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娣
(宜興 214221)
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里,紫砂器有她的地位;在中華傳統民間工藝中,紫砂器有她的光彩。受人寵愛的紫砂發端于北宋時期的羊角山古窯址,一路走來,走過風雨、暖陽、寂寞、喧鬧,始終沒有被冷落于世。紫砂器以東方特有的形式融于生活里,創造出詩意的空間和藝術的家園。陶藝人在陶瓷天地里擁有自己的浪漫,在茶葉國度中釋放出自己的激情,于是有了蘇東坡“銅腥鐵澀不宜泉,愛此蒼然深切寬”的吟誦。紫砂圣地丁蜀鎮,是宜興紫砂史上的一個文化驛站,也是藝術領域的一個陽關。金沙寺僧的軼事,“供春壺”的故事,始陶和尚的傳說,均帶著東方的暢想去弘揚中正平和的基調,把紫砂的魅力點綴得多彩多姿。
涉足紫砂藝術以來,不斷傾注情感于紫砂壺的創新中,對紫砂藝術有深刻體會與獨到見解,以傳統的內在理念,融合現代的外在表現手法來展現原作品的亮點。在多年的實踐中,對表現藝術的創意、思想情感、個性風格盡可能使三者協調統一,并融合成一體,使其最大限度地表現達到藝術的境界,使作品語言豐富,藝術創意新穎,形式優美,文化內涵深厚,藝術格調高雅。“如意玉佩壺”(見圖1)以圓形為基調,身筒為較大且豐滿的扁球形,四方三彎嘴、如意壺鈕、壓蓋、圈底、溜肩。俯視,平整的小圓蓋與大平底的輪廓線相互重疊,其蓋鈕正處于兩個同心圓的同心位置上。壺體局部結構與鮮明的棱線相襯,柔中見剛、剛柔相濟且相得益彰;四棱的壺嘴、壺把、壺蓋、壺鈕與圓渾的壺體形成對比,增強了藝術效果;蓋沿的翻線處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意玉佩壺”既有整體氣勢,又有細部刻意推敲的作品,細看壺身刻繪的書法,真是耐人尋味。身筒以實托虛,圓環以虛帶實,上下兩個圓弧構成的虛實對照,達到了視覺上的微妙平衡,整體上讓人感覺氣勢雄健、渾然一體。《夢溪筆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如意玉佩壺”虛實結合猶如畫中留白,園林借景,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古典美學的神奇光彩,閃耀在小說、繪畫、書法、戲劇、建筑等傳統藝術的各個領域。在創作“如意玉佩壺”時加以巧妙運用,使此壺的蘊意既承載了古老的文明,又體現了時代風貌。
圖1 如意玉佩壺
紫砂壺與日常使用的壺器相比較,紫砂壺與生俱來的內斂、含蓄、不張揚,正符合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追求。從相關的歷史資料中得知,歷史上的紫砂名家時大彬、陳鳴遠、顧景舟,都與當時的文化名人志同道合、關系融洽,因而早期的紫砂壺不僅是茶具,更是文人借以修身養性、養心抒情言志的良師益友。一些朋友泡茶用的紫砂壺,從不追求華美高檔,從造型、泥料上看極其普通,這樣可以在用紫砂壺泡茶的時候,將與喝茶養性無關的東西統統舍棄,為內心帶來從容與平和。“大吉祥壺”(如圖 2)為光素器,具有“形、神、氣、態”以及“簡、樸、雅”的特點。所謂的“形、神、氣、態”是指作品的形式美、神韻美以及氣質美。而“簡、樸、雅”是指簡練、樸素、雅致的特點。“大吉祥壺”胎薄,壺腹圓潤飽滿,壺身就像醉酒的關公,色澤紅潤,通體寶光四溢,象征吉祥,故命名為“大吉祥壺”。如若將“大吉祥壺”合抱掌心,溫心暖骨的體會無以言表,細膩滑潤的手感猶如撫摸嬰兒的肌膚。為保證“大吉祥壺”的穩定性和壺嘴的孔不易進水,設計制作了壺嘴孔朝天,使壺嘴孔的平面與壺身口的平面和把的頂部在一個水平線上,且嘴、把、鈕在一直線上。
圖2 大吉祥壺
文人、雅士的參與,茶與壺的交融,孕育了卓絕的靈慧,流淌于紫砂蜿蜒詩情的畫廊。于是就有了對紫砂的贊美,贊它“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瀟灑如少年,飄逸如仙子……”紫砂壺器都是制銘名士與制壺名工合作的結晶,珠聯璧合便有“天人合一”的效果。紫砂壺從此根植于人們的思緒,化作了美妙,變成了幽韻,成為修身正行的載體,傳統文化的化身散發著超乎物外的悟性與智慧,她所承載的是古老的文明和時代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