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東
(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鉆孔灌注樁由于其自身承載力高、無擠土、無振動等優點已在樁基工程中廣泛的應用。而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高層建筑的大量興建,對地基承載力的要求日益增大。而通過增加樁長、擴大樁徑等方法來提高單樁承載的空間是比較有限的,后注漿的施工技術可以明顯的提高單樁承載力。
本文根據西安某33層高層住宅項目,通過對后注漿灌注樁與非后注漿灌注樁的性能進行比較,揭示了后注漿施工技術的優點,為類似工程積累經驗。
根據地勘報告可知,擬建場地跨越兩個地貌單元,樁基底層均為砂層,地層結構及主要特征參數見表1。

表1 地層結構及主要特征參數
1)非注漿灌注樁試算。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需大于2 650 kN。取地勘鉆孔號129點(42 m樁長范圍內土層信息見表2),按樁長均為42 m,樁徑800 mm,1 000 mm計算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計算結果見表3。

表2 42 m樁長范圍內土層信息

表3 樁徑800 mm及1 100 mm計算結果
由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當采用非注漿灌注樁時,樁長需要42 m,對成孔設備要求較高,施工難度較大。且單純增大灌注樁直徑的效果不是很明顯,故采用后注漿技術來提高樁豎向承載力,無疑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最好途徑。
2)后注漿鉆孔灌注樁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計算。
采用樁長30 m,樁徑1 000 mm,樁端后注漿,單樁極限承載力標準值按下式計算:

其中,u為樁身周長;lj為后注漿非豎向增強段第j層土厚度;lgj為后注漿豎向增強段內第i層土厚度,對于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當為單一樁端后注漿時,豎向增強段為樁端以上12 m;當為樁端、樁側復式注漿時,豎向增強段為樁端以上12 m及各樁側注漿斷面以上12 m,重疊部分應扣除;對于干作業灌注樁,豎向增強段為樁端以上、樁側注漿斷面上下各6 m;qsik,qsjk,qpk分別為后注漿豎向增強段第i層土初始極限側阻力標準值、非豎向增強段第j層土初始極限側阻力標準值、初始極限端阻力標準值;βsi,βp分別為后注漿側阻力、端阻力增強系數,無當地經驗時,可按表5取值。對于樁徑大于800 mm的樁,應按表4進行側阻力和端阻力的尺寸效應修正。

表4 大直徑灌注樁側阻力尺寸效應系數φsi及端阻力尺寸效應系數φp

表5 后注漿側阻力增強系數βsi及端阻力增強系數βp
經計算,后注漿的單樁豎向承載力與普通灌注樁的比較見表6。

表6 直徑1 000 mm后注漿灌注樁與普通樁的比較 kN
由表6比較結果可以看出,在同等條件下,采用后注漿技術,可使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由1 970 kN提高到2 985 kN,提高51.5%。
樁底樁側后壓漿技術是國內外近年來發展的樁基改良技術。樁底注漿有的在樁底放置膠囊,通過向膠囊注漿形成擴大頭;有的在樁底放置注漿箱體等等。樁側注漿多數是在鋼筋籠上預埋袖閥管,成樁后48 h內高壓漿沖破保護層實施有損注漿。
后壓漿技術的特點是采用外置式后壓漿閥,成樁后實施無損注漿,其作用機理是:在樁體形成2 d后,由樁端和樁側的預埋管閥壓入水泥漿,通過漿液的滲透、劈裂壓密等方式,加固泥皮和樁底沉渣的固有缺陷,改善樁土界面,并使樁周一定范圍內的土體得到加固,土體強度增加,增大樁側摩阻力和端承力,從而大幅度地提高單樁極限承載力和減少沉降量。
1)單樁承載力較高時,應注意樁身與結構強度相匹配。
2)采用后注漿工藝時,應保證注漿水泥量的充足,同時為了提高注漿效果,應嚴格控制注漿流量,并宜分多次注漿,其間隔時間宜通過試注漿確定。
3)已有工程經驗表明采用后注漿技術時,單樁承載力提高幅度值變化很大,與施工工藝密切相關,應注意施工管理及樁基檢測;設計取值時應留有足夠的安全度。
工程實踐表明,在相同的工程地質條件下,與普通的鉆孔灌注樁相比,采用可靠的樁底、樁側后注漿施工工藝時,不但能夠提高成孔、成樁質量,而且可消除孔底沉渣、孔壁泥皮影響,維持孔壁穩定,從而提高基樁承載能力,減小沉降變形,具有明顯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1]JGJ 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范[S].
[2]《樁基工程手冊》編寫委員會.樁基工程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