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玲 屈松濤
【摘要】我國資源豐富,山岳風景區數量較多,但作為同質產品的山體景觀整體建設水平良莠不齊,且許多山岳風景區規劃模式單一,缺乏特色,因此進行山岳風景區規劃特色分析非常必要。本文對黃山在整體功能定位、規劃特色進行分析,且在調查中發現它們在規劃建設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自己的改進建議,旨在同旨他山體風景區規劃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黃山;風景區;規劃開發
黃山風景區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南北長約四十公里,東西寬約三十公里,地跨市內歙縣、休寧、黟縣和黃山區、徽州區,山脈面積1200平方公里,規劃入黃山風景區面積約154平方公里,是號稱“五百里黃山”的精華部分。黃山風景區集中了黃山山脈的主要山峰,以山體觀光為主要吸引點,素有“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稱,在我國名山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
一、黃山風景區規劃現狀
黃山風景區的旅游主要集中在核心主峰的觀光游覽。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黃山風景區旅游容量有限,在旺季已經出現了超載運營的現象;另一方面,旅游產品類型相對單一,難以吸引游客停留較長的時間。實際上黃山山脈在風景區的外部仍然有很多高檔次的旅游資源尚未開發,所以在供需兩個方面的拉動下,黃山風景區外圍在近年來開發了一系列的景點,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旅游產品的選擇,增加游客在黃山停留的時間,豐富了黃山旅游形象。
為了達到規劃的目標,通過政府積極推動作用,以黃山風景區為核心,配合小企業的支持,在統一的形象戰略和分區規劃中,依靠經營管理的改革,逐步推進。黃山風景區規劃的目標定位為:改善管理,優化結構,擴大規模,完善服務,打造國內一流的旅游區。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規劃開發:
(1)規模定位
大黃山旅游區游客接待規模到2015年翻一番,相當于再造一個黃山風景區,增加當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延長游客逗留時間;
(2)功能定位
通過景點的差異開發和設施的完善,把大黃山旅游區建設成以黃山風景為核心吸引物,以自然和原生態為特色,集觀光、度假、休閑于一體的大型旅游區;
(3)形象定位
改變原來黃山單一的大眾觀光旅游區形象,在“老徽州、新黃山”理念下,增加未來四個大門的形象要素和標識系統,使游客一進入四大門就感受到明顯的旅游氛圍,而不是過去進入山門才進入黃山,逐步將黃山打造成一個生態的黃山、休閑的黃山,一個絕大部分旅游者都愿意游覽和停留的新黃山;
(4)布局定位:
實現“山上游,山下住”理念的逐步落實,并逐漸推進山下旅游各要素的完善口]。形成以黃山風景區為主要吸引中心,四大門旅游區各具特色,環黃山旅游帶共同發展,旅游基礎設施完善和旅游接待水平高的大旅游區格局。
二、黃山風景區規劃特色
(1)打造以黃山風景區為龍頭的景區群
黃山風景區無疑是未來大黃山旅游的核心,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是旅游發展的關鍵。首先,通過自身經營管理的改善來提高效益,樹立形象。黃山風景區目前存在著一定的經營管理問題,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游客管理問題,例如登山游客的結構性超載問題。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控制系統,引導游客從不同大門進入風景區來解決問題,從而黃山風景區的運行效率有所提高。
其次,“山上游,山下住”的模式通過風景區主動與山下對接逐步實現。通過以下幾種方式解決“山上游、山下住”的問題:①限制山上住宿人數;②抬高住宿費用;③開放夜間攀登。
再次,發揮黃山股份公司的資本優勢和資金吸納能力,為黃山風景區及周邊地區的開發提供資金來源。
(2)樹立景區新形象
游客感知是其出行的重要驅動力。黃山風景區逐步拓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大旅游區,使游客對黃山的新形象有一個確切的感知,而且把這種形象和旅游區的整體格局對應起來。目前,黃山市的游客大部分還是因為黃山風景區獨一無二的地位而到來,要使游客逐步感知黃山的新形象,依托原有黃山的品牌,通過新黃山形象的宣傳,建立游客的感知,使游客前來并逐漸接受新黃山的概念。
(3)通過服務整合資源
資源整合是大旅游區建立的基礎,使原來相對分散的各個景區逐漸整合為一個大景區,通過資源的整合,把市場的蛋糕做大,使大旅游區的各個組成部分都能在景區的延伸和整合中獲得好處。資源的整合不僅是旅游資源的整合,也是資金、服務、管理和促銷的整合,實現大旅游區內資源的共用。
資源組合是通過服務的組合實現的,而多樣化的服務是大旅游區新形象確立的根本。黃山不僅是整合的關鍵,也是核心,其資源的是獨一無二,讓風景區在資源整合中經營戰略發生轉變,主動和外圍進行合作。
(4)分區進行規劃
拓展以后的旅游區是一個很大的區域,必須根據各個地區的旅游資源條件和現實發展狀況,進行分區規劃,形成一個明晰的布局結構,不同區域有自身的特色,承擔旅游區的某種或某幾種功能,并有自身的發展重點和在大旅游區統一開發原則下進行,防止了無度開發和重復建設。
(5)開發旅游資源特色
黃山大旅游區內的景點雖然都以自然景觀為主要資源特色,但各地區特點也有不同。景區的整合不是各個景區的簡單疊加,應該是優勢互補和特色開發,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旅游體驗,并有各自的細分目標市場,避免同質競爭的出現。而且區域中同一系列的旅游產品串聯成線,提供各種專題旅游線路
(6)經營管理創新
大旅游區整合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黃山風景區和黃山區管理上的地域分割問題。風景區管理的排他性在一定時間內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證了風景區保護和利用的科學性。但隨著旅游的不斷發展,風景區和其外圍社區的矛盾已經顯現,山上山下的建設和管理難以協調。通過管理的創新來解決這種地域分割管理帶來的弊端。
三、黃山風景區規劃中存在不足與改進建議
(1)景區旅游線路單一
黃山市旅游開發至今,黃山風景區仍然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雖然近幾年由于周邊旅游景點的發展,黃山風景區的旅游收入在全市旅游總收入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旅游人數并未減少,證明其它景區并不會分流黃山客源。但是,由于黃山風景區主要觀光點在幾個主峰的觀景平臺,而游客登山的線路又相對一致,大多數都從南大門上山,所以在旅游旺季結構性超載現象已經相當嚴重,高峰期會出現游人擠滿登山道和觀景平臺的現象,既降低了旅游體驗,又容易造成危險,這種超容量運行已經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減少擁擠,則不得不降低游客的滯留時間,經濟效益也受到影響。
(2)周圍景點開發能力有限,產品單一
目前開發黃山周邊地區景點的企業規模都較小,景區占地面積不大,開發能力有限。這種小規模的開發,在用地、資金、技術、思路等方面都處于劣勢,難以建設高檔次、高知名度的旅游項目,不能成為黃山山岳旅游的有力補充。而從產品的開發類型來看,仍是以觀光旅游為主,通過選擇環境較好的地段,修建旅游步道,給游客提供簡單的觀光休閑條件。這屬于一種簡單的低層次開發,沒有發揮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例如知名度相對較高的翡翠谷,也存在這種問題:開發常規產品,體驗性不強,缺乏精品意識。由于黃山已經給游客提供了很多興奮點和印象深刻的景觀,這樣的景點很難給游客好的印象,甚至會產生反感和受騙的感覺,可能會進而影響黃山的美譽度。
(3)周邊景區對市場開拓貢獻率低
對于黃山游客,周邊景點并不能延長其停留的時間,游客對景點多數是被動接受,是不是主動選擇,多數人是抱著既然來了就看一看的想法,利用游程中的空余時間,甚至可能是導游通過壓縮黃山游時間來游覽這些景點。
而本地游客,基本都游覽過黃山,加上黃山山岳觀光的游覽方式以及較高的價格,重游率較低。黃山周邊的景點對于經濟條件不斷提高的本地居民,是周末出游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吸引一定的本地市場。但由于這些景點和黃山的差異性仍然較小,而且黃山市域旅游資源豐富,存在其它高檔次旅游產品,所以很難形成長久的吸引力。
(4)重復建設和缺乏資源整合
黃山周邊景點開發投入較小,有黃山的游客市場作為支撐,投資見效快,吸引了不同的投資經營主體介入景點開發。由于開發產品屬于低層次的同質競爭,投資主體多元化,所以容易出現拉客、宰客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如果缺少正確的引導的管理,這種搭便車項目還將繼續增加,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最后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
目前黃山風景區資源開發的矛盾已經開始顯現,不僅小景區景點的激烈競爭的矛盾,還有周邊旅游景區對黃山風景區既依賴又競爭的關系,既有景區之間的矛盾,又有景區與本地居民之間的矛盾。因此,如果不對整個大黃山區域的景點以某種方式加以整合,這種矛盾難以消除。
針對黃山風景區開發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議:在和外圍社區連接上,風景區的接待服務不能過于集中于湯口,其它三個大門的利用率應有所提升;在建設湯口接待設施時,并注重其它可交通設施的開發,提高當地接待容量,從而促進黃山旅游的發展;同時調動黃山周邊有較強的吸引力和特色的景點,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使多數景點不再是黃山登山旅游的一個附屬物,在旅游淡旺季都可以獲得一定效益,從而促進整個大黃山旅游市場的發展。
總之,黃山風景區發展到今天,已經經歷過無數次的規劃開發。在資源的外圍景點整合,新型管理模式,建設黃山的新形象上,使黃山風景區和環黃山地區形成一個資源設施互補,旅游產品豐富多樣的大旅游地區,是吸引更多游客,形成山上山下旅游發展共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