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穎

十八大報告中對城鎮化的著墨顯著增加,全篇提及城鎮化多達七次。報告指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成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載體,城鎮化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可以看出城鎮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有分析家指出,城鎮化地位的急速提升和第五代領導集體的執政思路密切相關。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把有序推進農業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的全過程中,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提出,世界經濟低迷,中國發展必須立足內需,而“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2012年12月18日召開的全國發改委工作會議重點強調了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另悉,由發改委主導的《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初稿已編制完成。該規劃稱“城鎮化將在未來十年拉動40萬億投資”。
區域和人口城市化形勢不可逆轉,這是中國發展中所必然要經歷的,也是現有利益結構下人們理性選擇的結果,農村的發展機會少,農業比較利益偏低,農村生活單調和社會參與條件較差,決定了人們走出農村渴望融入城市的選擇。從橫向上比較,目前,世界城鎮化率的平均水平是59%,而中國僅為51%。而且,其中城鎮戶籍的人口僅有40%,這說明我國城鎮化程度還相當落后。中央將城鎮化正式提到了一個戰略高度,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這同時也順應了人民的真實需求。
具體來說,城鎮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主要體現在:投資上,城鎮化率的提高將帶動數萬億元的基礎設施、住宅、商業等綜合投資;消費上,數千萬農業人口轉移進城,將增加對住房及耐用消費品的需求,無疑會拉動居民消費;在產業結構上,服務業發展與城市化水平高度相關,城鎮化將改善農村人口過于分散的現狀,在創造消費的同時也創造了就業,這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城鎮化還將有利于推動中等收入群體的形成。回顧歷史,三十多年來,人口向城市流動,勞動力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構成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未來,許多積極效應也不應忽視,如城市化過程中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精神面貌的改變,都將推動市民社會以更快的速度到來。人口聚居產生的規模效益及農村地區生態壓力的減輕,都將是城鎮化所能夠帶給我國的積極影響。
但是城鎮化是需要成本的,這個成本的分擔機制必須合理有效。過去農民工群體在這一過程中承擔了過多的成本。大量農民工雖生活在城市,卻非真正的城市人口,不能享受到城市公民的待遇,這是農民群體所承擔的成本。留守在鄉下的兒童、老人、婦女缺乏照顧,親情人倫關系方面的代價,同樣是進程農民群體所承擔的成本。
國家在享受城鎮化收益的同時,必須補償社會群體為此付出的成本。如何使農民真正融入城市?如何解決進城農民的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和子女教育?在農業人口市民化的過程中,能否保證農村的發展與農業的安全不遭到沖擊?這些新老問題都是我國所要應對的。在我國30年來“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經歷中,雖然改革動作不斷,但總是理論領跑在前,實踐難以到位,因此也造成了許多領域改革不徹底的現象。城鎮化作為一個現實課題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在給投資者提供了無數機遇的同時,也帶來難以預計的挑戰。
如何積極推動城鎮化并提高其質量?首先,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是一切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比如現有的戶籍制度關系到 “進城的農民”能否享受到在醫療保險、子女教育、住房保障上的公平待遇。而要讓農民不僅“進城”,還要真正融入城市,就必須實行戶籍制度改革來保障農民的利益,改變城市只要“人手”,排斥“人口”的觀念和政策,不僅要讓作為勞動力的新移民融入城市,還要創造條件讓新移民的家屬也能定居。其次,增加對城鎮化建設所需大量資金的投入,這就需要發揮國有資本在公共領域的作用。近年來,大量國有資本被運用在一般性的競爭市場中,難免會受經濟波動的影響而縮水,因此國有資本分配在事關國民經濟長期增長的戰略性產業上很有必要。第三,在城市化加速過程中,不能忽視農村和農業的發展,要加大對農村和農業方面的投入,通過利益誘導來平衡產業間的比較利益從而留住農村建設所必要的勞動力。第四,還需切實關注不能及時轉移的留守兒童及老人的生活和安全,讓進城的農民沒有后顧之憂。第五,在區域城鎮化方面,要注重在生態環保方面的投入,重視房地產業的平衡發展,大中小城市也要合理布局,以推動城鎮產業升級和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城鎮化是全社會的事情,其成本要有合理的社會分擔機制。其中財政在以上諸方面,都須舍得下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