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魏志強
2013年4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我國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國內生產總值118,855億元,同比增長7.7%,環比增長1.6%。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在介紹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新聞發布會上解釋說:“這個速度比去年二季度7.6%、三季度7.4%都要高。另外,也高于今年7.5%的預期目標。總體上來看,運行在7.4-7.9%的區間內,屬于平穩增長。”
對一季度數據的解釋,諸多經濟學家與盛來運的看法不同,不斷發出“弱復蘇”、“脆弱復蘇”之聲。他們認為,3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6%,增速低于2012年底的15.2%,這些數據說明始于2012年末的復蘇進程可能正在失去動能。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進一步分析說:“其實早前公布的PMI指標已經顯露出經濟的疲弱。2013年3月份中采PMI為50.9%,環比回升0.8,為2005年以來歷史最低,PMI季調后環比下降1個點,這符合經濟復蘇力度羸弱的判斷,和中微觀調研結論較為契合,整體上反映了制造業旺季不旺的特征。”劉煜輝認為,折成年率一季度經濟增長的動能已經下落至7%以下。
盛來運和經濟學家們使用的都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為什么會得出如此不同的結論呢?這與他們對當前中國經濟處在經濟周期的哪個階段以及對中國經濟周期特點的不同認識有關。
薩繆爾森認為,經濟周期也稱商業周期,是指一國經濟總產出、總收入、總就業的波動,持續時間通常為2-10年。短期經濟波動的周期,是以大多數經濟部門的擴張或收縮為標志。一些經濟學家將它劃分為兩個主要階段,即衰退和擴張。另一些經濟學家將它劃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四個階段,其中繁榮和蕭條是主要階段,衰退和復蘇是過渡性階段。波峰和谷底是周期的轉折點。
中國經濟在本世紀的頭十年GDP一直是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長,但是,2011年-2012年GDP增速開始下降,從2011年一季度的9.7%,一直下降到2012年三季度的7.4%,連續七個季度GDP呈下降之勢。2012年第四季度GDP增速終于止跌,但也只能達到7.9%,往日兩位數的增速不見。201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又回落到7.7%。從這些數字看,我國經濟確實經歷了一個衰退的過程,谷底是2012年第三季度。之后,開始了脆弱的復蘇,看似一個經濟周期即將結束,穩定的經濟增長指日可待。然而,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的回落,引起了一些經濟學家對復蘇動能喪失的擔憂。
其實,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實情,中國官方的最高層心知肚明。針對中國經濟社會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共列出了11個方面,其中“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產能相對過剩的矛盾有所加劇”位居第二。同樣的表述,也出現在之前2012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這說明新一屆中央領導對經濟增速下行和產能過剩非常重視。
新一屆中央領導為什么這么重視這兩個問題?經濟下行是官方用語,把它轉換為經濟學用語就是經濟衰退,產能過剩離生產過剩也只是一步之遙。當下的產能過剩對政府宏觀調控的能力是一大考驗。如果在經濟減速中,過大過快地淘汰過剩產能,則將引發大規模失業,衰退和大規模失業疊加就叫蕭條,也就是經濟危機;若保留或擴大過剩的產能,就業問題會得到解決,但生產過剩則將難免,衰退加生產過剩也是經濟危機的典型特點。
因此,盡管盛來運說的經濟正在平穩增長和經濟學家們說的脆弱復蘇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經濟衰退與產能過剩的矛盾才是當今中國經濟最大的壓力。
在市場經濟中,適度的產能過剩是常態,它有利于市場競爭和企業經營效率的提高。當然,由于經濟周期的客觀存在,市場經濟國家也很難避免超常態的產能過剩,特別是在經濟周期的“波峰”,通常會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此后經濟運行將進入衰退、蕭條階段,然后再經復蘇進入繁榮階段。經濟周期就是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宏觀經濟學的盛行,使政府干預經濟有了理由,于是政府在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前提下,開始運用它那只“有形之手”預防經濟過熱、衰退或蕭條,政府使用的工具就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中國在改革開放前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短缺”是那個時代的經濟特征。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90年代,中國告別了短缺經濟,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問題。近十多年來,政府對產能過剩進行過幾次比較集中的治理,但結果卻是越治理產能過剩越嚴重。例如,2009年國務院發文抑制產能過剩,主要涉及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風電設備、多晶硅等6個行業,到了2013年工信部下達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時,已經涉及到了19個行業。國際上一般認為,產能利用率在80-85%是合理區間,75%以下為產能嚴重過剩。全國政協委員李毅中說,中國產能過剩的行業開工率不足75%,光伏電池僅為57%,多晶硅更是只有35%。可見,中國的產能過剩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的范圍,而且是新老產業都過剩。
在產能明顯過剩的情況下,還在不斷地用擴大投資規模的辦法擴充產能,這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市場本身的優勝劣汰、自我修復的功能在這里失靈,產能過剩成了中國經濟長期存在的痼疾。究其原因,工信部部長苗圩認為,主要是體制機制、發展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各級政府一直把GDP的增長作為其執政基礎、政績所在。在政府的主導下,GDP的增長一直靠出口驅動和投資拉動,以至于投資在GDP中所占比重一度曾達到50%,消費降到40%以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政府完成GDP目標,與企業完成利潤指標不同,政府不用考慮成本和收益問題,即不用考慮代價。因此,在投資決策和監管相對缺位的情況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盲目投資、重復建設處處可見,產能過剩在所難免。
過度投資導致消費嚴重不足,面對國內消費不足的缺口,政府一直用外貿順差來平衡,鼓勵出口導向。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襲來之時,中國外貿遭受了外需急劇下降的重創,巨大的外貿產能導致內需無力消化,企業面臨大批倒閉的風險。情急之下,政府開出了一副4萬億的刺激藥方。4萬億的刺激方案,暫緩了外需不足的影響,同時也使中國經濟從依賴投資和外需,變得更加依賴投資,但投資的邊際產出效應卻越來越下降,而且過度投資對已經過剩的產能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在中國經濟增速還有上升空間、外需強勁的情況下,尚可用一次比一次更大規模的投資吸納不斷擴大的過剩產能,從而帶來含有極大水分的GDP的高速增長。但在經濟增速已經下降一個臺階、外需萎縮的今天,如果繼續以缺乏效率的投資換取GDP的增長,其結果必將進一步加大產能過剩,甚至導致經濟危機的發生。
事實證明,中國式的產能過剩,是政府用“有形之手” 不斷干預的結果,這種把短期宏觀調控手段長期化的做法,使中國經濟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因此,要想解決中國式的產能過剩,必須要從長期來考慮、從可持續發展來考慮,必須加大市場化改革的力度。
中國式產能過剩的化解,從短期看,政府提出的“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可以緩和一下經濟增速下行和產能過剩的矛盾。但要根除中國式產能過剩,使中國經濟回歸新的、正常的經濟周期,最為重要的就是進行徹底的市場化改革。
市場配置資源最重要的信號是價格。目前,中國商品的定價權已經基本放開,由市場定價,但最關鍵的利率、匯率(資金價格)、水電油氣等資源價格尚未形成市場化定價機制,有待改革。生產要素價格的非市場化,既不利于淘汰落后企業,也不利于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更不利于化解中國式的產能過剩。所以,我們必須加快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不斷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在一個高度完善的市場經濟中,政府人為干預經濟的可能性會很小,這對規避體制性的產能過剩十分重要。
總之,“從長遠來看,要盡快改變依靠行政審批的管理方式,更多地依靠落實和強化規范政策標準等措施,加強引導和監督,從源頭上遏制企業進入產能過剩的階段,積極推動完善市場機制和減少政府的干預,加快要素價格形成的機制和資源稅的改革,規范各種投資優惠的政策,形成對地方和國企的有力約束,從體制機制上消除企業進入的動力和推力。”工信部部長苗圩在第二屆嶺南論壇上說。
中國新時代 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