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宇 濟南建設設備安裝有限責任公司
國有監管企業上報的月度企業快報與國有資本企業報表,引用產業增加值指標;國資委對國有監管企業國有資本增值保值考核,采用經濟增加值指標。在填報中,由于財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及理解能力存在差異,造成部分填報單位財務人員分辨不清楚,甚至把兩個指標混為一談,在同一張上報表格中,尤其不同年度指標的橫向比較,填報的指標金額差距非常懸殊,下面結合兩類指標的定義及計算方法,簡略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產業增加值是指產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產業生產活動的終極成果,是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后的余額,是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產業增加值通常采用兩種計算方法。一是“生產法”,即從產業生產過程中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進手,剔除生產環節中間投進的價值,從而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公式為:產業增加值=現價產業總產值-產業中間投進本期應交增值稅。二是“分配法”,即從產業生產過程中制造的原始收進初次分配的角度,對產業生產活動終極成果進行核算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產業增加值=工資福利費折舊費勞動、待業保險費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營業盈余。或:產業增加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以上二種計算方法相比較而言,我認為采取第二種方法相對簡單,填報人員容易理解掌握,數據采集便捷,準確率較高,雖然計算結果存在一定差異。作為自己,傾向采取“分配法”計算產業增加值,我的理解該項指標反映的是一個企業對社會所做的貢獻,與經營盈虧關系不是十分密切,只要正常生產經營,能足額發放職工工資,上繳企業承擔的社會保險,按時繳納各項稅金,就會產生產業增加值,此種方法涉及到七個要素――工資、福利費、折舊費、勞動及待業保險費、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應交增值稅、營業盈余。舉個簡單的實例:A建筑施工企業2011年度有職工200人,發放職工工資福利650萬元,上繳五險一金240萬元,當年計提各類固定資產折舊180萬元,全年實現施工產值1.5億元,實現各項稅金504萬元,由于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漲,2011年度企業經營虧損200萬元;產業增加值=650+240+180+504-200=1374萬元。
經濟增加值是指企業稅后凈營業利潤減去資本成本后的余額。計算公式為:經濟增加值=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成本=稅后凈營業利潤-調整后資本×平均資本成本率,其中:稅后凈營業利潤=凈利潤+(利息支出+研究開發費用調整項-非經常性收益調整項)×(1-所得稅稅率(25%));調整后資本=平均所有者權益+平均負債-平均無息流動負債-平均在建工程,平均資本成本率原則上參照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確定。在運用中存在一個不得忽視的問題,稅后凈營業利潤計算時,把利息支出作為一個調整增加指標,如果一個企業自有資金充足,不通過資本市場借款籌措資金,本期可能不發生利息支出或很少,存在的潛在問題是否資金過度閑置,沒有很好的投資機會,資本收益率過低導致營業利潤不高;如果企業經營良好,主營利潤率較高,主要靠借債經營,雖然利息支出減少了企業的營業利潤,過高的借款規模對未來存在償付能力風險,對于本期的經濟增加值指標考核沒有影響,甚至提高指標,反而比利息支出少的同類企業更容易完成。仍以A建筑施工企業2011年度為例:12月31日銀行借款余額300萬元,全年利息支出24萬元,平均資本成本率6.5%,平均所有者權益1400萬元,平均負債4500萬元,平均無息負債3900萬元,平均在建工程3000萬元,稅后凈營業利潤=--200+24×(1-25%)=-182萬元,則該企業2011年度經濟增加值=-182-(1400+4500-3900-3000)×6.5%=-117萬元;如果該企業沒有銀行借款,2011年度企業經營虧損仍為200萬元,則該企業2011年度經濟增加值=-200-(1400+4500-3900-3000)×6.5%=-135萬元,反而造成該項考核指標進一步降低,甚至影響到考核指標的完成。
通過上述實例比較分析,兩項指標考核范圍完全不一致,計算得到的指標數字差距很大,不應該混為一談,毫無可比性而言。但是主管部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發的不同表格中,只標注增加值填項,并沒有明確是填寫產業增加值或經濟增加值指標,就容易造成填報者填寫數據不一致,不僅主管部門匯總造成數據不實,也會引起主管部門認為企業數據異常,對企業重點注意。
個人對兩項考核指標的認識:認為產業增加值更能反映一個企業對國家社會所做的貢獻,經濟增加值用于考核一個企業的保值增值的指標,有些過于片面,衡量一個企業存在的價值,當然需要看它的盈利與發展,但是更應該考慮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認為產業增加值更全面,更能綜合反映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當然,主管部門國資委用于對監管企業考核,一個企業只有保值增值,才可以保持國有資本不斷增長,經濟增加值用于國民經濟統計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