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堯 王瑞甫 劉 品 龍 森
(貴州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貴陽 55001)
貴州遵畢高速公路K1715+080~K1715+450段地處低中山地貌的山前緩坡帶,施工圖階段設計為填方路堤,最大填土高度23m,路線以外左側的沖溝及斜坡地帶自然坡度約15°。
在路基施工過程中,K1715+330~K1715+360段填筑路基頂面首先出現裂縫,隨后裂縫向兩端延伸,裂縫寬度加大、錯臺,填方邊坡坡腳的填方體開始鼓起,坡腳外側的土體開裂、部分被推拱起,K1715+330~K1715+360段路基大面積滑移,整段路基下沉約5~6m,坡腳外被推移的土體裂縫長度達20余m,在坡腳外側約25m處拱起,見圖1、圖2。

圖1 填方體失穩開裂

圖2 填方坡腳外20m鼓出裂縫
經補充勘察,該場地內的覆蓋層主要由粉質粘土、淤泥質土、碎石土、含碎石粉質粘土組成,按物理力學指標結合原位測試,可分為可塑狀、軟塑狀。該場地的巖土組成如下。
(1)粉質粘土(Qel+dl):黃色、灰黃色,可塑狀,頂部為耕土,含少量植物根系,路段內均有分布,為頂部硬殼層,鉆探揭露厚度為2~4.5m。
(2)淤泥質土(Qel+dl):灰色、灰綠色及灰黑色,流塑狀~軟塑狀,含10%~20%碎石,碎石粒徑1~10mm,成分主要為強風化泥質粉砂巖,路段內均有分布,鉆探揭露厚度為3~12m。淤泥質土(流塑至軟塑狀):γ=16.3kN/m3,[fa0]=50kPa,c=5.6kPa,φ=3.30°;W =59.14%,e=1.56,IL=0.85,Ip=34.2。該層淤泥質土為軟弱下臥層,工程地質條件較差,在工程狀態下極易產生變形致使構造物發生不均勻沉降,這也是引起路基開裂變形的主要因素[1-3]。
(3)碎石土(Qel+dl):灰色、灰黑色,碎石成分為泥質粉砂巖鈣質泥巖,碎石粒徑40~80mm,含量52%結構松散狀。濕至飽和含水,路段內均有分布,鉆探揭露厚度為2~9.0m。碎石土[fa0]=220kPa,工程地質條件較好。
(4)含碎石粉質粘土(Qel+dl):黃色,可塑狀,局部呈流塑至軟塑狀,碎石成分為砂巖及泥質粉砂巖,碎石含量25%~40%,路段低洼處分布,厚度0~10m。
斜坡上地基受填方工程加載,致使地基產生豎向壓密變形的同時引起橫向變形,容易引起地基失穩。從該段軟土路基場地的斜坡地形和勘察結果可以判斷,淤泥質土軟弱下臥層是導致路基滑移破壞的主要原因。由于淤泥質軟土受到上部填土的擠壓,發生了較大變形;而沒有淤泥質土軟弱下臥層的填方路基變形相對較小,從而產生了現場的不均勻沉降,致使填筑路基頂部產生裂隙等破壞現象,即填方路基失穩[4-5]。
根據現場檢測數據,路基變形速率增大,路基有急劇下滑的趨勢,將會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對滑坡體下方及緊鄰滑坡周邊的村民、施工人員、農作物等造成安全隱患。部分檢測數據見圖3、圖4。

圖3 JCK7合成方向相對位移圖

圖4 JCK7時間位移累計曲線圖
JCK7監測孔深部位移變形主要表現在距孔口11.5m以上部位,7.5m處累計位移為22.64 mm;孔口累計位移為19.04mm,11.5m以下部位變形不明顯。該孔在距孔口11.5m處形成了滑動面,在本期監測期間坡體沿該滑動面整體加速下滑趨勢明顯。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采用反演法計算巖土體的c,φ。根據反算出來的c,φ,應用理正軟件計算滑體的剩余下滑力。根據計算出來的剩余下滑力,驗算抗滑樁的樁徑及配筋[6]。
根據地質勘察資料提供的地質斷面,選取ZK1715+250,ZK1715+273,ZK1715+294及ZK1715+340作典型地質斷面進行計算,由于該段路基滑移后目前已趨于穩定的臨界狀態,取安全系數K=1,填方體c=0kPa,φ=35°;粉質粘土(硬殼層)c=12kPa,φ=10°的參數不變,對ZK1715+250,ZK1715+273及ZK1715+294斷面進行反算,反算得淤泥質土(流塑至軟塑狀)的參數分別為c=11.7KPa,φ=5.26°;c=11.7 kPa,φ=2.79°及c=11.7kPa,φ=6.24°,根據反算的結果,取安全系數K=1.25,算得設抗滑樁處:ZK1715+250的推力為F=1 941kN/m;ZK1715+273的推力為F=1 321kN/m;ZK1715+294的推力為F=2 028kN/m;ZK1715+340的推力為F=988kN/m;根據以上推力對抗滑樁進行配筋。
由于 K1715+180為車行通道,K1715+080~K1715+180段填方路基尚未進行施工,K1715+180~K1715+450段路基填方已接近路基設計標高,再結合地勘資料,綜合考慮場地的地形條件及軟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對該段路基進行分區治理[7],即 A 區(K1715+080~K1715+180),B區(K1715+180~K1715+450)。
(1)A區(K1715+080~K1715+180)。考慮技術經濟處理效果,決定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樁復合地基對A區(K1715+080~K1715+180)段軟基進行處理。根據地質勘查探明的K1715+080~K1715+180段軟基性狀,結合現場實際地形、地質條件和現有設備能力,該段素混凝土樁復合地基總體設計思路為:利用現場硬土層相對較厚,地形有利于路基整體穩定和現場作業的優勢,原則上以控制路基沉降為主。經計算分析,素混凝土樁樁長為樁尖埋入軟基下承載力較好的碎石土層內50cm,樁頂至整平后的原地面表面;樁徑為40cm;樁間距為140cm,正三角形布置;樁身采用抗壓強度為15MPa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為避免樁頂刺入回填路基體造成樁身單獨承擔上部荷載,樁頂設置厚度為40cm、公稱最大粒經為20mm的滿鋪級配碎石褥墊層。設計平面布置圖見圖5。

圖5 A、B區軟土治理平面布置圖
(2)B區(K1715+180~K1715+450)。根據該段的地質特征,主要采用抗滑樁結合填土反壓護道的方案,并結合盲溝排水,平面布置圖見圖5,具體措施如下:
① 在K1715+220~K1715+360左側坡腳設置一排2m×3m的抗滑樁,樁間距5~6m,分A型樁、B型樁、C型樁3種樁型,共27根,樁長22~26m,抗滑樁之間加設擋土板,防止軟塑狀粘土層在上部填筑加載下擠出破壞及抗滑樁失效。
②在地下水發育地段設置碎石盲溝,以疏導地表水和排出的地下水。
③對已完成填筑的路基進行強夯,減少差異沉降,進一步保證路基壓實度。
該段高填方斜坡軟土路基為深層滑面的大型滑坡體,工程地質條件復雜,設計中需考慮諸多因素,增加了設計的難度。
(1)本設計針對該段高填方斜坡軟土路基的深層滑面、具有軟弱下臥層的特點,分析研究了其變形破壞特點及成因。
(2)研究該段軟土路基中的軟弱下臥層,靈活確定綜合治理方案。
(3)避免單一的處理方法,通過對該段軟土路基的地質條件分析,按其災害地質類型將治理軟基劃分為2個區域,對其采取素混凝土樁、抗滑樁支擋和排水的綜合治理措施。
(4)治理方案不僅考慮支擋措施,而且考慮排水、反壓護道、素混凝土樁等非支擋措施的應用,使治理方案達到安全、經濟、合理、環保的要求。經過精密施工,該路段現已通車,治理效果良好,為貴州高速公路大型復雜軟土路基治理提供了經驗。
[1]JTG C20-201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2]譚 悅.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永久變形預估[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2012(5):1049-1053.
[3]JGJ79-2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4]馮光愈,程辰林.高速公路軟土地基處理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1996,13(4):37-40.
[5]吳高中.路基軟土地基處理施工技術[J].長安大學學報,2004,21(1):24-28.
[6]趙煉恒,王志斌,李 亮.斜坡地基高填方路堤模型試驗極限承載力數值分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0(3):488-491.
[7]李 瑞.軟土地基處理施工技術[J].山西建筑,2007,33(1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