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張大勇 王 樂
(1.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唐山研究院;2.河北聯合大學礦業工程學院;3.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
銅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原材料之一。隨著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對銅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可選性好的單一硫化銅礦石資源日益減少,氧化-硫化混合型銅礦資源的開發研究已成為選礦科研領域的新熱點。大量的研究表明,混合型銅礦石的可選性與礦物組成、銅礦物嵌布狀態以及含泥量等關系密切,浮選法和浸出法是目前處理此類礦石的主要方法。
新疆某銅礦礦石屬于氧化-硫化混合型銅礦石,銅品位為1.45%,試驗對該銅礦石進行了浮選工藝研究。
礦石中主要硫化銅礦物為銅藍,主要氧化銅礦物為孔雀石、藍銅礦,脈石礦物主要是石英、方解石、白云石、長石等。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 %
從表1可以看出,礦石中有價元素為銅,其他元素沒有回收價值。
對磨礦細度為-200目占67%的該銅礦石進行了篩析,結果見表2。

表2 -200目占67%磨礦產品篩析結果
從表2可以看出,磨礦產品中越細粒級的銅品位越高,+200目粒級銅品位明顯低于-200目粒級。表明銅礦物的粗粒連生體較少,大部分以細粒單體或連生體的形式存在,因此,在進行浮選試驗研究時應重點考慮對細粒級的回收。
按圖1所示的流程進行粗選條件試驗。

圖1 粗選條件試驗流程
2.1.1 磨礦細度試驗
磨礦細度試驗活化劑硫化鈉用量為200 g/t,捕收劑丁基黃藥為100 g/t,起泡劑2#油為30 g/t,試驗結果見圖2。

圖2 磨礦細度試驗結果
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磨礦細度的提高,粗精礦銅品位和回收率均先上升后下降,說明提高磨礦細度有利于銅礦物的單體解離,粗精礦指標雙雙上升;但當磨礦細度超過-200目占65%以后,泥化現象的加劇會惡化浮選過程,影響銅礦物的浮選,因而粗精礦指標雙雙下降。綜合考慮,確定后續試驗的磨礦細度為-200目65%。
2.1.2 捕收劑試驗
2.1.2.1 捕收劑選擇試驗
捕收劑選擇試驗磨礦細度為-200目65%,硫化鈉用量為200 g/t,2#油為30 g/t,捕收劑丁基黃藥、丁基黃藥+丁銨黑藥(質量比為1∶1)、乙硫氮用量均為100 g/t,試驗結果見表3。

表3 捕收劑種類選擇試驗粗精礦指標 %
從表3可以看出:丁基黃藥選擇性捕收效果最好,因而粗精礦銅品位最高;丁基黃藥+丁銨黑藥捕收能力最強,因而粗精礦銅回收率最高。從盡量提高粗選回收率出發,選擇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為捕收劑。
2.1.2.2 捕收劑用量試驗
在探索試驗確定了丁基黃藥與丁銨黑藥質量比為3∶1后,按此比例進行粗選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用量試驗。試驗的磨礦細度為-200目65%,硫化鈉用量為200 g/t,2#油為30 g/t,試驗結果見圖3。

圖3 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粗選用量試驗結果
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用量的增加,粗精礦銅品位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趨勢,回收率先上升后下降。綜合考慮,確定后續銅粗選試驗的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用量為100 g/t。
2.1.3 硫化鈉用量試驗
氧化-硫化混合型銅礦浮選用硫化鈉活化氧化銅礦物時,硫化鈉的用量很重要,其用量過大時,會引起礦漿pH值的變化,最終導致已經硫化的銅礦受到抑制,因此,硫化鈉的用量是影響銅礦物分選效果的重要因素。
粗選硫化鈉用量試驗的磨礦細度為-200目65%,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用量為100 g/t,2#油為30 g/t,試驗結果見圖4。

圖4 硫化鈉用量試驗結果
從圖4可以看出,隨著硫化鈉用量的增加,粗精礦銅品位先顯著下降后緩慢上升,回收率先顯著上升后下降明顯。綜合考慮,確定后續銅粗選試驗的硫化鈉用量為200 g/t。
2.1.4 2#油用量試驗
2#油用量試驗的磨礦細度為-200目65%,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用量為100 g/t,硫化鈉用量為200 g/t,試驗結果見圖5。

圖5 2#油用量試驗結果◆—品位;■—回收率
從圖5可以看出,隨著2#油用量的增加,精礦銅品位下降,回收率先上升后下降。綜合考慮,確定銅粗選的2#油用量為30 g/t。
在條件試驗和開路試驗基礎上進行了閉路流程試驗,試驗流程見圖6,試驗結果見表4。

圖6 閉路試驗流程
從表4可以看出,該氧化-硫化混合型銅礦石采用1粗3精2掃、中礦順序返回流程處理,可獲得銅品位為24.98%、回收率為83.58%的銅精礦。

表4 閉路試驗結果 %
(1)新疆某銅礦石為氧化-硫化混合型銅礦石,磨礦細度為-200目占65%時,銅礦物粗粒連生體較少,銅在細粒級明顯富集。
(2)礦石在磨礦細度為-200目占65%的情況下,采用1粗3精2掃、中礦順序返回流程處理,可獲得銅品位為24.98%、回收率為83.58%的銅精礦。
[1] 王毓華,鄧海波.銅礦選礦技術[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12.
[2] 胡岳華,王淀佐,等.硫化礦浮選電化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 李榮改,宋翔宇,喬江暉,等.含泥難選氧化銅礦石選礦工藝研究[J].礦冶工程,2008(1):46-50.
[4] 程 瓊,庫建剛,劉殿文.氧化銅礦浮選方法研究[J].礦產保護與利用,2005(5):32-35.
[5] 高起鵬,宿 靜,秦貴杰.氧化銅礦硫化浮選的幾個問題[J].有色礦冶,2003,19(2):22-23.
[6] 歐樂明,尹冰一,馮其明,等.某硫化-氧化混合型銅鈷礦浮選工藝研究[J].金屬礦山,2009(2):75-78.
[7] 廖 乾,馮其明,歐樂明,等.某復合型銅鈷礦合理選礦工藝及硫化作用機理研究[J].礦冶工程,2010(5):44-48.
[8] 駱 任.新疆某氧化銅礦的浮選工藝研究[J].湖南有色金屬,2012,28(2):9-12.
[9] 黃彥龍,柏少軍,文書明,等.云南某難選氧硫混合銅礦石的選礦試驗研究[J].礦產綜合利用,2012(3):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