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姜,吳敬學,楊 巍,王志丹
(1.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北京100081;2.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29;3.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遼寧沈陽110161)
近年來我國部分鮮活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頻頻演繹“過山車”式行情,引起社會各方廣泛關注。鮮活農產品是我國消費者除糧食外最主要的食物營養來源,包括新鮮蔬菜、水果,鮮活水產品,活的畜禽和新鮮的肉、蛋、奶[1]。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其價格的大起大落會嚴重擾亂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制約整個產業鏈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現狀特征,深入分析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的規律和原因,對平抑我國物價、保障居民生活穩定、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國內有關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對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已有的研究文獻絕大多數側重于對少數幾類鮮活農產品,如蔬菜、豬肉等進行理論分析,對鮮活農產品總體的實證研究不多。另外媒體常常將較高的流通成本視為“菜貴傷民”的元兇,但是這種高流通成本之說卻解釋不了“菜賤傷農”的原因。本文嘗試從經濟學角度,在蛛網模型及政府宏觀政策調控理論基礎上,對我國鮮活農產品價格大幅度頻繁波動進行研究。
的健康發展,并最終影響消費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生活,同時損害廣大農民的利益。因此,研究我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鮮活農產品占中國人的食物比重日益加大,“菜籃子”產品價格①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實際情況,本文以“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反映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情況。在居民消費價格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已成為物價水平的一個主要體現。相對于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情況,我國鮮活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表現出一些獨有的特點。
1.價格在波動中總體趨漲,并呈現出領漲領跌的態勢。從圖1可以看出,2005年以來,我國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較為明顯,但總體價格指數有逐年上漲的趨勢,年均上漲7.3%。2008年“菜籃子”產品年均批發價格指數比2006年上漲18.2個百分點,2009年較2008年下降2.8個百分點,2010年又波動上漲,至2011年比2010年上漲了近20個百分點。

圖1 2005年以來我國“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月度走勢圖
與2003年由糧食生產價格上漲帶動其他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不同,2007年到2008年新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以生豬價格上漲為先導,然后由豬肉價格帶動具有鮮活農產品特點的禽、蛋、水產等食品價格全面上漲,從而推動農產品價格總體水平不斷上升[2]。本文采用 X-12季節調整法對2009年以來“菜籃子”批發價格指數與糧食批發價格指數進行調整,去除季節變動因素,再采取H-P濾波(Hodrick-Prescott Filter)法去除二者長期趨勢獲得價格波動的周期成分,即其價格真實的波動情況(圖2)。可以看出,我國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領先于糧食價格波動,并且其波動程度較后者而言更為激烈,糧食價格波動明顯滯后于鮮活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這一點與農業部監測顯示一致。
2.價格波動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鮮活農產品易腐性強,生產銷售周期短,并且沒有倉儲,有些時鮮產品僅能在某些時節才能購買到,進一步強化了價格季節性波動的剛性效應,與糧食相比,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季節性特征十分顯著。通過對2009年以來“菜籃子”產品價格與糧食價格進行季節調整,得到二者的季節因子分析圖(圖3),可見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季節性較強,而糧食價格的季節性波動較為平穩,鮮活農產品的價格波動表現出很強的季節性特征。我國鮮活農產品每年1-2月份價格較高,2月份達到全年最高價格,3-6月份逐月下降,7-8月份出現小幅度回升,之后價格大幅度的下降至11月份,達到全年價格中的最低點,12月份開始繼續呈現出猛烈上漲趨勢,直至來年2月份,重新達到年度最高點,完成12個月的價格波動周期。目前我國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周期為當年2月(峰)——11月(谷)——第二年2月(峰),價格的季節性波動比較平穩。

圖2 2009年以來我國“菜籃子”產品與糧食批發市場價格真實波動情況

圖3 2009年以來我國“菜籃子”產品與糧食價格波動季節周期圖
3.價格波動周期變短、頻率增快且波幅加大。農產品價格波動是農產品市場運行的天然屬性,具有一定的時間規律。以生豬為例,歷史情況顯示豬肉價格波動的平均周期為6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別為3.5年和2.5年左右①數據來源于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本文選取2000年以來的豬肉月度價格數據,并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通過季節調整和H-P濾波獲得豬肉實際價格波動的周期成分,最終計算得出反映波動周期的豬肉價格變異率[3](見表1),結論如下:近年來我國豬肉價格波動的周期長度為3-4年,平均為41.67個月,上升期平均為17.67個月,遠遠小于歷史數據,價格波動周期時間明顯縮短;同時周期峰谷落差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價格波動振幅加劇。

表1 2000年以來我國豬肉價格波動周期
從價格波動頻率來看,2000-2007年的84個月里,豬肉價格有11次月度價格波動幅度在5%-10%之間,平均7.6個月發生一次,但2007年-2012年4月以來的64個月里,豬肉有24次月度價格波動幅度超過5%,平均2.7個月發生一次,并且其中9次為10%以上的顯著波動。同時蔬菜、水果、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也較為頻繁,據研究,在2000年11月-2009年2月的100個月中,蔬菜有62個月月度間價格波動幅度超過10%,水果有42個月月度間波動幅度超過10%,水產品有30個月月度價格波動幅度超過5%[4]。
4.價格波動對CPI上漲影響顯著。在我國,食品占CPI統計的權重約為1/3。隨著食物消費結構改變,鮮活農產品在我國居民食物消費中的份量越來越重,據統計,2010年我國除了水果與奶產品的人均占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外,其余“菜籃子”產品的人均占有量已經接近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受消費習慣的影響,蔬菜、豬肉等產品在日常生活中消費比重較高[5],所以消費者對這些鮮活農產品的價格漲跌十分敏感。
如表2所示,除了少數鮮活農產品的生產價格與相應的消費價格變化方向在部分年份存在差異外,多數鮮活農產品生產價格的變動會帶來消費市場價格相應的漲跌,并且多數鮮活農產品消費價格的漲幅相當明顯,遠遠超過生產價格上漲幅度,但跌幅卻較小于生產價格,有些年份即便生產價格下跌,但其消費市場價格卻仍小幅上漲(見表2陰影部分)。

表2 2002-2010年中國部分鮮活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價格與上一年比較的跌漲幅度 單位%
由于農產品生產的特殊性,受天氣等自然條件影響,鮮活農產品價格在一定幅度范圍內的波動屬于正常現象。但近年來我國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日趨頻繁且波動幅度逐漸增大,短時間內價格大起大落,造成這種非常規性的價格大幅度波動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據統計,1996-2011年的15年間,我國“菜籃子”產品中,蔬菜價格增長了1.26倍,肉類增長了0.74倍,禽蛋增長0.43倍,奶類增長4.18倍,水產品增長0.7倍,水果增長3.89倍。“菜籃子”產品的人均占有量在人口不斷增長的前提下也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2011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占有蔬菜504.17公斤,水果168.99公斤,肉類59.06公斤,奶類28.28公斤,水產品41.59公斤。然而在鮮活農產品生產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我國各地市場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量在一定時期內是有限的,供給的急劇增長超過了需求的有限增長:近十年來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購買鮮菜115公斤左右,豬肉20公斤左右,禽類、鮮蛋各10公斤左右,總體人均消費量變化不大。以蔬菜為例,在H-P濾波分析的基礎上,去除長期趨勢,獲得我國蔬菜人均占有量與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量的周期波動成分(圖4)。可以看出,我國城鎮居民人均蔬菜購買量比較穩定,波動非常平緩,而人均占有量波動幅度則比較劇烈,說明我國蔬菜的供給量年度間變化幅度較大。

圖4 1996-2011年我國蔬菜人均占有量與城鎮居民人均購買量波動的周期成分
鮮活農產品保鮮性差,生產出來必須及時銷售,否則便失去了市場價值,并且其銷售周期短,不耐儲藏,市場幾乎一次性出清。與此同時,鮮活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又較為穩定,供給量一旦激增,極易造成價格暴跌。近年來,影響我國鮮活農產品供給不穩定的因素明顯增多,這種市場需求量與供給量的不均衡導致了其價格波動頻發。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我國居民食品消費需求及其結構發生明顯改變。受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影響,我國鮮活農產品的消費彈性由于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日益凸顯剛性,即由相對的“奢飾品”變為“必需品”,其需求的價格彈性也表現為剛性,不僅小于非農產品,而且小于糧食等大宗農產品。據測算,我國大米等糧食的需求價格彈性小于0.5,鮮活農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小于0.3,其中豬肉和水果的需求價格彈性小于0.2。說明鮮活農產品價格對供需變化的敏感程度超過了糧食等大宗農產品,供給少了價格暴漲,供給多了價格暴跌。
另一方面,我國鮮活農產品的供給量受價格影響很大,有較大的伸縮性。我國鮮活農產品生產多為分散的小農生產方式,組織化程度低,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信息嚴重不對稱,大部分農民只能憑借眼前價格信號決策未來的生產活動,價格高了盲目多生產,價格低了就迅速退出少生產,農戶追漲殺跌式的盲目生產造成鮮活農產品有時供不應求,有時供大于求。因此,在鮮活農產品市場供求的動態調整中,農戶對價格反應的滯后性,價格對產量反應的即時性和消費者對價格的低敏感度,必然會使鮮活農產品供求落入惡性的“發散型蛛網”周期,形成生產大起大落、價格劇烈波動的不穩定市場態勢。
在市場經濟中,流通成本計入商品價格成本是正常的,鮮活農產品流通商和零售商承擔了各種費用、產品品質和價格風險等,獲取利潤無可厚非。但目前我國生鮮產品的流通費用占總成本的70%,比國際上高出20個百分點以上,其中又以新鮮蔬菜銷售最為典型[6]。國際上公認的蔬菜從田頭到菜籃的大致合理價差在3-4倍,而國內許多品種零售價則高出田頭價10倍以上,造成我國鮮活農產品產供銷體系中顯著的中間商人自肥、農民和城市居民兩頭吃虧的現象。
通常而言,鮮活農產品從“田頭到餐桌”一般涉及農戶、中間商、零售商和終端消費者等市場主體。我國鮮活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獨立經營,進入市場的主體太多,農戶幾乎沒有定價權;而中間商、零售商則在收購上具有較大的選擇性,一方面盡可能壓低田頭收購價格,另一方面盡可能抬高市場零售價格,當價格上漲時,中間商和零售商可以獲取較大利潤;當價格下跌時,他們也能從消費者手里獲利來彌補成本。最終的鮮活農產品價格變化不能在生產和消費環節的主體上均衡傳導,導致處于劣勢的生產者價格波動劇烈,尤其價格下跌時,價格放大效應明顯。同時一些鮮活農產品價格脫離供求,受資本炒作影響嚴重,資本化的取向使得價格形成機制存在強烈的杠桿效應,進一步加劇了價格波動幅度。
1988年,國務院批準了農業部提出的在全國實施“菜籃子工程”構想后,全國各大、中城市和菜籃子產品主產區相繼進行了旨在增加和改善鮮活農產品供給的菜籃子工程,以滿足城鎮人群的消費需求。然而部分地方政府主導的“菜籃子工程”引發了當地一些鮮活農產品生產規模無節制的擴大,超過了市場的消費承載能力,政府并沒有相應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而我國農戶的市場意識薄弱,對市場價格走勢的判斷能力不夠成熟,最終造成了供過于求“菜賤傷農”的結果。
目前我國鮮活農產品的價格調控更傾向于平抑消費價格,卻沒有在價格異常低迷時出臺保證農民效益的措施,沒有長效、均衡的政策保護生產價格,調控的杠桿明顯傾斜。統計資料顯示,2004年以來國家實施的最低收購價等支持保護政策促進了糧食價格穩定和農民持續增收,而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還沒有建立穩定價格的長效機制,價格波動較為頻繁[7]。另外,至今我國尚未建立鮮活農產品供需價格信息權威發布體系,普通農戶、零售商、消費者乃至市場監管者對市場信息掌握不足或信息失真,并且地方政府在此方面也一直缺乏有力的扶持,不能及時調整政策信號。
長期以來,我國對鮮活農產品更多采用“順周期”調節的政策手段,即當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時,政府總是鼓勵農民增加生產保證供給,價格低迷的時候卻沒有完善的保護政策。例如蔬菜補貼通常是在蔬菜價格處于高位時,政府基于維護蔬菜價格穩定而采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本質是促進蔬菜產業發展,提高蔬菜供應量,降低蔬菜價格,但受蔬菜補貼政策慣性的影響,又會出現蔬菜供給量遠超過市場需求,蔬菜價格被迫大幅下降的情況[8]。同樣的,豬肉價格高的時候,居民消費負擔重,政府則采用大量的補貼手段補貼養殖戶,讓其恢復生豬養殖,并提供疫苗、保險等鼓勵措施。如圖5所示,這種“順周期”調控往往不是把價格波動的幅度減小,反而把這種波動幅度放大:價格高的時候政府不鼓勵,農民也會在下一季多種養,價格低的時候農民在下一季自然會少種養,但是政府干預進來之后導致農民該種多的時候種得更多,該種少的時候種得更少,從而加劇了價格的波動范圍。
多年來,美國在提供農產品價格支持上采取“反周期”補貼的調控手段。反周期補貼指為某些農產品設置一個目標價格,當這些農產品的實際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美國政府按照標準進行補貼。反周期補貼與目標價格正相關,與實際價格負相關,與當前產量無關,即當價格高的時候,政府減少這種補貼,價格低的時候,增加這些補貼,這樣最終放大性的價格波動就能夠縮小。

圖5 “順周期”調控與“反周期”調控效應示意圖
1.采用反周期調控手段,減緩價格波動幅度。在我國對鮮活農產品市場實行反周期調控,要在市場價格低谷時進行調節,給生產者發放適度補貼,降低農民損失程度。此時是市場價格信號引導供給最弱的時刻,也是政府發出強烈信號的最佳時機。鮮活農產品生產周期短,產品種類和地域之間的調節余地大,部分品種的暫時性短缺或者價格被炒高是市場的正常現象,并且這種暫時性短缺會引發生產者投入的積極性,供需很快就能回復平衡,政府既沒有必要直接干預,也難以有效干預。因此在市場價格高峰時,建議依靠市場自身的調節機制,如果政府介入行政干預往往會把握不好復雜多變的供需信息,常常放大信號、干預滯后,會導致市場價格更大的波動,阻礙農產品價格向均衡狀態的回歸。
2.強化產銷信息監測預警,降低生產的盲目性。在我國,農民的種養意愿主要依據前一年的價格,并更傾向于相信政府。因此,對鮮活農產品實施反周期調控,要建立權威、公開、有效的全國鮮活農產品產需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提前對農民種植養殖意愿、農民采購情況、農資肥料等生產的先行指標進行監測,并通過主流媒體分品種適時發布權威性的供求動向信息,提供鮮活農產品供求、成本、價格走勢等預測信息的宏觀指導和服務,并在充分尊重農產品生產自然性和地域適宜性的前提下,按照生產效率和綜合成本最優化原則,在區域和時間上盡可能明確由哪些地區在什么時間種養多大規模的具體品種產品,從而使得農民更加理性地進入或退出市場,避免一哄而上的跟風生產或者盲目棄種。
3.建立和完善鮮活農產品政策性保險制度,增強農民抵御風險能力。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承保的主要是糧棉油等大宗農作物。而鮮活農產品種類繁多,不耐儲藏,并且沒有最低收購價保護政策,賠償風險較高,除非有政府政策性補貼,否則保險公司不愿意介入,推行完全市場化的商業保險可能性不大。另外如果沒有政府資金帶動,農民根本不會主動投保,因此必須加大財政投入,由政府出資帶動農民進行投保,通過政策性金融保險彌補價格波動給農民造成的損失,讓各級政府和生產者共同分擔自然和市場風險,保護農民的基本種植收益和生產的積極性,保證鮮活農產品生產和價格的穩定。針對部分鮮活農產品季節性生產特征,政府可適當增加冷庫建設,擴大儲備規模,緩解由于集中上市容易導致的賣難問題。
4.加快鮮活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提高農民的定價權。我國鮮活農產品社會化服務程度較低,大量生產散戶得不到合理保障,并且由于鮮活農產品自身的特性,農民總是處在與中間商和市場博弈的弱勢地位,對產品的定價基本沒有發言權。因此,要加強扶持鮮活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的發展,使其在生產技術推廣、流通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不只是單純的規模化生產,更重要的是提高群體獲取生產信息以及市場談判議價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鮮活農產品品牌效應,利用各地的地域資源稟賦獲取獨特的品質優勢,鼓勵高品質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促進鮮活農產品產業的良性發展。
[1]農業部,商務部,交通部等.全國高效率鮮活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建設實施方案[EB].http://cxpt.agri.gov.cn/lstd/200910/t20091019_8020.htm.
[2]李國祥.2003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價格上漲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2):11-21.
[3]劉芳,何忠偉.中國鮮活果蔬產品價格波動與形成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4]許世衛.構建市場調控體系,應對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EB].農業部網站:http://www.moa.gov.cn/sjzz/scs/gzjb/201112/t20111209_2426330.htm.
[5]張紅宇,楊春華等.對鮮活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分析與思考[J]. 農產品市場周刊,2011,(45):8-11.
[6]杜海濤,楊遠帆.生鮮產品70%成本在流通[N].人民日報,2013-01-21(1).
[7]錢克明.關于我國農產品價格調控的政策及建議[A].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2009[C].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183-201.
[8]羅超平,王釗.波動頻率、季節性上漲與蔬菜價格演進機理:1978~2010年[J].改革,2012,(5):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