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滿昭
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它的目標是使全體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必修課之一的音樂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達到音樂課程標準的最基本要求,做到大面積提高學生的音樂基本素養,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打好基礎,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注意大面積的同時,必須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要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貫徹大面積提高音樂基本素養與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相結合的原則。
一、要加強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調查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個性愛好,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計劃,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這也是實施本教學原則的前提。尤其是對低年級的班級和剛成立的課外音樂活動社團中的學生,更要做好深入的調查研究工作,了解他們對音樂的態度、音樂接受能力、音樂記憶力、樂感、音樂基本素養以及愛好、性格、個性等方面的特點,建立學生音樂情況調查的個人“檔案卡”,及時記錄他們的發展及變化,將相同情況的學生歸類分組,以便在集體教學形式中,發揮其小組的作用。
二、要注意量力性、可接受性
無論是教材的組織、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方法設計,都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對象,學生的實際一一他們的年齡特征、生理、心理因素、原有的音樂能力水平等,教學安排、教材選用、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否被大部分學生所接受。
三、要注意循序漸進和鞏固性
在教學中是否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是否扎扎實實按音樂教學的系統性、科學性進行教學等等,都與大面積提高學生的音樂基本素養有密切關系。在注意大面積的同時,還要處理好對部分特殊情況學生的發展。近年來由于社會音樂教育及家庭音樂教育的發展,有一小部分學生在音樂能力上已有一技之長,這些學生可成為教學中的骨干和助手,如聲樂好的學生在歌唱教學時,可擔任領唱和范唱;器樂好的學生在進行歌曲練唱時可擔任伴奏,也可作為器樂教學中的助手,讓他們的特長有施展之地,給他們以音樂實踐的機會,發揮其才能,對個別基礎差的學生,要鼓勵他們跟上全班的教學進度,他們的點滴進步要及時表揚。這樣,這部分特殊學生就各得其所,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還可以在課外音樂活動中體現,因為課外音樂活動完全憑個人的愛好和特長進行選擇參加。但是,音樂基本素養是基礎,沒有基本素養也談不上發展個性特長,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
上述幾點是相互關連、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大面積提高音樂基本素養與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相結合的原則是其成果與總結。
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就是培養學生有樂感,做到寓教于樂感培養之中。無論是發聲練習、視唱練耳、唱歌、奏樂、形體律動等都要有樂感,在音量、音色上也要體現出這種樂感來,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既訓練學生對音高、節奏、強弱、音色的技能技巧,又在樂曲所表達的情感及所塑造的形象中培養、提高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的能力。
學生在音樂教師的引導下,從感知到理解,初步掌握所學到的音樂知識和技能。教師必須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深刻的領會,反復記憶,做必要的保持和深化工作,以鞏固學生所獲得音樂知識和技能。
音樂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特殊認識過程,其主要表現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接受教師傳授的人類社會長期積累起來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并將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統一起來。同時,這一過程不單純是一個認識過程,也是一個在認識基礎上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個性發展的過程。
教師根據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人才的要求,按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與音樂課程標準,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傳授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通過音樂的各項教學活動,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提高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發展個性特長,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親身經歷,有助于他們更好的掌握音樂知識。
在音樂教學中,要重視個性發展,現代教學方法強調個性情緒在教學中的作用,這是符合生理學、心理學基礎的,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認識與情緒不可分割,積極的情緒對認識具有動力功能,大量的實驗證明,愉快時則感之比較敏銳,記憶比較牢固,思維比較活躍;反之,消極的情緒則會阻抑認識活動的開展,音樂屬情感性藝術,個性情緒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比其它學科更顯得重要,不能想象沒有情感如何進行音樂教學活動,積極的個性會產生興奮感、自豪感,給音樂教學活動注入活力,使每個音符伴隨著情感,而不是毫無情緒的音符組合,技能技巧不是機械的操作,而是有情感的表現。每唱一首歌、奏一樂曲都充滿著情感,大面積的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發展個性特長。這樣一來,音樂教學就取得了更大的效益,改變了傳統音樂教學中一味強調知識、技能技巧而忽視個性發展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克服了學生在學習音樂時的枯燥乏味,進而有了自己對音樂作品的人事和理解,把老師講的知識點和自己對音樂作品的一些獨到的見解結合起來,音樂作品表現出來的音樂內涵就更加豐富多彩了。
音樂教學是一種復雜的、多元的活動,這是由于音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等是隨著社會科學文化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的。音樂教學內容從過去單一的唱歌到如今的唱歌、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及音樂欣賞,還增加了器樂教學等,這是音樂教學發展的一個必然,也是大面積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發展個性的最終結果。試想,現在社會進步了,科技也隨之發達了,人們對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更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增強了,他(她)們還能停留在原來只唱歌的基礎上嗎?答案是絕對不能。他們在唱歌的前提下,把音樂擴展開來,發展到了今天增加的音樂欣賞、器樂教學、編創活動等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
為了更好地提高音樂教學質量,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增強他們的綜合實力,就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發展個性特長,把自己的個性色彩、個人魅力發揮出來。
全面提高音樂素養,發展個性特長。因為,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綜合實力,為了更多更好的打造出社會的優良人才,也為了共同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這是我們的工作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