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陳愛林
【摘要】本文結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針對九江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機遇,系統地分析九江臨港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進而就完善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發揮產業集聚效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利用港口資源,培養、引進人才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發展策略。
【關鍵詞】九江;臨港產業;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臨港產業是以港口為核心,以巨大的經濟腹地為依托,依托港口的存在而存在并聚集發展起來的多種類、多層次、綜合性、開放性的產業體系。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江西一次城市功能大定位、產業大調整、構建城市群是必然的選擇。作為環鄱陽湖的城市群處于京九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接合部,九江的沿江臨港產業依托長江與京九交通大動脈,有發展臨港經濟的優勢。近幾年來,雖然九江的沿江臨港產業自身發展勢頭較好,但是近幾年發展仍然有許多問題,如沿江臨港產業的發展水平和其他沿江城市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產業結構不合理,現代物流業和服務業欠發展;港口資源沒有充分利用,相關人才欠缺等。九江臨港產業能否充分利用機遇,既是發展自身經濟的關鍵,也是必須解決難點。為此,本文試圖就此問題作一分析。
二、九江市臨港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與制約因素
(一)有利因素
1、區位優勢明顯。一是優越的地理位置。在中部六省中,江西是位于北面的惟一連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省份,最有條件接受沿海經濟輻射,同時九江地處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屬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全省唯一的沿江港口城市,獨享江西省152公里長江岸線,其中一、二級岸線92.52公里,占60.87%;資源豐富。
2、豐富資源。九江港是東西水運,南北水路中轉的重要樞紐,內河航道里程762公里,共有各類港口及專用碼頭144個,年吞吐量3000萬噸,最高貨物吞吐量5000萬噸,居長江各港口的第四位。豐富的土地資源,發展腹地較廣闊;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能夠滿足港口和大型工業用水需求。九江市城鄉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成本遠低于東部周邊省市,為沿港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3、交通便捷。九江市國家鐵路中長期規劃的四大八向樞紐之一,京九、合九、銅九、昌九城際等鐵路和昌九高速、九景高速、105、316國道以及區域內九瑞高速、大廣高速、彭澤至湖口高速等貫通,交通十分便利;同時九江港是江西省唯一的對外口岸,上通重慶,下達上海市并延伸海外,對九江沿江臨港產業中對交通的依賴性較大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礎和支持。
4、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九江擁有豐富的水土資源,農業發展基礎較好,糧食、棉花、蔬菜、油菜、水產等的產量豐富,都居于江西省的前列。隨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新農村的得到建設,新型生態農業也得到發展。對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在工業方面,已經形成石油化工、機械電子、紡織服裝、冶金建材、電力能源、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這些都為沿江臨港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5、逐步完善的基礎設施。沿江大開發以及城西港區碼頭等一批沿江碼頭建成運營,沿江臨港產業區自西向東涉及九江碼頭、城西、金安、金沙灣、銀沙灣和彭澤等若干臨港產業區,這些產業園區拓展配套物流產業規模,形成臨港產業聚集帶。快捷便利的交通,顯著的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的物流優勢,使得九江承接產業轉移優勢大大提升,為實現九江戰略發展的目標實現提供有力保障。
6、長、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基于九江擁有優越的地理區位條件,環境容量大,成本優勢和產業基礎及戰略環境,沿江臨港區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和提升空間。長、珠三角等發達地區許多產業轉移到九江發展,這也就進一步促進九江,特別是沿江臨港產業的發展。
(二)制約因素
1、臨港產業發展經驗不足,發展水平和周邊地區差距較大。與沿江臨港產業發展配套的港口、水運物流業還處于起步階段,港口建設和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很難有效的支持臨港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的發展對港口的依賴度比較低,影響了港口效益的整體發揮。同時產業的臨港特征不明顯,并且產業布局分散、集聚程度不高,還沒形成系統的、規模較大的產業集群。臨港產業發展規模不大,沒有充分利用依托港口發展產業的優越條件,臨港產業的發展和長江沿岸其他城市相比有比較大的差距。
2、產業結構有待改進,資源環境壓力大。近五年來,九江市三大產業結構比從15.4:51.9:32.7調整為8.7:57.6:33.7,其中工業主導地位更加顯著。九江沿江臨港區的產業以重化工業和制造業為主,這些都是粗放型工業,對資源的浪費較大,同時也污染環境。第三產業,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較緩慢,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企業運作效率和行業整體競爭力低。同時,絕大多數產業與物流業銜接不暢,現代物流業的規劃和扶持政策相應滯后,尚未形成和確定一個集市場信息、現代倉儲、專業配送、多式聯運和市場展示及交易為一體的物流功能平臺,與快速發展的經濟極不協調,且區位優勢尚未有效轉化。
3、產業集聚效益已經體現,但聯動效應較弱。主要是產業鏈條的延伸、工業園區公共基礎的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有待強化。產業主打方向不夠清晰、一二三產業結構不協調等等,同時不同縣區重復建設、產業結構趨同和過度競爭,以至于資源浪費現象較為嚴重,聯動效應沒有顯現,如沿湖旅游資源豐富,但因交通條件制約和體制等原因,旅游沒有形成統一的旅游線路和品牌,綜合效應低,影響了九江經濟,尤其是臨港產業的和諧發展。
4、港口的吞吐量偏低,對臨港產業帶動作用有待提高。近年來,雖然重視九江港口的發展,但相對于長江沿岸其他同等級城市的港口吞吐量來說,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港口的基礎設施不強,全市116個生產性泊位,港口裝備參差不齊,設施勞動強度大、能耗大、效率低、污染嚴重,嚴重制約了沿江臨港產業的發展。同時岸線資源及腹地也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不需要使用岸線的企業占據了岸線和腹地資源,港口深水沒有深用,港區的功能設置混亂等。
5、面臨人才制約因素。現階段,地區間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而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九江市人才短缺,高等院校較少,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比例偏低,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同時目前院校還沒有設置相關的專業,專業技術人才非常短缺。人才嚴重短缺對九江市發展臨港產業和提升產業結構,都是重要的制約因素。
三、九江市臨港產業發展的對策
臨港產業的發展從低級到高級,有其自身的演變過程,從貨物運輸為主導的服務型,到重制造業為主導的重工業臨港產業,再到以重輕工業為主導的混合產業,最后是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的綜合型臨港產業。九江的沿江臨港產業的發展處于第二個階段,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建議發展九江臨港產業應注重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完善產業布局,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延伸產業鏈
以九江港的建設為中心,加快臨港產業區重點港口建設,配套建設沿江、臨港基礎設施,形成技術先進,功能完善,互補配套的沿江港口體系。加大產業園區的整合力度,根據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產業基礎、發展潛力等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打造各具特色、梯次布局、共興共榮的產業群,形成專業化分工協作的區域產業綜合體系。并注重延伸產業鏈,以現有龍頭企業為基礎,加快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做大做臨港產業。
(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循環經濟
加強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控制,提高生態環境容量和承載力,制定和實施九江沿江臨港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加快臨港產業循環經濟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同時,引導企業自身在重視生產效益提升的同時,對環境也要進行保護,發展循環經濟,逐步形成資源循環式利用、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的新局面。
(三)發揮產業集聚效益、區域聯動效應
加大力度建設高水平的產業園區,提高園區承載力和配套服務能力,推動產業集中布局、集聚增長、集約發展;不斷提高園區的產業發展集中度和產業關聯度,提高園區的投入產業率,盡快形成園區生產專業化、產業集群園區化格局。引導企業可以實施產業聯系促進戰略,推進產品鏈集群與創新鏈集群相結合的發展路線,促進產業集群;將相關產業鏈吸引招商,延長臨港產業鏈,提高產業整體的競爭實力和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力。
(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對工業發展的支撐力
加速整合物流資源,利用區位、交通優勢,以港口集裝箱物流為中心,突顯九江物流優勢地位,發揮沿江承接功能,推進港區聯動,形成輻射和覆蓋規劃區及周邊地區的規模化專業物流中心。同時,大務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如金融、保險、信息、咨詢、商務等現代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以支撐工業的發展。
(五)積極培養與引進人才,為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經濟發展的根本驅動力是科技革命與經濟社會的變革,而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充分地整合和借助九江學院、九江職業技術學院等科研院校資源優勢,加強校企結合、產學研結合,加強區域間人才交流與合作,建立區域內和異地人才共享機制,形成人才資源共享平臺,為九江沿江臨港產業經濟建設創造人才、積聚人才、提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