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迪 陶霎
【摘要】古城揚州園林眾多,個園、何園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兩座私家園林,皆建成于清代晚期,園中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但又各具特色,本文意在通過結合園主人身份地位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淺析兩座園林文化風格的差異。
【關鍵詞】個園;何園;楹聯;文化差異
揚州園林在中國園林建筑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園林的眾多審美要素中,楹聯顯得尤為特別,它與山水林木、樓臺亭閣、名勝古跡共同構成園林景觀四大要素,與體現園林文化的關系甚為密切,常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楹聯來看出園林主人的情趣志向等。個園與何園是揚州現存最完整的私家園林,兩者之間雖有相似之處,卻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本文將以楹聯為切入點,淺窺個園與何園的文化風格差異。
一、追溯歷史、探訪舊聯
個園,南臨揚州著名古街東關街,北對揚州護城河風光帶鹽阜路,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兩淮鹽商商總黃至筠的家宅。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盡管如今我們了解到了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這些文化的遺存難免會有所損耗,現在在個園中所能看到的楹聯多是當代書法家所撰寫的楹聯,園中留存的舊聯數目不超過十副。其中包括抱山樓上的兩副:“峭壁削成開畫障,玉峰晴色上朱闌。”“二三星斗胸前落,十萬峰巒腳底青。”兩聯都表現了園中樓閣、假山的精致獨特,而后者更是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鄭板橋所撰。叢書樓前掛有中國著名書法家周志高先生所書舊聯:“清氣若蘭,虛懷當竹;樂情在水,靜趣同山。”該聯借蘭、竹、山、水四項景,闡述了讀書治學的道理:上聯勸誡人們要有蘭竹一般的清氣和虛懷,心性純凈、胸懷若虛才能真正進入讀書的境界,而下聯則升華到孔子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境界,勸勉家中子孫在做學問時要像山一樣沉穩、水一樣靈動。既能夠鉆研前人留下的知識,又能夠給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才能達到學習的最高境界。清美堂中留有的舊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后有良圖,惟儉與勤。”清美堂是黃家日常待客、議事的場所。因此,這幅楹聯有著家族規訓以及對外標榜的意義。而其中“耕讀傳家、勤儉為本”的思想,也是貫穿中國家族文化傳承的精神主干。東軸中進堂屋,即園主人家的餐廳所在,留有舊聯“家余風月四時樂,大羹有味是讀書。”意思是家有園林美景供四時游樂,又有最好的美味佳肴——讀書,人生大可以滿足了。由此可見屋主人知足常樂的心態。清頌堂中所掛則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這幅楹聯糅合了傳統耕讀思想與儒家果報思想,提出“積善、讀書”兩大思想核心主題,成了勸誡后代子孫的經典規訓。
寄嘯山莊,因園林主人姓何,所以當地人俗稱“何園”,位于舊城南河下,有“晚清第一名園”的稱號。主人何芷明,曾任湖北漢黃德道兼江漢關監督。當時漢口是我國重要的貿易港口,但主要業務卻由取得鴉片戰爭勝利的英國人把持。秉持陶淵明“舒嘯”之志,又有萬貫家產的大清道臺拂袖而去,于光緒九年(1883),借口照料母親,斷然辭官返里。何園中所掛楹聯不多,但多系名家之手。園中船廳前有聯:“月作主人梅做客,花為四壁船為家。”楹聯的落款為“毓如李鐘豫”。李鐘豫是江蘇江都(今揚州)人,字毓如,別號了然(以眇一目而號),人稱了然先生,又號江淮散人。官部曹、戶部郎中、尚書多年。精行書,善榜書,京城市井牌額多出其手。“與歸堂”前廊檐下所懸掛一副對聯:“退士一生藜莧食,散人萬里江湖天。”撰聯者是詩人、書法家何紹基(1799-1873),他與何芷舠的父親為同時代人,先后當上翰林,據說何芷舠很喜歡這副情致散淡的聯語,并一直保存著父執何紹基的墨寶,此副家藏舊聯為何芷舠在建寄嘯山莊時從舊宅移到此處的。還有“與歸堂”內所掛楹聯:“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該聯出自清代著名書法家孫星衍之手。
以上這些園中舊聯便是對個園、何園的楹聯進行比較的基礎,本文將以此為根本就兩座園林的差異展開論述。
二、商賈門第與官宦世家
個園住宅中路建筑第一進漢學堂內楹聯寫道:“三千余年上下古,一十七家文字奇。”意思即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已有三千多年,一十七家指的是一十七家正史,清代還沒有二十四史。說的是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園主人在這里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希望家中的子孫能夠用功讀書,考取功名。“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這是個園西路首進的清頌堂內的抱柱楹聯,清頌堂為黃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廳堂,也是黃氏家族聚會祭祀的場所,在這樣一個祖宗靈位在內的家族全體成員聚會的肅穆場所,懸掛這副楹聯可謂意義深遠。從這副楹聯中,我們可以知道黃至筠認為家族的存續除了行善積德之外,就是讀書入仕,認為“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在如此家風之下,黃氏諸子皆是飽讀詩書,更有其中佼佼者黃家二公子黃奭位居翰林,畢生鉆研漢學著作立說。這一切都與黃家鹽商出身有關。士農工商,以士為尊,商人居末,雖然黃至筠后來位居兩淮鹽總之位,家財萬貫,但是他深知書香門第并非是商賈之家能夠匹敵的。從叢書樓前的楹聯“清氣若蘭,虛懷當竹;樂情在水,靜趣同山”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黃家對儒家文化的崇敬和向往之情。商賈之家奮斗的終極目標是能夠邁入官場,從此真正的出人頭地,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所以個園中處處都能見到黃至筠對家中子孫的告誡,如清美堂的楹聯就寫有“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就連餐廳中也掛有“家余風月四時樂,大羹有味是讀書”的警句楹聯,告訴黃氏子孫飲酒作樂固然是人生樂事,但是只有通過讀書才能品味到人生真諦。
與黃氏鹽商富貴華美的個園府邸不同,同樣坐落在揚州的何氏園林就顯得精巧細致。何園主人何芷明辭官返鄉,遠離官場險惡賦閑在家,自成一派閑情雅致,懸掛于“與歸堂”前出自何紹基先生之手的楹聯“退士一生藜莧食,散人萬里江湖天”便是此時何園主人的精神寫照。退士、散人,指的都是隱士;“一生藜莧食”是借喻,離開官場的花花世界,淡泊名利,粗茶淡飯,甘之如飴,同時即使身“處江湖之遠”,依舊心系國家、憂國憂民,何園主人的心跡于此處昭然若揭。“與歸堂”內所掛孫星衍先生所作楹聯:“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春秋”指歲月,旨在告誡人們要把握時間,莫讓韶光匆匆逝去,“風雨”暗喻坎坷人生,這里是指在面對人生逆境的時候能夠有故友同行是很值得珍惜的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何園主人何芷明白入仕再到任職湖北漢黃德道臺而最終辭官隱居這期間對官場的殘酷有著極為深刻的體會,仕途不得志也是促使其辭官隱居的主要原因。而“與歸”二字,典出范仲淹《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體現出了主人以先輩隱逸之志為己志的情懷,表達出了園主人追求隱士生活的理想。也正是何家這般的讀書世家出身,才會有這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灑脫的心境。園中船廳抱柱之上所掛楹聯“月作主人梅做客,花為四壁船為家”,與前聯意境相得益彰,我們不僅能從聯中看出何芷舠仕途飄泊,更能從其中月、梅、船與主人相伴,有水就是“我”家,見到園林主人的風流雅致。也正是這樣的人家才能建成如此精致纖巧的園林。
三、盛世之末與西學東漸
從個園與何園的整體外觀來看,個園更顯得富麗堂皇。“峭壁削成開畫障,玉峰晴色上朱闌。”這副個園抱山樓中對聯便是落筆在描摹眼前實景,鬼斧天工的疊石秋山宛若騰空舒展的巨型畫卷,蒼翠濃郁的峰巒掩映在亭臺樓閣之中,藍天白云環繞著朱紅欄桿氤氳升騰。坐擁如此美景的應是何等富貴人家,又是怎樣的昌隆盛世才能有如此盛象?
“二三星斗胸前落,十萬峰巒腳底青。”相傳這是鄭板橋為抱山樓所題,意指將原本遙不可及的星斗攬于胸懷,將偉岸高聳的山巒峻嶺踏在腳下,寥寥數語將他張狂的個性、奇異的想象和恣肆的才情顯露無疑,而如此的張狂奇峻、肆意奔放,只會綻放于盛世之中,就如不遇開元不足以成太白,不逢亂世不足以成子美。當然,個園建造的如此富麗精美的原因離不開時代的影響。個園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歷時二十載,正是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即便如此,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鐘鳴鼎食之家依舊是富貴榮華。自古以來,中國的產鹽區主要在兩淮。因此兩淮地區的鹽商可謂是家財萬貫。有說法稱當時家產不足200萬兩白銀的人都不足以被稱為鹽商。而個園主人黃至筠作為當時兩淮地區的鹽商商總幾十余年,我們可以想象到他家產的豐厚程度。因而其斥巨資600萬兩白銀建造個園也不足為奇了。
然而就在半個多世紀之后,中國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我們再來看何園主人選擇已故的孫星衍先生撰寫的楹聯“莫放春秋佳日過,最難風雨故人來”置于正堂之中,不難感受出其對世道中落之感慨,昌明鼎盛之世就如那春秋佳日,朝廷逢難卻沒有風雨故人。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情,何芷舠移居揚州,買下了清初著名的畫家石濤所建的片石山房,并依附其建起了如今的寄嘯山莊,如此建起的何家園林,也不過是對即將逝去之大清王朝最后的挽留。何園被譽為“晚清第一園林”,它就如朝代之末的最后一縷霞光的返照之景,無益于力挽狂瀾,卻也為彌留之際的王朝渲染上一抹明艷。也恰恰正是這樣一個混亂的朝代,西學東進、中體西用,洋務運動開展了二十余年,西方的建筑之風也吹進何園這座原本應該古色古香的東方園林,法式的百葉門窗、日本式的拉門、法式的壁爐、鐵藝的床等等悄然出現在其中,此外,還有住宅建筑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稱道的細節,如地面設通風孔、地下建近兩米高的透氣層等等,展現了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中西合璧的造園藝術。
盡管都是身為揚州園林的典范,但是個園與何園由于園主人身份不同、所建年代的不同因而也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風貌,這是歷史留給我們屬于時代的見證。個園與何園不僅是揚州市的名園古跡,更是歷史留給世界的文化瑰寶,這里面不僅有園林亭臺樓閣、林水山竹的建筑藝術美,它更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族人的審美情致、一個家族的興衰軌跡、一個朝代的真實面貌,是在磚石瓦礫間鐫刻著的活的歷史。
揚州市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其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一些佇立在鬧市中的古董古物,而是展現出極富底蘊的揚州園林文化的主要內涵:由于地理條件、歷史原因、人文關系和南北文化交流諸因素的影響,揚州園林具有以南方之秀為主,兼有北方之雄的獨特風格;園因景勝,景因園異,各具千秋,無一重復,造園藝術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揚州園林的人文景觀,又與歷史上諸多的人文活動緊密相關,留下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記載了不少名人軼事,從思想上和精神上給后人以啟迪……總之,從某種意義上說,揚州園林楹聯多角度、全方位體現出我們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文明。這便是我們從多角度審視揚州園林文化深層意義之所在。
附記:本文為2012年度揚州大學大學生學術創新基金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指導老師:馬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