等問題,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缺乏相應的質量標準。2011年由城市維權論壇21家成員單位聯合發起的運動服裝質量比較試驗在抽取了涉及21個品牌的60個比較試驗樣品并委托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依據國家強制性標準以及相關產品執行標準,對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甲醛含量、PH值、纖維成分含量、色牢度、可萃取的重金屬、苯酚化合物、鄰苯二甲酸酯、標識等指標進行測試后發現僅有4個樣品未通過檢測,其中有一個就是國內知名品牌李寧旗下的樂途,存在的問題是染色牢度不符合標準要求。這說明我國體育服裝在服裝質量方面還有待提高。體育服裝質量標準的制定不僅可以促使體育服裝生產企業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還可以淘汰一批質量無法達到要求的企業,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要清理現行的體育經濟政策,降低各類體育市場準人的“門檻”,凡是準備對外資企業開放的領域都要事先對內資企業開放。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跨國知名體育用品公司對國內同類及相關企業的并購行為,預防國外體育用品公司利用品牌、規模壟斷市場,通過不正當手段阻礙國內企業短期內形成較高競爭力。要對國際著名體育用品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和開展高層次人才培訓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要通過政策的導向作用,培殖國內有市場、有技術、有一定競爭力的大型體育用品企業做大做強,具體包括:其一,優勢企業要通過資本運作,進行聯合與并購重組,組建產業集團;其二,切實轉變企業的經營理念,增加企業研發投入和市場渠道構建的投入,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較高的優質產品,搶占高端體育用品市場,與國外名牌產品同臺競爭;其三,充分利用企業熟悉國內市場和消費者心理的優勢,進一步拓展二、三線體育用品市場。
體育服裝企業,尤其是運動服裝、鞋帽的生產企業,要以國際知名運動品牌為標桿,積極主動地采用國際標準,盡快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鼓勵條件成熟的企業建立ISO9001-2000國際質量標準認證體系,以質量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生命線,維護中國體育用品的國際聲譽。通過強化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創立名優產品來推行品牌戰略,克服體育用品貿易中的技術壁壘。在繼續做實并逐步增大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傳統主銷市場的同時,要大力推進多元化市場戰略,積極開發中東、非洲、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市場和非配額市場,推進多元化、多渠道、多口岸的全方位出口策略,拓展國際市場。
在WTO背景下發展體育產業和體育市場,各類行業協會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覷。按照國際通行理解,行業協會是指那些某種產品的國內生產者總體、或其產量占該產品產量大部分的生產者團體。在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中,與體育產業相關的行業協會可以成百上千,它們在國內產業保護、支持國內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行業組織多次成為各種貿易紛爭的主角,代替政府出現在國際貿易糾紛的第一線,利用國際貿易規則為本國企業謀取利益。因為只有它們才能提供WTO仲裁所需要的有關國內廠商受損的全面、可靠、詳盡的數據資料,才能接受WTO仲裁必須的現在考察,這樣的工作,一個或幾個廠商顯然難以完成,政府相關部門也不可能及時而詳盡地了解具體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更不可能代替企業參與WTO申訴。而由政府指導、企業自主組建的行業組織才能擔起這種職責,在各國使用保障條款保護本國產業的行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利用中央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機遇,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有實力的“退二”企業進入體育服務業,組建大型體育健身娛樂企業,開展連鎖經營,提高國內企業在各類體育服務市場中的競爭力。
要通過崗位培訓、出國進修和專業培養等內部挖掘和國際引進兩條腿走路的策略,造就一批熟悉國際體育商務的中高級專才。首先,體育高等學府要開設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體育國際經營管理專業,在MBA體系中,增加與體育國際化經營相關的方向,培養中高級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其次,引導和鼓勵國內大型體育服裝企業引進和聘用熟悉WTO規則、通曉國際貿易慣例、具有國際市場運作和管理、能夠處理國際體育貿易糾紛的高水平的國際體育商貿人才。因為在WTO框架內,成員國具有相同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在運用WTO規則保障國內產業方面的權利是平等的。在形式和程序平等的條件下,成員國之間的差異,主要地取決于運用WTO規則的經驗與能力。當今,全球體育商務市場上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只有構筑起人才高地,才能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我國體育服裝產業既是新興產業,又是幼稚產業。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成功舉辦之后,我國的多層次體育市場更加開放,使得我國體育服裝產業面臨更加復雜的外部環境。在挑戰和機遇面前,相關部門和企業應該密切合作、科學應對、積極探索,為盡快打破阻撓我國體育服裝出口貿易的瓶頸,找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和國際貿易規則的發展途徑。
[1]謝少安.湖北紡織服裝出口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商貿.2010(17).
[2]李曉一.歐盟服裝貿易又添新壁壘服裝出口企業需謹慎 [J].中國纖檢.2010(18).
[3]何世明.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技術性貿易壁壘研究綜述[J].韶關學院學報.2010(08).
[4]成鈞.世博會與奧運會的歷史淵源與現代對接 [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04).
[5]楊琳.陳麗珍.后危機時期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如何走出困境?[J].對外經貿實務.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