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惠茹 劉育謙 河北大學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這既有利于中國貿易發展模式的轉變,又適應以服務業為主的國際產業轉移的大勢,所以,服務貿易將在中國國際經貿活動中的比重日益提高。“金磚五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典型代表,各領域均存在較大發展潛力,在密切加強“金磚五國”間經貿往來中,推進“金磚五國”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的發展,也是“金磚五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貿易模式轉變的要求和體現。
“金磚五國”的服務貿易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過程:服務貿易總量從2000年的1252.80億美元到快速增加到2010年的9604.97億美元,11年間增長了近7.6倍;服務貿易出口額由2000年的695.91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234.01億美元,增長了約6.1倍,占全球服務出口總額比重也由2000年的4.38%提升到2011年的11.23%;服務貿易進口額由922.17億美元增加到5370.96億美元,增長了約5.8倍,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比重由6.33%提升到10.89%。2011年,“金磚五國”服務貿易的出口和進口增長率均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或3倍以上。可見,“金磚五國”對世界服務貿易的發展貢獻日益凸顯。“金磚五國”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各個成員國經濟發展和各國經貿往來的不斷加強。從表1可見,“金磚五國”的服務貿易整體處于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其中,中國的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均高于其他四個國家,2011年占世界服務貿易約6.1%,印度占世界服務貿易約3.7%,即從總規模和世界占比上均高于印度。
但是,“金磚五國”的服務貿易仍然以進口為主導,其服務貿易競爭力還比較弱。從表2可見,除印度自2004年由貿易逆差轉為貿易順差外,其他國家的服務貿易仍然保持貿易逆差狀態,且逆差還在逐步擴大。其中,2011年中國服務貿易的逆差規模最大,除南非外,其它國家差額增長速度也不小,差額的增長規模也較大。
從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來看,中國主要以運輸業、旅游業、建筑業出口為主;俄羅斯的運輸業、建筑業服務出口仍然相對較強;印度的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出口優勢最為顯著,說明印度服務貿易發展主要依賴于計算機信息技術服務貿易的發展;南非旅游服務出口競爭力最強。從服務貿易進口看,五國運輸、旅游和其他商業服務進口比重相對較高。實際上,“金磚五國”服務貿易進口與服務貿易出口結構相似,均表現為運輸、旅游和其他商業服務的進出口貿易比重較大,即以傳統服務貿易為主。如果進行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比較可見,中國和俄羅斯的傳統服務貿易要比現代服務貿易有優勢,同時,俄羅斯運輸服務貿易比中國更具比較優勢;而中國的旅游服務貿易具有比較優勢,中國旅游業競爭優勢與印度在信息業上的絕對競爭優勢相當;巴西的傳統服務貿易占比低于中國,相對而言,其競爭優勢比較弱,而現代服務貿易相對競爭優勢較強;中南之間表現為南非對傳統服務貿易項目的需求大于對現代服務貿易需求。結合南非國內的發展特點和兩國在服務貿易方面的比較優劣勢,基本體現中南服務貿易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總體而言,上述分析充分體現“金磚五國”在建筑、金融、文化、通訊、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業等行業存在相互貿易需求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表1 “金磚五國”2000-2011年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及比較 (億美元)

表2 2000-2011“金磚五國”服務貿易CAI指數比較

表3 2000-2011年“金磚五國”服務貿易RCA指數
通過不同指數測算服務貿易綜合競爭力并進行比較分析,不僅體現各國在服務貿易方面的綜合競爭力大小,也可以進一步了解“金磚五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總體水平。
基于服務貿易比較優勢指數(CAI)的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金磚國家”中,除了印度服務貿易近幾年具有較弱的競爭優勢外,其他4個國家競爭優勢指數均為負,說明服務貿易缺乏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指數強弱主要取決于是順差還是逆差。由于印度在2004年之后呈現順差,表明印度的服務貿易從缺乏競爭優勢轉變為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有較大幅度提高。中國雖然一直處于競爭劣勢,但其競爭優勢指數在不斷提升,有逐漸好轉之勢。俄羅斯和巴西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趨弱,10年來兩國平均競爭優勢指數分別為-0.23和-0.22。可見,“金磚五國”成員國的服務貿易綜合競爭力都不強。
基于服務貿易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的比較分析,RCA>2.5表示具有極強的競爭力,1.25 可見,RCA指數和CAI指數分析結果基本一致,除印度具有相對較高的競爭力外,其他四國競爭力均處于較低水平,而服務貿易競爭力狀態基本上反映了各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 表4 2002年與2010年“金磚五國”服務貿易行業CAI狀況 表5 2002年與2010年“金磚五國”服務貿易主要行業CAI最高的國家和地區 表4反映五國主要行業的服務貿易綜合競爭力指數(CAI),數據顯示“金磚五國”各成員國的行業競爭力存在差異。從指數上看,幾乎所有行業都不具有競爭優勢,即使有的指數為正數,也顯示競爭力較弱。“金磚五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艱巨,也進一步說明各國間如果進一步提高服務貿易合作程度,使各國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基礎上,更加有利于提升那些具有比較劣勢服務行業的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經濟體相比,“金磚五國”大多在一些傳統服務貿易行業,如運輸、旅游和建筑服務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在一些包含資本、技術以及知識的現代服務貿易行業,如金融、保險、專利及特許等方面并不具有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繼續深化發展的情況下,調整和深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服務業,并進一步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水平,是“金磚五國”的共同選擇。同時,“金磚五國”近年在服務貿易方面的發展,也說明在服務貿易發面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服務貿易越來越成為“金磚五國”經濟發展進程中新的增長點。 中國出口服務貿易綜合互補指數小于印度,表明由于中印在不同服務行業的競爭優勢存在較大差異,中國出口與印度進口的吻合程度小于印度出口與中國進口的吻合程度。比如,中國運輸業的優勢不斷增強,說明中國的出口運輸更能滿足印度的進口需求。同樣,中國的旅游出口與印度進口更加吻合,但是由于互補性指數均小于1,說明在旅游方面中印兩國的競爭性大于互補性。而在其他服務項目上,說明了印度出口滿足了中國的進口,印度比中國具有更大的比較優勢,表現出較強的貿易互補性。由于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是印度最具競爭力的服務部門,使其成為與中國互補性最強的服務項目。根據對中國和印度服務貿易行業結構以及互補性指數的分析,中國和印度未來在服務業領域的合作將是軟件服務業、保險服務等,在運輸、旅游等傳統服務產業上,中國出口的互補指數大于印度出口的互補指數,也存在較大的合作空間。 中俄兩國的服務貿易在總體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貿易流向表現為俄羅斯的服務出口更能滿足中國對服務的進口需求。其中,在運輸方面,俄羅斯和中國形成了較強的互補性,特別是俄羅斯體現出較強的競爭力。同時,中俄兩國在旅游方面也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即中國的旅游出口更能滿足俄羅斯進口的需要,印證了在旅游服務貿易方面中國較俄羅斯表現出更強的競爭性。可見,中俄兩國的服務貿易主要在傳統項目上具有互補性,發展水平均有待提高。由于兩國均在現代服務貿易方面缺乏競爭力和比較優勢,所以努力提升本國現代服務貿易水平,增加現代服務貿易的機會是兩國今后努力的方向。 巴西作為中國在拉丁美洲最大的服務貿易伙伴國,一直與中國保持著高度的服務貿易往來,在服務貿易上存在較強的互補性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表現。以中國進口、巴西出口衡量的服務貿易互補性指數低于同期以中國出口、巴西進口衡量的互補性指數,說明中國的出口更能滿足巴西的進口,兩國在服務貿易方面確實擁有較強的互補性。比如,中國旅游出口與巴西旅游進口的互補性指數不斷提高,說明中巴兩國在旅游方面的互補性正逐漸增強。同時,中國和巴西在其他服務項目的互補性也不斷增強,結合中巴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分析,巴西最具有比較優勢的服務部門是電信及通訊服務,其次是其他商業服務和建筑,因此巴西對這些項目的出口更能滿足中國進口的需求。另外,由于巴西的保險、計算機信息技術、專利與特許以及文化娛樂和中國相比處于比較劣勢,因而中巴兩國在這些方面合作發展的空間潛力顯而易見。 自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后,中南的貿易關系迅猛發展,服務貿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表中數據顯示,用中國出口與進口衡量的互補性指數均處于較高水平,說明中南在服務貿易上的合作空間較大。南非雖然是“金磚五國”中服務貿易進出口相對較低的國家,但是從CAI指數和RCA指數來看,南非的旅游以及建筑業都具有較強競爭力,這些比較優勢使得中南服務貿易發展具有現實性。 總之,通過對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服務貿易發展狀況及競爭力和互補性分析可見,“金磚五國”均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上升階段,在發展服務貿易方面各具優勢,既存在競爭性,又具有互補性;既有開展廣泛合作的基礎,也有潛在的合作發展機會和空間。對中國來說,其他國家較大的國內市場是中國開拓服務貿易新市場的重要目標。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金磚五國”服務貿易的合作和發展是互利共贏的明智選擇。因此,提升“金磚五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以及繼續推動“金磚五國”間服務貿易合作和發展,將成為“金磚五國”面臨的共同任務。 [1]馮躍.《金磚四國服務貿易現狀及競爭力評析》,《經濟問題探索》2009年第10期. [2]李楊.《金磚國家服務貿易競爭力及其合作研究》,《亞太經濟》2012年第2期. [3]馮帆.《中國與金磚國家的貿易關系及其特點》,《學海》2011年第3期. [4]趙書華等.《加快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國際貿易論壇》2006年第1期.

(二)“金磚五國”服務貿易行業競爭力分析
三、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服務貿易合作的基礎
(一)中國與印度服務貿易互補合作基礎
(二)中國與俄羅斯服務貿易互補合作基礎
(三)中國與巴西服務貿易互補合作基礎
(四)中國與南非服務貿易互補合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