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反腐的困境,依照當代中國社會網絡社區的發展形勢來看,主要還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體制困境。所謂體制困境,就是正當性的反腐機制是希望政府部門通過體制與權力來完成反腐工作,而這樣的權力是否具有實效,主要取決于中國的人情社會和官官相護的既定官場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的強弱。
二是參與者的角色困境。有效的反腐模式離不開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更離不開媒體、公民社會、第三部門、國際社會力量的參與,而政府的權力介入主要還是紀委的作用。同時,不斷內卷化的反腐模式導致社會參與者的角色被邊緣化。
三是多元手段的效應困境。所謂多元手段,即包括教育、制度、監督、懲罰、改革等多種方式的綜合性反腐方法體系。而其所形成的問題是,總體實效性太差,多元手段綜合性治理腐敗工作的成績并不理想。
四是網絡反腐的合法性困境。在網絡反腐過程中,以民間社會力量為主導的反腐工作并不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合法性。網絡反腐的矛盾在于網絡社會的一個弊端,即權威性太差,群眾對其信任感并不是那么強。
如何避免以上幾種困境:一是推進政黨本位向國家本位的轉變;二是規范群眾自主參與的范圍;三是創新社會參與機制,消解社會參與的角色困境;四是大力推廣廉政文化建設,構建核心廉政文化價值體系。除了以上四種建設性的對策外,還需要加強對網絡反腐的法律制度認定的跟進。特別是在網絡社區中,網絡反腐已經成為一種比較流行且參與度較高、人數較多的一個反腐平臺,如果沒有法律制度的規范,那么其不可逆性所帶來的損失和危害將會非常可怕,并且可能形成對其權威性損失的“惡性循環”。
中國已經從運動反腐、政策反腐逐步過渡到制度反腐的格局中。而這其中的難題是缺乏權力約束,我國目前的反腐敗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必須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軌道上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際上反腐做得比較好的國家或地區,比如新加坡、韓國以及中國香港地區等,其網絡反腐并沒那么熱。只有進一步加強反腐制度建設,拓寬網絡以外的反腐渠道,反腐機制才能真正形成。
當前需要建設的反腐制度,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完善橫向的公民選舉問責和縱向的分權制衡機制”,積極推廣“開放式決策”,增加各級黨委政府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和參與度,條件成熟時制定“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事項決策程序法”,它們應當成為我國下一階段反腐敗和權力監督的努力方向。目前,一些地方對于民生領域的重大事項實行開門問計、公開決策,受到群眾好評,也有效防止了腐敗現象的發生。
應建立和完善黨代會代表和人代會代表與黨員和選民聯系制度,定期向他們匯報工作。這一點可在基層率先實現,特別是縣一級政府,對約束公權力腐敗可標本兼治。只有將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要求上升為必經的法定決策程序,才能減少部門利益法制化和拍腦袋決策。

作為反腐的新形式,近期的網絡反腐也出現了不規范、易侵犯不相關人員的隱私,以及部分黨政部門應對不力等問題,需要在社會管理過程中采取措施加以引導和規范。
首先,要給予網絡反腐必要的生存空間。網絡反腐是憲法賦予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社會監督的權利延伸,也是公眾吐露心聲、表達訴求的一種重要手段,網絡反腐必須有自己獨立的生存空間。
其次,要規范網絡反腐行為。網絡反腐具有直觀性、放大性的特點,舉報人將當事人的腐敗行為上傳網絡后,很容易引發眾多網民的圍觀、評論、轉發或進行人肉搜索,這就要求舉報人在舉報之前,盡量做到舉報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而且舉報行為要盡量只針對問題官員。國家有關部門在這方面也應有所作為,對網絡反腐出現的不規范行為,必要時應以法律、法規或規章的形式及時加以規制。
再次,要建立快速反應機制。網絡反腐不管對舉報人還是廣大網民來說,都有一種“急躁理想主義”的心態。在這種心態主導下,政府有關部門需要有緊跟網絡輿情的快速反應機制,一旦發現網上有舉報行為,須盡快立案調查,并在第一時間內將查證、處理的情況對外發布,切忌遲延,更不能盲目護短,以免讓政府部門陷入“塔西佗陷阱”(指當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另外,在處理網絡反腐案件時,要遵守法定程序,正確處理好依法反腐與當事人權益保護、快速反腐與程序規則遵守的相互關系,避免被網絡輿情形成的非理性沖動所“綁架”。
最后,要推動現有反腐體制創新。我們現有的反腐體制不注重信息公開,使公眾對現有反腐體制的作用只停留在每年報告數字體現的抽象認識上,現有反腐體制還存在一些弊端。這就需要現有反腐體制順應時代的要求,建立與網絡反腐的對接機制,加強對網絡反腐舉報人的安全保護,以便于使網絡反腐與體制反腐遙相呼應,共同形成對官員腐敗行為的高壓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