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
教師不僅擔負著教書,傳授文化知識的責任,還要育人,讓每個學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學會做人做事、健康成長。在青少年違法犯罪率逐年升高的形勢下,開展法制教育刻不容緩。鄧小平同志就曾經指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向小學生普及和宣傳法律常識,讓少年兒童不斷提高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主動性、自覺性,既可以避免少年兒童不斷增強法律常識,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有效避免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
學校是普及和宣傳法制教育的主陣地,除了通過專題講座、主題班會等途徑傳播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種子,還應該將法制教育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滲透到學科教學中。學校教育不再滿足于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生也不能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必須要求他們具備社會生存能力,更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作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更應當從小培養兒童的法制意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學地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法制教育資源,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增強法制意識。以下是我在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的一點心得:
一、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講法制,透法制
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法制,學生樂于接受也易于接受。如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在學生了解地球的美麗與易碎后,針對當前環境破壞日益嚴重的狀況,讓學生結合自己所了解到的以及自己親眼所見的破壞環境的現象來談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后自然引出我國為保護地球而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相關內容,讓學生知道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法制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法制教育。
二、教學與法制相結合,一箭雙雕
在學科教學中申通法制教育,要讓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掌握好度,遵循“尊重學科、分量適中”的原則,根據學科的特點和憑借學科教材,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尺寸,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如在教學《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時,我結合課文中重點句子“有一座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來創設情境,向學生提問:每周的升旗儀式時,你是怎么做的?與學生交流后教師在總結時相機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升掛國旗時,可以舉行升旗儀式,舉行升旗儀式時,在國旗升起的過程中,參加者應當面向國旗肅立致敬,并可以奏國歌或者是唱國歌。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便讓學生體會到國旗的神圣及升國旗儀式的莊嚴,這樣既不影響學科教學,又讓學生受到法制教育的熏陶,從而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
三、找準滲透點,科學導入
各學科教材中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因素,只要我們教師從教材出發,找準滲透點,創造最佳的滲透氛圍,適時科學地導入,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在這當中不能置教學知識于不顧,強行滲透,這樣不但達不到滲透效果,反而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我在教學《掌聲》一文時,在引導學生弄清兩次掌聲的含義后接著向課外延伸:為什么殘疾人更需要關心與鼓勵?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了殘疾人應該怎么辦?學生回答后,我找準滲透點,接著向學生提問:殘疾人和其他公民是否具有平等的權利?導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這樣過渡到法制教育上來,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法制教育,又不會覺得牽強、生硬。
總之,要教好下一代,不光要掌握好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所以,從小開始就必須培養他們的法制意識,為將來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礎。當然,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這一新課題中,如何把兩者科學地結合起來,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有待我們廣大教師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