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孫 華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重慶 402160)
城市園林建設作為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業和城市環境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園林產業在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各高校的風景園林專業也蓬勃發展,百花齊放。園林是一門跨眾多學科的專業,包括以植物及其應用為主要內容的自然科學、以園林工程施工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工程技術類學科、以規劃設計為主要內容的藝術類學科。正因為園林類專業涵蓋的范圍廣泛,開設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高職院校也眾多,大致可以分為4類:農林院校、工科類院校、藝術類院校和綜合院校,各院校因性質不同、辦學背景和學科基礎的不同,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目標上各有側重,高職工科院校開設的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更偏重園林工程施工和園林建筑等相關內容,其專業核心能力是園林施工技術與管理。作為高職園林類專業三類核心課程之一的園林植物類課程的設置,要根據院校的實際情況,既要滿足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植物及其應用的知識結構要求,又不能占用過多的課時和資源,因此要對植物類課程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一定的課時范圍內合理安排園林植物類課程、園林工程類課程、園林設計類課程這三大類核心課程。
(1)植物類課程體系不嚴謹、課程之間銜接不緊密。高職園林專業完整的植物類課程體系應包括植物生理學、生態學、分類學基礎,觀賞植物識別,園林植物生產繁育技術,園林植物栽培技術,園林植綠地養護管理技術,園林植物造景設計,園林植物應用等。對于高職工科類院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來說,在植物學科基礎薄弱、課時數有限、師資力量有限、實訓條件有限等條件的限制下,要想開設體系完整的植物類課程不切實際,因此很多院校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開設一部分課程,使得植物類課程體系不夠完整嚴謹,課程之間銜接不夠緊密。
(2)植物類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嚴重。園林植物類課程體系里有部分課程內容存在嚴重重復和交叉,比如《觀賞植物學基礎》、《園林樹木學》、《花卉學》、《草坪學》等四門課,里面都會涉及到植物識別分類,不同老師在講授這些課程時經常出現重復講授或漏講現象;《園林苗圃學》、《園林樹木栽植與養護》、《花卉栽培與生產》等三門課,都有植物生產繁育技術的內容;《園林樹木栽植與養護》、《綠地養護管理》、《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都包含有植物養護管理的內容,由此可見,園林專業植物類課程內容交叉重復嚴重,不僅讓學生對植物課程重難點產生困惑,也浪費了課時和師資。
(3)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園林植物類部分課程內容偏重微觀,強調理論知識,如在《觀賞植物學基礎》、《園林樹木學》、《花卉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往往使用植物學的專業術語來講解樹木的形態特征、觀賞特性及生物學特性等,導致學生只記住了植物的細微特點,對植物整體把握不夠,以至于某種植物換個地方,學生就不認識了。另外由于班級人數過多或是課時限制,栽培與養護課程大多也只能在教室里學習,教學上過分強調栽培養護理論,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很少,教學效果不理想。
(4)高職工科類院校植物實訓基地建設滯后。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對實踐教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職工科類院校本身植物學科基礎就薄弱,植物類課程相關實驗室如植物生理實驗室、植物病理實驗室、植物標本實驗室等不完善,有的院校可能多個專業合用一個實驗室,有的院校根本就沒設置這些實驗室,至于苗圃基地、溫室大棚、盆景基地等實訓場地更是設備陳舊、工具短缺、管理粗放。除此以外,院校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園林工程類和設計類課程的實訓基地建設上,對植物類的基地建設投入過少也是造成實訓基地建設滯后的原因。
針對上述高職工科院校園林植物類課程存在的問題,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本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近年來對園林植物類課程做了一些改革探索。
本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自開辦以來,植物類課程經過多次整合和調整。以2008級教學計劃為例,園林植物類課程設置見表1。

表1 本校2008級園林植物類課程設置情況
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反映園林植物及其應用類課程課時過多、課程之間存在很多的交叉和重復,應該對其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以理順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筆者對2012級教學計劃中的植物類課程做了修改,如把園林樹木學、花卉學和草坪學的認知部分合并為觀賞植物學,把園林樹木栽培養護、花卉栽培與生產、草坪建植與養護的栽培管理部分及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合并為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等,具體課程設置見表2。

表2 本校2012級園林植物類課程設置情況(園林工程施工與管理方向)
新的課程設置改革,解決了課程內容的重復和交叉問題,使園林專業的整個課程體系更加完善,師資得到高效利用。但植物類課程刪減過多,使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能力缺乏延伸,而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課時數有限,很難再增設新的課程或大幅增加課程內容,因此,可以將園林植物遺傳育種學、園林苗圃學,商品花卉、園林植物與環境作為選修課程設置,以使園林植物類課程體系完善,銜接合理。
本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在植物類課程的改革探索中,除了合理設置植物類課程,更進一步優化了課程內容。以《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為例,該課程是由四門課程整合而成,由整合之前的《園林樹木栽植養護》、《園林花卉栽培生產》、《草坪建植與養護》、《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四門課組成,整合后的課時總共為144課時(不含1周實習課時)。該課程根據實際工作任務需求為驅動選取教學內容,確定為3個教學模塊:模塊一,園林植物生產技術(48學時),模塊二,園林植物栽培技術(52學時),模塊三,園林植物養護管理技術(44學時),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按照園林植物生長養護的季節性和先后順序序化課程內容,按照園林植物生長養護的季節性和校內綠化生產養護任務來安排教學內容,授課時間安排為一整年,正好適合園林植物生長養護的季節性。學生通過該課程掌握的植物生產、植物種植施工、綠化養護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對從事相關崗位群的工作有很強的適用性,并為學生將來在園林、林業、園藝等相關行業內的職業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本校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出一套教學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如《觀賞植物學》課程教學中,帶領學生去公園廣場實地參觀認識植物、指導學生為校園植物掛牌、組織學生參加植物知識競賽等。在《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課程教學中采用項目訓練法,結合崗位職業能力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依據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化教學理念,根據園林生產實踐的實際工作流程,將課程設計為25個學習性工作任務,讓學生學做結合,與生產實際和生產季節緊密結合。現場教學法則是以課堂講授和現場示范相結合,當場考核嫁接、扦插苗繁殖技術、起苗包扎等,或后期檢查苗木移栽成活率、扦插苗成活率、播種苗質量等。
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植物類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認識實習、教學實習、專業技能訓練、生產實習、畢業頂崗實習等。為了能更有效地開展教學,筆者已經編著了《園林植物實習手冊》,對學生掌握植物材料的種類、內容作出明確的量化規定。本校新老校區有種類豐富的園林植物,這是學生認識園林植物的最佳場所,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校園條件完成對園林植物的識別工作。本校還主動與苗木、花卉企業聯系,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了解市場上的苗木、花卉供應情況,并參與苗木和花卉的培育、種植、管理等生產活動,學會使用各種設施設備。在植物栽培與綠地養護管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或企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教學,安排學生參與校園綠化,親自開展園林植物的養護和管理工作。
實踐證明,通過對園林植物類課程的整合與改革完善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改革實踐教學環節,可使得工科類園林工程技術專業植物類課程的設置逐步得到完善,教學方法得到提升,最終實現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1]包 志,邵 鋒.風景園林專業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2(3):58~60.
[2]汪詩德.高職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文匯,2011(2):166~167.
[3]費 芳,李永紅.高職園林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探析[J].職教論壇,2009(9):39~41.
[4]張國君,王子華.園林專業植物類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業科技,2012,40(8):5076~5078.
[5]劉龍昌.園林專業植物與植物應用類課程設置的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0(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