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仲平/文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歐盟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在當今大國關系中,新老大國之間、新興大國之間,以及傳統大國之間關系的變化發展格外引人注目。本文將主要探討歐美跨大西洋傳統聯盟的發展前景及影響。
2013年年初以來,關于歐美關系的報道和討論陡然增多。而事實上,與往年相比,跨大西洋兩岸關系也確實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首先是美國力挺跨大西洋聯盟。如,美國副總統拜登在2013年2月出席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以異常高調的方式表達了美國對于歐洲的重視程度,稱“歐洲仍然是美國不可或缺的頭號伙伴”,同時表示,他和奧巴馬總統都認為,“歐洲是我們與世界其他地區交往的基礎”和“展開全球合作的催化劑”。再如,奧巴馬第二任期國務卿、國防部長等重要崗位被廣泛認為由“親歐派”所把持。英國《金融時報》著名專欄作家不無興奮地寫道:約翰·克里和查克·哈格爾均為北約和歐盟的鐵桿支持者。歐洲人應該非常樂于與這兩位政壇人物打交道。“他們所屬的那一代人已把大西洋主義融入了血液之中。他們的世界觀都打上了‘聯盟對于打贏冷戰非常重要’的烙印?!?013年2月底3月初克里作為國務卿的首訪國家包括了英國、德國、意大利、波蘭等歐洲國家,也同樣給外界傳遞了奧巴馬第二任期對傳統盟友的重視。四年前,希拉里選擇東亞國家作為首訪地,被視為打破美國外交政策重點排序慣例。與希拉里相比,一些歐洲分析家們認為,克里的選擇似乎回歸到了美國的外交慣例。
除以上美國政府一系列重視歐洲的言論和姿態之外,歐美關系陡然升溫的更重要的舉動是,雙方宣布將就建立以自貿區為核心的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TTIP)進行談判。2013年2月12日,奧巴馬總統在其第二個任期的首次國情咨文中宣布,美國將積極響應歐盟多年來尋求與美國建立自貿區的努力,正式與歐盟啟動自貿區談判工作。歐盟委員會同時宣布,已與美國就盡快啟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達成一致,并將努力在2013年6月底之前啟動談判。雙方商定,談判將在兩年之內完成。
在奧巴馬第一任期力推美國戰略重心轉向亞太的背景下,歐美關系的新動向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關注。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下列問題十分值得思考和研究。問題之一,美國重視歐美合作僅僅是對歐洲的一種安撫,或還有別的動力?問題之二,美國有意推動歐洲一起“重返亞洲”,歐洲將如何反應?問題之三,與其他大國關系相比,歐美關系總體上顯得比較“低調”。那么如何評估越來越在新聞頭條上看不到的跨大西洋兩岸關系的重要性和影響?

2013年2月底3月初,克里作為美國國務卿首訪包括英國、法國等在內的歐洲國家,向外界傳遞了奧巴馬第二任期對傳統盟友的重視。圖為2013年2月27日,法國總統奧朗德(右)在法國巴黎愛麗舍宮會見到訪的約翰·克里(左)。
首先來分析美歐走近的真實動機問題。
對于奧巴馬政府來說,重返亞太戰略顯然是對以往美國全球戰略特別是小布什政府對外戰略的一次糾偏。受“9·11”事件的影響,小布什政府把精力集中在了全球反恐上,并使美國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泥沼。2009年以帶領美國結束戰爭、走出金融和經濟危機為口號走馬上任的奧巴馬,決意將戰略重心東移至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亞洲。但這一戰略調整引發了多方的憂慮,亞洲國家如中國擔心美國來者不善、意在遏制中國,而美國的歐洲盟國的反應尤為激烈,擔心歐洲因此被拋棄或被邊緣化。據此,美國將重返亞洲或轉向亞洲戰略改名為“再平衡戰略”,旨在強調對亞洲的重視不意味著美國離開歐洲。然而,美國強調與歐洲合作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為了安撫歐洲。歐美重新走近的最大動力來自經濟和戰略兩方面。
從經濟方面來看,雙方都有強烈的抱團取暖、共同應對危機的愿望。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以及2009年發生的歐債危機嚴重打擊了美歐的經濟。目前美國經濟盡管出現復蘇跡象,但增長仍嚴重乏力。歐元區2012年負增長0.6%,2013年仍不會走出衰退泥潭,預計負增長0.3%。長達數年的債務危機,特別是失業大軍的猛增(在西班牙,失業者不斷創歷史新高,達到27%,青年人失業率更升至60%)已在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激起強烈的社會不滿,經濟危機正在朝著社會政治危機演變。盡管目前債務問題仍是歐元區特別是南歐國家面臨的最緊迫挑戰,但根本的挑戰是恢復經濟增長。歐美分別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雙方GDP相加占全球的一半),又互為最大的經濟貿易合作伙伴,彼此貿易占全球貿易的三分之一。另據歐盟委員會2013年3月公布的數據,美國在歐洲的投資是美國在亞洲投資的三倍還多。歐洲在美國的投資則是其對中印兩國投資總額的八倍。顯然,如能構建起自由貿易區,美歐雙方都將獲得巨大利益。一些研究認為,一旦建成自由貿易區,實現汽車等技術、資金密集型產品進入對方市場不需檢測,拆毀醫藥安全標準等重要商品的出口籬笆,歐盟國民生產總值將很快躍升1560億美元,GDP增速就可因此加高0.52個百分點。正因為如此,德國總理默克爾將跨大西洋自貿區稱為國際貿易領域最重要的“遠景工程”。從戰略方面來看,如何應對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一直被歐美視為其新時期共同面臨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歐美目前對新興國家的態度十分矛盾:一方面無論是歐洲國家還是美國均認為新興大國的崛起、全球經濟重心東移勢不可擋,并要求新興國家承擔更大的責任,另一方面歐美又都不僅拒絕給這些國家騰位子、讓利益,而且千方百計想維護其既得利益。基于這一矛盾的心理,歐美希望通過協調統一相互的貿易規則、標準,并通過其聯合在一起而產生的巨大的規模效應,抬高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進入其市場的門檻,以此盡可能削弱新興大國對歐美的經濟競爭力。正如歐洲知名戰略家、前北約秘書長索拉納撰文開門見山地寫道:“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布了一份使人冷靜的報告,題為《2030年全球趨勢:可能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該報告的作者稱,如果目前的趨勢保持下去,亞洲的全球勢力很快就將超越北美和歐洲。在這樣的地緣政治背景下,歐洲和美國前所未有地更需要對方,這使得加強跨大西洋合作變得至關重要。”總之,美國強調與歐洲深化合作,有安撫歐洲盟國的考慮,但更有實質性的考慮,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對再平衡戰略的再平衡??傮w上似乎還可以進一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美歐表現出來的新的合作積極性將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
2012年底以來,包括美國時任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內的數名政要均表達了與歐洲加強在亞太合作的愿望。2013年1月,美時任防長帕內塔和北約副秘書長弗什博更分別發表講話,明確要求“歐洲國家支持美國的亞太戰略,或與美國攜手進入亞太”。鑒于美歐特別是歐洲的興趣主要集中在跨大西洋自貿區建設上,歐洲將如何回應美國的這一提議以及美歐能夠在亞洲走到哪一步,還有待觀察。如果僅僅出于經濟考慮,在美國戰略東移的同時,歐洲國家本身也在不斷提升亞洲在其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也在戰略東移。近年來歐洲各國領導人頻繁訪問亞洲國家,便可以證明這一點。而且歐美在亞太經濟利益和影響力方面是一種競爭關系。這一經濟競爭格局在冷戰結束初期就已然出現,一方為美國推動建立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另一方為歐盟自身與亞洲國家建立的亞歐會議機制(ASEM)。
在安全領域,歐洲對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反應將不會一致
。如果美國所說的美歐共同轉向亞洲意味著合作應對和處理該地區復雜的安全事務,估計多數歐洲國家將會往后退。由于在亞洲經濟利益的不斷擴展,歐洲國家希望該地區能夠維持和平與穩定,但除個別或少數國家外直接參與或站在美國一邊介入亞洲沖突的可能性甚小。自蘇聯解體、共同敵人消失以來,歐美關系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動力不足。在后冷戰世界秩序建設中,2003年伊拉克戰爭又暴露了歐美雙方巨大的理念差異。2009年奧巴馬上臺后,歐洲雖然在國際事務中找到了“知音”,但越來越感覺到奧的注意力并不在歐洲??傊?,動力問題一直困擾著這一傳統聯盟的發展??绱笪餮笞再Q區的談判和建設為雙方關系的發展確立了新目標。未來,通過深入挖掘合作潛力,積極應對新興經濟體崛起所產生的沖擊力,以有力維護歐美利益和影響,將可能成為推動跨大西洋兩岸形成新的凝聚力和加強合作的最重要動力。
歐美加強合作的重要性和影響不能低估。在許多方面,跨大西洋關系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關系,一方面雙方的GDP之和占了全球的50%,另一方面在維護北約地位和作用、全球推廣民主方面,歐美在本質上仍將是一致的,爭吵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分攤負擔、各自出錢多少。在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等問題上,歐美曾存在很大分歧,但奧巴馬上臺以來,雙方的立場正日益靠近。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都一直把對方視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這一點估計今后也不會改變??傊?,如果將當前歐美關系與冷戰時期相比較,顯然歐美聯盟的重要性趨于下降,但同時需要看到在當今所有大國關系中跨大西洋關系仍然是最為緊密的。今后這一點還將會得到保持。
2010年6月23日,法國《費加羅報》刊登了一篇對英國新任外交大臣威廉·黑格的訪談錄。當記者問黑格,英國和美國是否始終存在“特殊關系”時,他回答這種特殊關系是存在的,并將之稱為“看不見的聯盟”。用這句話說明歐美關系也是恰當的。
[1] 在亞洲站穩腳步后 美國戰略軸心將重返歐洲.中新網,2013-02-25.
[2] Financial Times, 15 Jan. 2013.
[3] 哈維爾·索拉納.跨大西洋自由貿易?.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2012-12-28.
[4] 李正信.美歐自貿談判道路遙遠曲折不排除再次擱淺可能.中國網,2013-02-04.
[5] 中國經濟網,2013-04-17.
[6] 哈維爾·索拉納.跨大西洋自由貿易?[N].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2012-12-28.
[7] 歐美老伙伴面臨新考驗.新華網,2012-02-03.
[8] 【法】費加羅報.2010-06-23.