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權,張 杰
(嘉興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浙江 嘉興 314000)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的基礎,是人類永續發展的根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須以保持生態環境的較穩定和平衡為前提。因此,建立生態評價模型,對生態環境進行評價,了解生態環境的優劣程度,從而提出生態環境的保護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開展生態環境遙感數據解譯工作,對嘉興市范圍的典型地物的點位位置進行野外核查并通過遙感數據解譯積累,不斷完善接近地貌真相,為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提供基礎數據,也為動態監測生態環境變化及制定對策措施提供了可能。
嘉興市位于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市境介于東經120°18′~121°16′與北緯30°21′~31°2′之間,土地面積3.915×103km2,東接上海,北鄰蘇州,西通湖州,南接杭州,全境隔杭州灣可呼應寧波、紹興、舟山等地。市境地勢低平,平均海拔3.7m(吳淞高程),全市有山丘200余個,零散分布在錢塘江杭州灣北岸,海拔大多在200m以下,地勢大致呈東南向西北傾斜。由于數千年來人類的墾殖開發,平原被縱橫交錯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錯分布,人工地貌明顯,水鄉特色濃郁。嘉興市域水系總體上屬長江水系太湖流域,因京杭運河為貫穿市境的主干河道,而其他骨干河道均與之相關成系,所以也稱“運河水系”或“平原河網水系”。該市河道縱橫,湖蕩眾多,河道總長1.38×104km,骨干河流57條,河道分布密度為3.5km/km2,市域湖泊(湖蕩)眾多,共145個,水面率達7.9%[2]。
根據《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3],采用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表征被評價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該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水網密度指數、土地退化指數和環境質量指數等5個一級指標以及林地、耕地、水域等15個二級指標。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計算方法如下:

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將生態環境分為五級,即優、良、一般、較差和差,見表1。

表1 生態環境質量分級
2009年,嘉興市各縣(市)、市區的EI值分布在53.5~69.6之間,EI值按降序排列依次為:海鹽、嘉善、嘉興市區、海寧、桐鄉、平湖。其中海鹽、嘉善和嘉興市區的EI值高于嘉興全市的EI值(64.2)。平湖市生態環境狀況相對較差的主要是環境質量指數相對較低,為13.7,與排名第一的海鹽縣相比,環境質量指數相差了79.8。
嘉興市總體生態環境狀況級別為良,轄區內6個評價單元中,平湖市生態環境狀況級別一般,其余5個縣(市)、市區均為良,生態環境狀況指數較為接近,良和一般的面積分別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6.3%和13.7%。詳見表2和圖1~3。
根據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提供的其他地市數據來看,2009年,嘉興市生態環境質量EI值為64.2,是唯一一個評價等級為良的地市,與排名第一位的麗水EI值相差了32.4,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相對而言,嘉興市縣(市)、市區的植被覆蓋指數、生物豐度指數和環境質量指數較低,僅分別為40.9和64.9,因而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總體上處于較低水平,特別是生物豐度指數和植被覆蓋指數與第一位的麗水分別相差了87.5和58.9。詳見表3。

表2 2009年嘉興市各縣(市)、市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統計

圖1 2009年嘉興市各縣(市)、市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

圖2 2009年嘉興市各縣(市)、市區生態環境狀況分布

圖3 2009年嘉興市各縣(市)、市區生態環境狀況評價結果面積比
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度分為4級,即無明顯變化、略有變化(好或差)、明顯變化(好或差)、顯著變化(好或差)。詳見表4。

表3 2009年浙江省11個地市生態環境狀況統計

表4 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度分級
4.2.1 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幅度
2009年與2005年相比,從全市范圍看,嘉興市生態環境質量ΔEI為1.6,生態環境狀況無明顯變化。從各縣(市)、市區看,有3個地區生態環境狀況略微變好,變好幅度依次為:海鹽縣>嘉興市區>海寧市。平湖市生態環境狀況略微變差。桐鄉市、嘉善縣生態環境狀況無明顯變化。從各評價級別看,除平湖市由良變一般外,其他縣(市)、市區均穩定在良。
4.2.2 生態環境質量變化趨勢
2005~2009年,從全市范圍看,嘉興市5年EI值rs=0.7,生態環境狀況呈現變好趨勢,但不顯著。從各縣(市)、市區看,海鹽縣和嘉興市區的rs=0.9,生態環境狀況呈現變好趨勢且顯著,海寧市、桐鄉市和嘉善縣的rs值分別為0.8、0.8、0.6,生態環境狀況呈現變好趨勢但不顯著,平湖市的rs=-0.1,生態環境狀況呈現變差趨勢但不顯著。詳見表5和圖4。

表5 2009年和2005年嘉興市生態環境質量變化幅度和趨勢
5.1.1 嘉興市生態環境質量僅為良
從評價結果來看,2009年嘉興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的5項分指數中,生物豐度指數和植被覆蓋指數分別為40.9和64.9,生物豐度指數僅為浙西南山地地區的1/3,為浙西北丘陵地區和浙中丘陵盆地的1/2,植被覆蓋指數僅為浙西南山地地區的1/2和丘陵地區的60%左右。嘉興市生物豐度指數、植被覆蓋指數兩項指標與其他地市差距很大。

圖4 2009年和2005年各縣(市)、市區EI變化趨勢圖
5.1.2 平湖市生態環境質量僅為一般
2009年平湖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的5項分指數中,在生物豐度、植被覆蓋、水網密度和土地退化等4項指數得分與其他地區相近,而環境質量指數僅為13.7,其他地區得分均在90以上,相差非常大。
5.2.1 嘉興市生態環境質量為良的原因分析
在《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的生物豐度指數和植被覆蓋指數計算方法分別如下:

生態環境質量指數計算方法中,生物豐度指數和植被覆蓋指數兩項權重就為0.45,占了很高比重。在生物豐度指數的計算中,林地和草地兩項權重占了0.56,僅林地的權重就是耕地的3.18倍,水域濕地的1.25倍。在植被覆蓋指數計算中,林地和草地兩項權重占了0.72,僅林地面積所占的權重就是農田的2倍,建設用地的5.4倍。林地和草地面積大小同時對這兩個分指數的影響很大,最終影響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值的得分高低。
受嘉興市地形地貌客觀條件影響。生物豐度、植被覆蓋首先是由一個區域自然的客觀地理環境所決定,其次是受社會等各種因素影響。嘉興市是平原河網地區,地物類型主要以耕地、水域和城鄉、工礦、居民用地為主,2009年統計年鑒顯示,嘉興市耕地面積為2124.71km2,占了總面積的54%,林地與草地幾乎為零[3]。
5.2.2 平湖市生態環境質量為一般的原因分析
在《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中,環境質量指數由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和固體廢物排放量計算所得,權重分別為0.4、0.4和0.2。從環境統計數據看,2009年平湖市的化學需氧量和固體廢物的排放量與其他地區相差不大,而二氧化硫排放量為67866.807t,其他地區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在4965.34~8197.795t之間,相差極大。嘉興發電廠和嘉華發電廠位于平湖市,是該市二氧化硫排放的大戶,排放量為60762.4t,占了當年該市排放總量的57%,使平湖市二氧化硫排放量顯著高于其他地區,是造成平湖生態環境質量為一般的主要原因。
(1)深化污染減排,創設完善環境經濟政策。認真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推進結構減排,進一步提高支柱產業節能減排標準,強化重點項目、企業和單位管理。深化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政策,探索開展生態補充機制,建立健全政策激勵機制。
(2)加強土地利用規劃,嚴格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合理利用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濕地等,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4]。
(3)強化環境執法監管,促進環境質量的改善。強化經濟處罰、停產整治、媒體曝光、掛牌督辦、區域限批等措施,加大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和責任追究力度,對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
(4)加強生態修復建設,提升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深入開展廢棄礦山修復治理工作,大力開展河道生態修復及水土流失治理,不斷深化濕地建設,加快推進平原綠化建設,全面推進通道、河道、農田林網、村鎮綠化和經濟林建設步伐。
[1]王莉娜,王 婷,李曉紅,等.甘肅省2005~2009年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評價研究[J].甘肅科技,2012,28(3):48~49,5.
[2]國家環保總局.HJ/T192~2006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技術規范(試行)[S].北京:國家環保總局,2006.
[3]嘉興市統計局.2011年嘉興市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4]曹惠明,宗雪梅,孟祥亮,等.山東省生態環境質量現狀及動態變化研究[J].干旱環境監測,2012,26(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