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破壞性的肺部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 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此類患者肺功能逐漸減弱, 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狀態及生活質量。本研究分析了腸內營養混懸液對COPD急性發作期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11.1~2013.1本院內科收治的60~75歲之間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患者共60例,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30例。納入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相關標準[1]。排除標準:預期不能完成研究者;病情發展快, 出現多個器官功能衰竭者;伴有惡性腫瘤及血液疾病者;對腸內營養混懸液成分過敏者;腸梗阻或其他腸道疾病不能進行腸內飲食者。經比較,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治療前的疾病嚴重程度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抗感染、補液、解痙化痰等, 對照組的營養按日常飲食完成, 不給予特殊補給;治療組則采取鼻飼給予腸內營養混懸液(能全力, 1 kal/ml紐迪西亞公司產品),起始量為10 ml/h后逐漸加量, 于第2、3天開始達到目標量25 kcal/kg。若出現嚴重腹瀉、腸脹氣等, 則立即減藥或停藥。兩組患者均觀察14 d。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并發癥則立即停藥。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判斷依據衛生部頒發的《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按治愈、有效、無效評價。痊愈與顯效兩組合計為有效, 計算總有效率[2]。檢測治療前及治療后第15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糖、血氣分析(PaCO2、PaO2)、肌酐、尿素氮;記錄各組體重指數并檢測治療前后行肺功能(一秒鐘用力呼氣量FEV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分析軟件, 計量資料用(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則采用χ2檢驗, 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其中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 對照組為73.3%, 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營養狀態、血氣分析及呼吸功能的比較見表2, 與治療前比較, 治療組經過治療后上述各指標均明顯改善;對照組的上述指標中PaCO2、PaO2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多是由于細菌或病毒等感染引起的, 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 急性發作期的治療包括控制感染、使用支氣管舒張藥物、氧療及糖皮質激素等。有調查顯示, COPD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高達27%~71%[3]。在原有慢性消耗的基礎上, COPD急性期攝入不足, 肺順應性進一步下降、呼吸肌貯備能力降低, 感染、全身炎癥反應及低氧等多種因素引起的高分解狀態, 加重了營養不良的發生, 從而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已知營養狀態是COPD患者預后判斷的重要指標之一, 是獨立于肺功能的重要預后評價指標之一[4,5]。因此, 如何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患者的營養狀態尤其重要。
多種因素造成COPD患者攝入不足、能量消化增加, 采用鼻飼方法給予理想能量的腸內營養是滿足機體營養支持的重要手段。日常普通營養可能不能滿足疾病狀態下機體需求, 本研究是采用腸內營養混懸液(能全力)提供機體熱量。能全力是富含膳食纖維的一種高熱量腸內整蛋白制劑, 適合于COPD不存在胃腸功能障礙的患者。本研究對兩組患者治療前的一般狀況如年齡、性別、疾病嚴重程度、體質量等多種因素分析, 組間具有可比性強。經過治療后,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提示通過鼻飼給予腸內營養混懸液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患者有較好臨床療效。BMI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反應機體營養狀態的指標, 可以作為COPD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6]。另外采用白蛋白、前白蛋白、尿素氮等指標評價機體蛋白合成及分解狀態, 使用血氣分析中氧及二氧化痰分壓、一秒鐘用力呼氣率作為評價呼吸功能狀態的指標, 結果提示治療組可明顯改善CPOD患者的營養狀態, 增加呼吸肌力, 從而改善呼吸功能。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治療組在使用腸內營養混懸液過程有嚴重不良反應如腹瀉、腹脹、高血糖、高脂血癥等。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相關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相關指標比較(± s)
注:a,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P<0.05;b,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P<0.05
組別 ALB(g/L) PA(mg/L) PaO2(mmHg) PaCO2(mmHg)BUN(mmol/L) BMI FEV1/FEV治療組(n=30) 治療前 25.4±3.8 89.6±15.1 75.2±8.7 85.2±6.1 11.2±2.8 18.6±2.1 52±13治療后 31.5±2.4ab 157.6±23.4ab 86.2±9.6ab 59.4.±6.2ab 16.4±3.6ab 23.5±2.4ab 75±26ab對照組(n=30) 治療前 24.9±4.1 87.5±16.4 74.9±8.8 84.8±6.6 11.7±2.9 17.9±2.3 54±15治療后 25.8±5.4 93.2±20.1 79.7±8.1b 76.1±9.4b 12.1±3.2 18.4±3.2 56±11
由此可見,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患者采取鼻飼方法逐漸加量至預期腸內營養混懸液量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態、呼吸功能, 明顯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 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2007年修訂版).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7,30(1):8-17.
[2]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02:36.
[3]陳敏, 賴天文, 吳搖東, 等。重組人生長激素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營養不良患者并發氣胸的治療研究. 國際呼吸雜志, 2011,31(1):3-5.
[4]陳文彬, 程德云. 呼吸系統疾病診療技術.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0 : 395-401.
[5]周敏, 徐永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治療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05, 25(2):104-106.
[6]Celli BR, Cote CG, Matin JM, el al. The body mass index, airflow obstruction, dyspnea, and exercise capacity index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4, 350(10): 100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