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澤夏 謝易鈴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
我們違背大自然的結果是,我們破壞了自然景觀的美,自動態的美和天籟的美。
——諾曼·卡曾斯
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因此,“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維克多·費蘭克
在改革開放,全力建設發展經濟的政策背景下,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展,電子行業逐漸成熟,富士康的的崛起恰恰說明了這一點。但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電子企業不注重視自身環保意識的培養,造成企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不惜以嚴重破壞環境為代價。就目前情況來看,企業對自身環保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環境責任感缺失。企業環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企業的環境責任缺失必然會引起公眾的不滿。企業的行為對于環境污染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具有不可推卸的環境責任。
企業環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視野下的一個重要課題,但對于企業環境責任的性質,眾家的觀點難以統一。對于其性質的爭點無非為其究竟是道德責任還是法律責任。筆者以為,在分析企業環境責任時,將其單純地看作是社會責任或者法律責任都是片面的,企業環境責任理論體系發展至今,應當被看做是一種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的有機統一體。
首先,企業環境責任具有法律責任的性質。我國目前并非沒有對企業環境責任加以約束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又如蔣大興教授所指出,“因為社會責任已經作為道德條款進入立法,故遵守社會責任已成為公司的法定義務,而非單純的道德責任”、“我們不能說存在于法律文本中的這些到的條款不是法律。”但為什么還是有愈來愈多的企業不惜以違法來獲得企業收益?原因為更多地可以歸結為,企業對環境進行污染的違法成本小于企業守法遵規的成本。我國目前對于破壞環境行為的規制更多得停留在建議性和指引性的層面,而不能對企業形成強有力的約束,進而造就當今企業嚴重污染環境局面。同時也是企業的逐利本性導致當今對其的約束只是道德約束,但在當今道德約束經常失效的情況下,就必須用法律對企業進行規制。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由道德性走向法律性趨勢的必然要求。在當今世界,盡管對企業環境責任存在著一些不同看法,但無論源于何種考慮,企業環境責任始終應當在法律中確立下來。
同時,強調企業環境責任的法律性質并非否定其中的道德性。法律責任是企業應當承擔的責任底線。環境責任本身也是出于企業對于非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一種道德上的要求。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本無明確的界限,遵守環境法律法規是對企業的最低要求,企業本身也可以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來實現自身的提高與發展,實現企業效益與企業道德進步的雙收。
企業環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造成的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2010年7月3日,中國紫金礦業污水排入汀江,導致數百萬公斤魚中毒死亡;同年7月16日,中國大連保稅油庫發生爆炸,1500噸原油進入海洋;同年7月28日,吉林省永吉縣兩家化工企業7138只原料桶被洪水沖入松花江。這三場巨大的環境污染案件,均源于大型企業、發生于同一年的同一月,因此,企業的環境行為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當前,類似富士康的大型電子行業已引起太多嚴重的水污染、噪聲污染、大氣污染、物體廢物污染、海洋污染,甚至是極易導致癌癥等嚴重疾病的放射性污染,但這并不是經濟發展所必須要付出的代價,這是企業在權衡其得失之后做出的自私選擇。
企業要發展,規模要不斷擴張,其不可避免地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不僅僅是將要走進重慶的富士康,過去很多電子企業都對所在地的環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壞,前車之鑒告訴我們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高速發展的方式所需的代價是巨大的。采用“先污染再治理”的方式去發展經濟往往使得我們用更大的花費去彌補曾經造成的環境污染。我國的環境問題其實已經導致了經濟的巨大的損失,高速發展帶來的收益甚至不足以抵消環境破壞所帶來的損失,因此需要每個企業確立其應有的企業環境責任感。當代社會企業不僅需要追求自身的發展,更需要對整個社會的環境承擔起責任。
在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由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也愈演愈烈,引發著一系列讓所有人受牽連的環境問題。究其原因,莫過于企業環境責任感的缺失。企業環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也體現在許多方面,綜合地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企業自身只追求效益,置環境責任于不顧;其次,政府干預不足,沒有起到較好的引導作用;最后,當今許多企業缺失環境責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同化其他嚴格履行環境責任的企業,導致整體呈現出責任感缺失狀態。
具體來說,企業環境責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企業對于自身效益的追逐,是其不履行環境責任最主要的原因。可理解為,企業嚴格履行環境責任需要承擔一定的支出,相反,如果企業不履行環境責任,以污染破壞環境的方式去追求發展,雖然需要交納部分罰款,但罰款量相較于帶來的收益則是小巫見大巫。因此,企業往往樂意于違法以獲取自身的發展,即違法成本小于守法成本。尤其是一些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由于缺乏市場競爭,完全不必擔心由環境問題影響其市場占有率,因此其環境意識十分薄弱,更傾向于去選擇以高污染率來換取企業的短期高額利潤。
2.政府沒有制定出規制污染環境行為的有力政策也導致企業不履行環境責任。政府對企業是否履行其環境責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尤其在企業自身沒有足夠的自律性時,政府的引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政府可以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環境規制政策,采用多種環境規制手段,干預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而促使其履行環境責任。
同時,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與否還與政府的解決環境問題能力有關。如果政府僅制定政策,而不去將政策加以落實,那么政策也將變成一紙空文,環境問題依舊無法防治。
3.當今我國沒有使得企業嚴格執行其環境責任的大背景,即使是有心想要積極履行環境責任的企業,在此大背景下也難獨善其身,最終不免被周邊不履行環境責任依舊得以生存發展的企業所同化.愈來愈多的企業都是如此,企業的環境責任何以得到很好的履行?
企業環境責任的缺失已經引發了太多的環境危機和環境污染,一起起由此引起的大案給每個人留下揮不去的陰影。尤其是在經濟與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動輒就有企業造成的特大的污染事件發生,而這大都是由于企業未嚴格履行法律責任所導致,因此在當前尤須正視企業環境責任的地位。
同時有一些企業甚至僅僅把企業環境責任作為一種道德義務,他們認為,企業本身可以選擇履行或者不履行這項義務,不履行環境責任,其沒有錯;履行之則說明企業道德高尚。這種片面的理解導致很多企業有能力去履行環境責任卻選擇規避之。這需要企業自身正確理解企業環境責任的概念,同時需要政府作出相應的正面的引導并且給予應有的規制。
(1)政府目前未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就目前企業環境責任來看,政府對企業的規制力度明顯不夠。有很多根據普通人的價值理念去判斷明顯是應當受到懲罰的行為,卻找不到對應的法律對其進行規制。企業即使對環境造成了污染,卻依然得以悠然自行,這是法律的真空之處,因而需要新增一部分法律法規來規制企業違法行為。除此之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法律亦在不斷發展,一些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應當及時移除、更新,進而不斷豐富企業環境責任法律體系,對環境問題進行進一步的防治和改善。
(2)政府規制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執行力不足。我國在規制企業履行環境責任方面也出臺過一些法律法規,但由于政府的執行力不足,其并沒有嚴格督促企業履行環境責任,進而沒有有效遏制環境惡化的趨勢。這需要政府從內部提升其執行力,政府執行力的提高將會給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積極性帶來很大的督促。
(1)企業是否嚴格履行其環境責任與政府的發展觀有很大的關系。政府應當督促企業履行環境責任,但是有些地方政府缺乏科學的發展觀,誤將經濟增長與發展劃等號,從而對企業進行了錯誤的引導。所以,該觀念的錯誤導向使得政府放松于對企業的規制,甚至包庇縱容企業的違法行為。同時,錯誤的發展觀使得政府屈服于企業資本抽逃、轉移投資等威脅,而引入高能耗高污染,甚至是淘汰型的企業,從而很可能使得環境進一步惡化。
(2)現存的政府官員追逐政績的不良風氣也會對企業行為造成影響。我國對于官員的政績考察標準中,過多地涉及關于經濟增長的考察,進而催生了地方政府的畸形政績觀。正是這種畸形政績觀,導致他們放松對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的監督,進而導致企業不履行環境責任而肆意破壞環境。
然而環境污染事件頻發,目前已不能再僅以現存的要求來約束企業。更應當將企業環境責任與政府的規制有機結合,既要求企業內部制定出合理的環境責任機制,同時也需要政府制定環境污染的事前引導機制和事后懲罰機制,全面地確立企業環境責任應有的地位。
隨著電子行業的不斷引入,引入地的環境必然會受到影響,這也是不可避免的。而環境的影響程度與企業的環境責任意識有很大的關聯。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與否不僅在于企業自身,還在于政府的引導是否到位,企業的生存環境是否對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給予支持,以及當今的法律制度是否健全等因素。綜合的來看,如果企業能夠積極履行其環境責任,同時政府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并協助企業、公眾在環境污染防治方面做出必要的努力,那么電子行業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削減,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亦向前邁進一大步。
[1]鄒晶.企業環境責任.世界環境,2011年03期
[2]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經濟學分析與法學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
[3]艾默里·B·洛文斯:《企業與環境》.哈弗商學院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4]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
[5]張士元,劉麗.論公司的社會責任.法商研究,2001年6期
[6]白平則.論公司的環境責任.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
[7]黎友煥,郭文美.中國如何加快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世界環境,2009年02期
[8]黃曉鵬《.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中國實踐》.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月
[9]張雷《.政府環境責任問題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年1月
[10]馬燕.公司的環境保護責任.現代法學,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