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鄧幫財
編者按:陜西省決定從2011年起,用10年時間實施陜南避災移民搬遷。這不僅是造福陜南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戰略機遇。按照“三化融合”做好陜南移民搬遷,不僅能從根本上促進陜南人民抗災、避災和安居樂業,而且對加速陜南城鎮化進程、工業化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陜南三地2011年總人口838.18萬人,其城鎮化率為35.4%,低于陜西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按照陜南移民工程規劃,十年實施移民60萬戶240萬人,如果80%的集中安置移民按照城鎮化的模式進行建設,可新增城鎮人口192萬人,提高陜南城鎮化水平23個百分點。十年后陜南城鎮化可達到60%以上,開始進入城鎮化成熟期。城鎮化突破50%,意味著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將引起區域發展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管理結構的重大變革,帶動陜南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升級。
陜南移民搬遷實施兩年來,成效明顯,讓他們徹底告別了惡劣的生存環境,向小康生活邁進打下基礎。但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筆者認為還需做好以下方面的轉移工作。

鄧幫財(中)在工程現場指導工作
安康市提出“三個100萬”人口發展規劃布局。其中安康中等城市和九縣城需要布局全市2/3的總人口。占陜南總人口1/4的陜南移民搬遷工程,安置點的布局,如果與市縣移民搬遷年度計劃任務和全市人口城鎮化發展規劃布局相協調,就能有效促進區域城鎮化發展。相反將成為安康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障礙。安康圍繞全市“三個100萬”人口布局規劃,必須堅持集中安置率達到80%以上,集中安置點在縣城規劃區布點達到1/3以上,集鎮布點1/3以上,安置點規模達千人以上,規劃和建設標準達到城鎮小區標準。農村盡量不布或少布安置點。邊遠戶、受災戶和貧困戶主要通過已城鎮化轉移的農村現有房產流轉解決。支持鼓勵跨行政區域搬遷,對縣域城鎮化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陜南移民房價實行單體建筑成本價,既未包括公共設施(政策明確由政府出資建設),又不包含城市管理服務投入(減免一切稅費的優惠政策)。在同一城鎮形成房價雙軌制。這種雙軌制房價差別越大,對城市房地產的市場化擠壓越大。雖然有利于當前城市化,同時也限制縣城城鎮化進程。一方面由于政府對移民安置小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難到位,建設標準低,管理服務差,功能不配套,嚴重影響城市建設質量,使已進城農民過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邊緣生活,降低了人們對城市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又影響著人們市場自由化的城鎮化方向,人為增加了政府對城鎮建設的財政投入。還容易造成因移民搬遷而形成的城鎮貧民區。因此,政府在確定移民搬遷的房價控制上,不能過分一味強調低房價、低成本、低投入。人為割離移民小區應該配套的公共基礎設施放而不建,或等待今后政府建設。應把小區公共基礎設施投入納入移民搬房價成本。它既體現了城市房產的價值屬性,又包含了購買城市公共服務的社會公平原則,減少了惡性競爭。要把城鎮區位優勢讓給市場、讓給城郊。區域建設移民搬遷保障市場房價與移民搬遷房價之間維持一種相對平衡。關鍵要確保兩點:一是移民房價控制在搬遷移民可承受的適度范圍之內。通過減免相關稅費后低于市場房價的25-30%。二是確保搬遷移民具有完整有效合法的房屋產權。能交易,可轉讓,促進再城鎮化。
要提高陜南移民搬遷質量,真正讓移民過上城鎮現代文明生活,必須高度重視移民安置小區的科學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尊重城鎮化建設規律,下工夫做好小區科學規劃設計。二是堅持小區與城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通過移民小區帶動城鎮建設,城鎮發展帶動小區功能配套,提升陜南移民工程對陜南城鎮化帶動促進作用,讓更多的人民共享陜南移民建設發展成果,參與支持陜南移民搬遷工程,創建和諧社會。三是充分發揮政府統籌協調職能,做好小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資金的項目捆綁、資金統籌、部門共建和責任分工。形成政府牽頭、部門共建,社會參與、資金統籌,統一設計、共同管理,統籌協調、共同受益的建設格局。

農民的自由遷徙總是流向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地方。城鎮化的關鍵要有工業支撐。沒有工業支撐就沒有就業;沒有就業,農民就成不了城里人。要實現更多的陜南移民向城鎮搬遷,依托城鎮二產業實現就業比住房更為重要。就業是生活的前提和基礎,住房才是生活的保障和必要條件。要把搬遷人口的充分就業作為政府推進陜南移民搬遷的首要工作,優先抓好。徹底改變“有土安置”的傳統移民安置方式,善于運用工業化、城鎮化的戰略思維,大力發展城鎮產業和園區經濟,打造產業載體,搭建產業平臺,促進產業升級,整合龍頭企業,培育新型產業,發展配套服務業,創造更多城鎮就業崗位,安置陜南移民。
安康市現有工業園區11個,已聚集了全市40%以上的規模工業,而且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圍繞縣域工業園區產業發展和就業需求,在工業園區建設千戶陜南移民安置點,既完成了移民搬遷,又實現了城鎮就業,還保障了農民工的安居樂業,又為園區企業發展留住了技工、人才,降低了企業成本,一舉多得。在認真研究制定園區移民搬遷安置點建設辦法和配套政策的同時,還要明確建設主體、投資主體、移民組織和共建責任。旬陽縣生態工業園區已開工建設了白柳張灣、朗盛、草坪等三個陜南移民搬遷點,并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園區企業和園區農民工非常擁護,購買積極。但還仍需在省市縣移民搬遷領導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下進一步完善提高,為全市園區移民創造經驗。
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低生產率的農業部門轉移到高生產率的城市工業部門,可以促進其資本積累和經濟增長。隨著農村人口不斷減少,使農村人均占有資源量不斷增加。不僅有利于實現農村勞動力的飽和生產,又有利于實現農業規模經營,達到提高生產效益的目標。筆者從2006年開始從事生態移民搬遷工程。曾對多個鄉鎮農村的房屋資產和土地資源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了解: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遷移,置留在農村現有的閑置可使用房產和未耕種土地不斷增多,而且區位優勢較好,功能相對配套,使用價值較高,看管還需要投入,放棄又覺得可惜,多數人具有有償轉讓的意愿。是當地生活困難戶、災害多發戶和居住邊遠戶夢寐以求的向往。2007至2009年,旬陽縣發改局與金寨鄉黨委政府共同配合,通過調查摸底,對有共同需求的戶,通過村組協調、鄉鎮贖買、政府資助為主,困難戶出資為輔,以房搭地配林,分配給扶貧戶的辦法。非常符合農村實際,深受各方面的歡迎,顯現一舉多得的效果,被總結為“能人下山、富人進城、資源流轉”的移民搬遷模式。目前,這種模式已在多個鄉鎮擴大試點。建議深入總結完善這一做法:在制定陜南移民搬遷政策導向上,不要求扶貧對象再自建新房,使他們越建越窮、越貧越建;支持鼓勵他們購買農村已有閑置可利用房。這樣做,不僅投入少、成本低、費力省、能夠很快改變貧窮狀況,而且更有利于農村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節約使用,當前利民,長遠環保,還能激勵社會揚善濟貧,構建和諧,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